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民生周刊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双向奔赴 激发乡村教师内驱力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畅婉洁 《 民生周刊 》( 2024年05月13日   第 03 版)

    “让每一个加入‘萍聚京城’的教师提升影响力,他们可以影响孩子,影响家长,影响同行,影响学校,影响所在的村、乡镇、县。”

    乡村教师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短板,是教师工作重点发力的领域。新时代乡村教师肩负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特殊责任和使命,倡导乡村教师向教育家学习,弘扬教育家精神、厚植教育情怀,是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议题。

    “我国当前乡村教师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解决乡村教师队伍的问题,需从人才的源头着手,让最优秀的人愿意选择教师这个职业,让青年人才愿意去乡村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社会更重视乡村教师群体和尊师重教的制度文化生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人力资源教研室副教授易丽丽说。

    易丽丽还有另一个身份:“萍聚京城”乡村教师公益项目的发起人。

    如何为乡村教师赋能?乡村教师的价值如何体现?教师们的教育情怀如何坚守?这些问题,或许能在“萍聚京城”优秀乡村教师公益培养计划里找到一些答案。

    赋能

    “萍聚京城”优秀乡村教师公益培养计划,于2016年由6位江西萍乡籍在京青年发起创建。这一公益活动以“回报家乡,感恩老师”为初心,以“100个有理想的人去影响10000个乡村孩子”为使命,每年选拔乡村教师赴京学习培训,激发乡村教师内驱力,为他们赋能。

    段洁是一名英语教师,也是2022届“萍聚京城”赴京培训的学员。

    “我之前所在的乡镇,整个乡村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比较少,一开始工作遇到了很多挑战。”段洁用两年时间适应了繁忙的教师工作,工作逐渐得心应手后,段洁有了短暂的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去积极向上,找不到方向,也找不到动力”。

    2022年,段洁获得“萍聚京城”短视频大赛一等奖,入选了“萍聚京城”优秀乡村教师公益培养计划。短短7天的北京之行,让段洁“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亲眼看到了别人努力的轨迹,有前辈引导我,一下子找到了方向。”赴京培训后的一年内,“从来没做过课题”的段洁学会了如何做课题,主持的省级课题成功立项。

    如今,段洁成为“萍聚京城”志愿者,负责团队短视频的制作。在“萍聚京城”里,和段洁一样从受益者转变为志愿者的有200多人。

    “‘萍聚京城’的理念是: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志愿者。我们希望参与‘萍聚京城’的乡村教师都能从受益者沉淀为志愿者,完成自身从‘受助’向‘助他’的转变,在反哺‘萍聚京城’迭代成长的同时,实现公益价值传递。”作为“萍聚京城”的发起人,易丽丽期待更多的人加入“萍聚京城”,“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提升自己的同时能够帮助别人,内驱力将被极大激发。”

    近3年来,“萍聚京城”引入成人培训国际前沿的培训方法,教练引领式行动学习,赋能乡村教师,同时与乡村教师志愿者一起搭建乡村教师共建共享学习共同体平台,开展了50多次公益大讲堂、20多次送教下乡百校行、北京专家志愿者赴萍乡回访“萍聚京城”乡村教师学员等活动。

    易丽丽为“萍聚京城”的下一步发展量身打造了一条新路径:通过“回报家乡,感恩老师”引发共情,激活、运转乡土中国特殊的社会资本,吸引在外本籍人才通过公益机制柔性“回流”家乡,与家乡的志愿者一起,专注赋能乡村教师,通过影响乡村教师去影响乡村孩子。

    情怀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在乡村小学工作了13年的李丛凤,做过数学教师,也做过英语教师。在2021年参加了“萍聚京城”赴京培训后,成为志愿者,如今是“萍聚京城”微信公众号编辑团队负责人。

    对于乡村教师的未来,李丛凤有很多思考,“我们如果一直把目光放在如何把人留下来上,那是很被动的。心如果不在这里,怎么都是留不住的”。

    “老师和学生之间,爱是流动的,教育也是双向的。扎根乡村教育的教师,是要有一点情怀的。”李丛凤说。

    谈起2021年参加“萍聚京城”赴京培训时的场景,李丛凤说:“我走到更大的世界,看到了那么多优秀的人。希望我的学生们也能走到更远的地方,去见识更优秀的人。”

    “希望通过‘萍聚京城’提升乡村教师的影响力,让每一个加入‘萍聚京城’的教师提升影响力,他们可以影响孩子,影响家长,影响同行,影响学校,影响所在的村、乡镇、县。”易丽丽说。

    自2016年至今,“萍聚京城”形成了“学习培训—培育环境—行动改变”的深度赋能闭环,与高校、政府部门、企业等多方密切合作,共同建设赋能乡村教师的有效平台。为乡村教师提供了参加一系列赋能活动的机会,包括赴京行动学习培训、双周论坛、公益大讲堂、送教下乡百校行、名师行动领军团队、全国性教育发展论坛等。

    “百年树人,要有系统性、整体性、长周期的理念。在新技术时代,将城市、乡村的教育差异转化为乡村教育的比较优势,在乡土中国,通过乡土情怀、乡土文化、乡土情结感召在外本籍城市人才回流或柔性返乡反哺,乡村教师人才队伍未来可期。”易丽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