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河南省开封市把节约用水摆在治水管水空前重要位置

描绘人水和谐共生的和美画卷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贾伟 □ 特约记者 刘延超 钱苏豫 《 民生周刊 》( 2024年05月13日   第 02 版)

    开封努力做到慎终如始“一盘棋”、机制明晰“一股劲”、全域标准“一张网”、节约用水“一条心”、因地制宜“一池水”。

    位于黄河岸边的河南省开封市是八朝古都,曾经的北宋都城,这里既有着现代都市的繁华,又流淌着宋风古韵,河湖相连,满眼碧波荡漾,“一渠六河”似珠链点缀,别有一番“北方水城”韵味。

    水是城市的命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善治水、节好水、兴活水,开封市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创建节水型社会作为转变用水方式、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做好“水文章”,描绘出一幅人与水和谐共生的城市乡村和美画卷。

    “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秀美景象,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城宋韵半城水”,开封因水而起,伴水而兴。然而,福亦黄河、怨亦黄河,这条大河曾让开封人“又爱又恨”。因处于黄河“豆腐腰”最脆弱的位置,有历史记载以来,黄河开封段决口338次,开封城先后7次被淹没在滚滚黄河、泥沙之中,也由此形成了世界奇观“城摞城”。

    虽屡遭黄河水患,但顽强的开封人一次次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千年未变的中轴线代表了开封人骨子里的“倔强”。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今天,这种“倔强”和“顽强”正激励着这座城市勇做开路先锋,誓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用好黄河水资源,答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份答卷,是开封难得的机遇和肩负的重任。2020年年初,开封谋划黄河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并于同年3月开工建设开封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

    在建设中,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坚持“绿为底、水为带、文为珠、业为基、人为本”,以绿化提升、园路建设、小品建设、驿站和节点建设等为主体,总长21公里,总投资13亿元,目前已打造成为“开封黄河文化的讲述地、开封市民了解黄河的打卡地”。

    走进开封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雄浑壮美的大河与色彩斑斓的沿岸景观,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生态画卷。一首“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道不尽开封的盛世繁华。打开传世长卷《清明上河图》,汴河风光占据画卷长度的2/5,足见开封作为“北方水城”的恢宏气势。?

    水是开封的灵魂,但历经千年,城内古老的东、西、南护城河如今有的已成为一条小河沟,水质差、水量小,成为市民倾倒垃圾、排放污水的臭水渠。河道淤积、污染严重、水系连接不畅……众多水问题,已成为制约开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治水先治污。大力开展水生态建设、赋能绿色发展,开封在2018年成功申报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全力治理消除黑臭水体,并开展古城水系复建、新老城区水系贯通等项目。作为我国黑臭水体治理第一批重点城市示范项目,总治理长度为28.6公里的“一渠六河”连通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

    “一渠六河”工程坚持黑臭水体整治与排污口整治相结合、河道综合治理与专项工程治理相结合全面推进。引来黄河水,让“湖河牵手、绿水绕城”,让“死水变活、污水变清”,“还河于民”的主题贯彻始终。

    开封“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秀美景象,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一渠六河”涧水河边,开封市水利局局长赵仲辉介绍:“‘一渠六河’工程作为开封着力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四水同治’的示范工程,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写出了一篇出圈出彩的‘水文章’。”?

    关好节水阀,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开封把节约用水摆在了治水管水空前重要的位置,做到慎终如始“一盘棋”、机制明晰“一股劲”、全域标准“一张网”、节约用水“一条心”、因地制宜“一池水”,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不断提升,加大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

    开封年均降水量仅为662.7毫米,属于严重缺水城市,节水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022年3月,开封成立了由市长任指挥长、分管副市长任副指挥长、14个市直部门为成员的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指挥部,全面调研、反复研讨,制定《开封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实施方案》,统领“节水”这篇大文章。

    2023年5月2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命名第十一批(2022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的公告》,开封位列其中,被命名为国家节水型城市。

