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每一位中国公民,在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认认真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自觉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贡献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
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门印发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以下简称新“公民十条”)。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修订后的新“公民十条”包括关爱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参加环保实践、参与环境监督、共建美丽中国等10个方面。仍是10条内容,但在具体行为倡导上有所变化。
如“关爱生态环境”一条,将公众学习掌握的知识扩展到环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方面,并强调学习掌握环保相关技能的重要性。
有分析指出,新修订的内容将引导公众践行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目标更加明确。
与时俱进
互联网从业者林序航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新“公民十条”的内容让他对参与环保的认识更加具体,“众人拾柴火焰高,少用一次性用品,多走楼梯少乘电梯,合理设定空调温度,步行和公共交通优先,坚持光盘行动,这些生活中的举手之劳,看似微不足道,但对环境保护作用巨大。”
事实上,《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在2018年6月就正式发布,成为全国层面首个针对公民的较为全面的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因为共有10条内容,被称为“公民十条”。
据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公民十条”自发布实施以来,通过宣传引导和政策推动,对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公民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对“公民十条”进行修订完善,使其可操作性更强、传播效果更广,将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汇聚全民力量。
具体来看,新“公民十条”突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新“公民十条”在“呵护自然生态”中增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语句,并将“共建美丽中国”中的“自觉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倡导者、行动者、示范者”修改为“自觉做生态文明理念的模范践行者”,推动公众“知行合一”,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结合公众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新“公民十条”将“减少污染产生”中的“避免噪声扰民”更为精确地修改为“避免噪声扰邻”,强调居家、公共区域中与邻居、邻座等相邻人群的和谐文明相处。同时增加了“不随意倾倒污水”这一针对生活中较为常见问题的规范,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关切,提升公众践行短板。
为响应国家全面节约和绿色消费号召,差异化引导公众行为,新“公民十条”分别在“节约资源能源”和“践行绿色消费”方面增加“拒绝奢侈浪费”和“理性消费、合理消费”内容。同时,针对不同区域存在践行难度差异的情况,将“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夏季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20℃”简化为“合理设定空调温度”。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还向媒体表示,“公民十条”是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修正规范内容。如,因各地社会监督渠道的变化,将“劝阻、制止或通过12369平台举报破坏生态环境及影响公众健康的行为”修改为“劝阻、制止或曝光、举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浪费粮食的行为”。
引导监督
生活在北京的受访者李明泽向《民生周刊》记者直言,自己此前并不了解“公民十条”,“从没听说过”。在他看来,公众参与环保,需要政府层面大力引导和监督,“仅靠公众的自律性,很难持续”。
环境保护法第六条明确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公民应当增强环保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标志着全民环保时代已经到来,标志着个人的污染减排将不再仅仅是公民的自愿行为,而是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因此,各地要面向社会、面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法治观念,提高公众自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同时,要制定环保行为规范,明确公众自身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实现监督参与和自我约束的有机结合。”
至于对新“公民十条”下一步宣传贯彻方面的工作,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动新修订的“公民十条”有效实施,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安排:通过海报、视频等形式,对新“公民十条”进行宣传,便于公众及时了解新的内容;组织专家进行解读,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行为规范背后的意义,更准确理解和把握践行要求;挖掘选树先进典型,通过榜样引领和示范带动,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社会风尚。
“新‘公民十条’的颁布实施,要求每一位中国公民,在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认认真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自觉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贡献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上述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