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民生周刊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中国古茶树之乡”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

打造古茶产业链 美丽乡村焕新颜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郑智维 《 民生周刊 》( 2024年05月13日   第 03 版)

    通过持续推进古茶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七星关区全力打造古茶完整产业链,实现茶产业价值最大化。

    4月20日,一场古树茶加工技能大赛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毕节七星太极古树茶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举行。围绕古茶制作,来自贵州省9个市(州)的100多名选手比拼手工制茶技艺,专家现场点评。

    驱车从毕节城区出发,两小时即抵达太极村。茶树汇聚成一道道绿浪,采摘茶叶的茶农们穿梭其间。杀青、揉捻、炒茶……制茶车间里,也是一片忙碌场景。

    毕节市七星关区地处乌蒙山腹地,处于茶叶生长的黄金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高品质的茶叶山珍。2016年8月,七星关区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古茶树之乡”荣誉称号。

    通过持续推进古茶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七星关区全力打造古茶完整产业链,实现茶产业价值最大化。

    助力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太极古茶实现蝶变。“聚焦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乡村振兴新典范’目标,七星关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品质立茶、绿色兴茶、品牌强茶,培育了‘太极古茶’‘奢香贡茶’‘七星韵雾’‘海寨银针’等质量过硬、味道纯正的品牌。”七星关区委副书记、区长黄海刚介绍说。

    已发现古茶树30万余株,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七星关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

    据《华阳国志》《茶经》等史籍记载,早在秦汉时期,七星关一带就开始种茶、制茶、饮茶,清代道光年间还出产了“太极贡茶”。

    七星关区地处北纬27°,平均海拔1511米,年平均气温14℃,拥有“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日照少、无污染”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得益于这样独特的气候,七星关孕育出了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品质极佳的古茶树。在七星关区亮岩镇、燕子口镇、清水铺镇等地,已发现古茶树30万余株。

    虽拥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及悠久的“太极茶”“贡茶”文化,但七星关长期以来并未做强本地的茶产业、讲好本地的茶故事。

    一方面,由于没有茶场、企业或科研机构对毕节古茶树地方品种进行全面、深入、仔细的调查和选育,导致该地缺乏本土古茶树群体选育的优异主导茶树品种。

    另一方面,由于标准的缺失,导致当地各厂家开发的古茶树产品品控差、外形杂且无品牌,进而导致“太极茶”区域公共品牌在全国乃至本省缺乏影响力、公信力和知名度。

    由于古茶树的市场价值未能显现,当地对古茶树的合理保护与开发一度乏力,前些年,甚至还出现过因为古茶树太多而被砍掉当柴烧的现象。

    擦亮古树茶品牌,古茶已成七星关区亮丽名片

    看到一些古茶树被砍伐,62岁的吴道伦很是心痛。“这些茶树在我小时候就有了。”他回忆起童年的场景:“漫山都是茶树,家家户户都种茶、制茶。茶不仅是招待客人的饮品,还可拿到集市上去换钱。”

    吴道伦出生在七星关区小吉场镇大吉村,长大后曾到外地做生意。随着自己的见识增长,他越发认识到老家古茶树的珍贵。前些年,返乡归来的他却发现,漫山的茶树变稀疏了,“茶农们说茶叶没有市场了,他们就把这些茶树挖掉改种庄稼。”

    惋惜之余,吴道伦也在思考:如果能够将这些古茶资源整合起来推向市场,一定能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说干就干。2020年,吴道伦注册了毕节市七星关区吉场古树茶开发有限公司。他将茶农召集起来,向他们普及古茶树的经济价值,教他们如何修剪、管护、采摘。

    从2021年开始,吴道伦的公司面向小吉场镇大吉村、吉坪村、龙岭村、龙兴村等村的村民收购茶青。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沉寂了千百年的古茶树终于重新焕发了生机。走进七星关区小吉场镇大吉村,一棵棵粗壮的茶树毫无规则地生长在山间的地埂上。大吉村及周边村落最“年轻”的茶树也都是上世纪70年代种植的,而树龄在100—500年的茶树有十几万株。

    在保护古茶树的同时,茶企也带动了群众增收。据七星关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路绍丹介绍,目前,七星关区生产古茶产品的有毕节七星太极古树茶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七星关区大吉古韵茶叶发展有限公司、七星关区众城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等近10家企业或合作社。

    如今,古茶已成为七星关区一张亮丽名片。其中,太极古茶现在已形成四大系列近30款产品,销售范围遍布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广东等省份,产品获得“茶王奖”等50多个奖项。

    保护开发并重,发展壮大富民产业

    山凭茶绿,人借茶富。

    如今,茶已经成为七星关区的富民产业。截至目前,七星关区投产茶园面积达5.86万亩,带动农民8550人,已实现茶叶产量505吨,产值2.02亿元,带动茶农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对于当地而言,古茶树是不可多得的珍稀资源。如何守护好这大自然赐予的“绿色银行”?

    围绕古茶树的保护与利用,七星关区通过“三个一”举措——建立一套保护机制、规范一套制茶标准、打造一个古茶品牌,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做强做优做大茶产业。

    为加强古茶树的保护,七星关区对古茶树资源(包括树龄、种群、生物学习性、生长环境等内容)进行系统性普查登记,实施了古茶树挂牌保护、认领保护等措施。为提高广大群众珍惜古茶树的意识,七星关区还将古茶树保护与开发纳入《村规民约》。

    在优质茶叶品种选育方面,七星关区挖掘培育一批生态效益好、市场认可度高、适合本地气候的特色茶叶品种。在亮岩、清水铺、燕子口等地建立种质资源核心保护区,建立“太极古茶”种质资源圃,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保护。

    此外,七星关区还实施绿色发展工程。树立“绿色植保”理念,在茶叶种植基地,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大力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推进茶叶产业绿色发展。

    通过制定茶叶生产地方标准,七星关区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大检验检测力度,实现茶叶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无缝衔接、无死角监管。

    不断提升茶叶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

    “空闲时就上山采茶叶,采六七斤茶叶能收入100多块钱。”长期在家里带孩子的大吉村村民梅敏说。

    茶树被茶农称为“绿色提款机”和“幸福不动产”。对茶农而言,种茶、制茶不仅是增收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茶农周福生从15岁开始学习炒茶,今年已84岁。栽茶、种茶、摘茶、炒茶,这是太极村老人们共同的童年经历与回忆。成年后,他们又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年轻人。

    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七星关区将茶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来发展。

    为实现产业发展促农增收,七星关区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当地茶农,不断完善“基地+企业+合作社+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抱团”发展茶产业。

    以茶赋能,七星关区走出了一条乡村全面振兴之路,通过培育和推广太极茶品牌,有效促进了茶产业的升级,同时实现了古茶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谈及未来规划,黄海刚说,围绕“提升茶叶品质打响品牌、完善茶产业发展链条、促进茶叶加工提质增效、拓展茶叶销售市场”4个方面,七星关区将不断提升茶叶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全力打响七星关区高山生态有机茶名片,将茶叶产业打造为全区农业经济的核心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