    作为开封的大型车企,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是省级节水型企业。记者在该公司循环冷却塔看到,企业相关部门已采取措施,降低飞溅损失、提高冷却水浓缩倍数,优化冷却排污水的回收利用;在公司职工、客户停车场及产品车辆成品库,地面全部铺设透水砖,采用透水性生态停车位,全厂实际透水率达50%以上,透过的水收集后可循环再利用。

    开封市水利局水资源管理科科长杨新生介绍,开封先后将规模以上企业、年使用公共管网水量8000立方米以上的用水户全部纳入计划用水,对传统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氢能和储能类未来产业等用水量较大的行业严格落实定额管理,新材料、汽车制造等行业用水定额标准优于河南省行业用水定额标准。

    中水是污水、废水经过层层程序,深层次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可以循环利用的再生水。“如今中水是城区环卫清扫路面的专用水。”在开封市晋安路中段,开封市城市管理局局长李一凡说,“中水不仅用于环卫作业,还逐步用于园林浇灌、公厕冲洗等。”?

    近年,开封在再生水利用上下足功夫,除鼓励引导大型工业企业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还鼓励引导一般工业企业积极利用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用于生产。

    开封东区污水处理厂采用“AAO+二沉池+混凝沉淀+纤维转盘滤池+次氯酸钠消毒”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达一级A标准。东区污水处理厂出水优于设计标准排放惠济河,实现生态补水的目的;作为开封发电分公司冷却塔冷却用水,每年最大利用量达到2190万吨。

    开封市西区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用于中意湖景观补水和市政清扫、园林绿化浇灌等,以点带面推进全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和可持续利用。2023年,开封市再生水利用量达3560万吨,再生水利用率达35%,比2022年增长1500万吨。?

    杨新生表示,今年,开封将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节水评价、计划用水管理;探索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动态评估与退出机制,深入开展节水载体创建活动、水效领跑者行动、非常规水利用提升行动;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6.16亿立方米以内,非常规水利用量在0.62亿立方米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6.8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18。

    开封积极用好地表水、保障生态水、保护地下水、留住“天上水”、多用再生水,奋力“变水瓶颈为水支撑、水保障”。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工程为粮食稳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地处中原腹地,开封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瓜菜的重要产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河南省重要的农产品基地。

    一直以来,开封把粮食安全作为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一把手”工程,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2023年在河南省率先实现了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

    今年入春以来,开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建成使用的节水灌溉工程及时发挥作用,为粮食稳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近日,记者来到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这里满眼翠绿、麦苗茁壮。说话间,村民石长锁点开手机上的“5G+智慧农业”云平台,找到自家地块,点击灌溉任务,打开田里的智能喷灌阀自动浇地。顿时,只见田里的麦苗“咕嘟咕嘟”,吸吮着大自然的雨露。

    今年尉氏县又投资1250万元,对示范项目内水利设施进行系统化升级改造,新增水肥一体化机井34套,发展固定式喷灌1000亩,比普通灌溉效率提高30%,亩均节水50立方米,节水效益十分明显;亩均增产粮食180斤,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兰考是焦裕禄精神发祥地。在兰考县红庙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远程气象监测仪像“哨兵”一样矗立在田间,智能水肥一体机、苗情监测仪等设备也分布在田间地头。

    近年来,按照“高效利用、节水优先、优果扩大”农田灌溉和农业发展思路,兰考县通过政府投资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农田,目前农业灌溉均采用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等高效灌溉方式,高效节水灌溉农田面积达到33.1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率达35.67%。

    好田好水就会有好收成。开封市水利局总工程师穆桂月说:“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7.4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在0.85以上。与高标准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每亩灌溉平均成本下降30元,亩均单产增加200公斤左右,亩均节本增效提高了600元以上,粮食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借助5G、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开封的农田变得“聪明”又高产,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治水兴水、节水护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开封市副市长刘震表示,新时代新征程上,开封将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全力做好“节水”这篇大文章,让碧水更好地润泽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谱写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