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义乌乡村 美丽嬗变

□ 《民生周刊》记者 郭梁 《 民生周刊 》(

    就像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乡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恐怕也是每个人有各自的标准。

    2020年12月初,《民生周刊》记者来到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这里的3座村庄给出了3个答案。尽管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这些村庄的发展模式未必适合每一座乡村,但至少在浙江义乌,3座村庄分别抓住了产业兴村、文化兴村、党建为纲这3个重点,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里的党旗格外红

    2020年7月,恰逢建党99周年,义乌市城西街道的七一村特别火,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汇聚在这座与党的生日同名的村庄。

    红色是七一村的底色。农业生态园中的观光小火车,一列叫先锋号,一列叫七一号;党建博览园展陈着该村组织建设的成果,党建广场有座初心亭,宣誓台上的党旗雕像鲜艳夺目,基座上标识着村党委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至高荣誉。

    20年前,七一村还是一个集体负债8.6万元的贫困村,如今,这里的村集体资产已达7.9亿元。2019年,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500万元。

    “今年还会有提升,达到2000万元没问题。人均收入能达到68000元,村里的旧村改造也会全部完成。”七一村老书记何德兴说。

    走进七一村,记者惊讶于这里各种与城市里毫无二致的基础设施,比城里更干净、整洁的街道,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楼,楼群掩映中的小学、幼儿园传来琅琅读书声……如同村名,这座过去的脏乱村靠着近十几年来的党建工作,一步一步走上振兴之路。

    基层党建要怎么搞,才能带动村子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党的十九大代表、做了20多年村支书的何德兴有着自己的心得:受驾驶证扣分规则启发,创建党员管理“十二分制”,如今已在义乌全市推广;首推“两问大家访”制度,村两委干部深入村民家中,一问群众村里最需做的事,二问家里最需帮助解决的事。

    在切实为村民办实事的同时,何德兴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以身作则,每当村子发展的红利要发给全体村民,他们总是留在最后。今年是七一村第六批也是最后一批旧村改造,何德兴和村干部何仲连、何星际、何侍均终于可以动手盖新屋了。

    “2021年将迎来建党百年,七一村也会向着高质量发展继续迈进。”何德兴说。

    一片花海造就网红村

    提起何斯路村,周边的很多村庄都很羡慕,尤其是春天,从义乌市区、金华市区、浙江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把几条进村的路堵个水泄不通。

    这一切要从何斯路村党支部书记何允辉说起。2008年,何允辉放下物流生意,回到何斯路村竞选村委会主任,成功当选后被他列为重要工作之一的,就是引进薰衣草栽种。

    经过3次选种,何允辉从新疆选到一批适合在何斯路村生长的薰衣草花种。从2009年起,大面积薰衣草花田出现在何斯路村村口、村中及平缓的山坡上。

    “试种成功后没两年,这里就成了旅游者青睐的东方普罗旺斯。薰衣草的花海形成规模后,每到花期,前来赏花的游客众多,车辆把村口的公路都堵住了。”何光辉说。

    靠一片薰衣草花海,何斯路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村民的民宿开起来了,美食街开起来了,村子外围最大的一汪水潭也被改造成游客休闲的好去处,水潭南侧,也盖起了极具江南特色的度假酒店。

    随着乡村旅游在何斯路村兴起,村民的生活也变得富足起来。从2008年到2019年的11年间,何斯路村人均收入从4584元上涨到49800元。

    “仅仅从收入来看,我们的村民已经不比城里人少了,但这远远不够。”何允辉对记者说,“过去村子里最常听到的是狗叫,最热闹的时候是谁家办丧事。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乡村,我们要让在外面的村民回来。”

    说干就干,何允辉先是资助村里的孩子上学,启动“百万育才”计划;然后通过自己的关系,联系外面的教育资源,暑期开办村中夏令营;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展乡村教学点……

    2020年9月,一家名为何里的民办幼儿园在何斯路村开园,第一期招收了54个小朋友。何里幼儿园为何斯路村带来了一年20万元的场地租金,更重要的是,54名小朋友全部来自何斯路村之外的义乌其他地区。至少20多个家庭为了孩子上幼儿园方便,举家从城镇迁到乡下,定居在何斯路村。逆城市化在这里发生。

    如今的何斯路村村强、民富、景美、人气足,村里的户籍人口从2008年的908人增加到1166人。

    除了蓬勃发展的旅游业,2019年仅各地党政机关、企业来何斯路村参观的就有629批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800万元。

    “城里有的东西我有,城里没有的东西我也有,还愁人不来吗?”何允辉自信地说。

    真理的味道,很甜

    从何斯路村出来,仅5分钟的车程,就来到了另一处远近闻名的村庄—分水塘村。这里距义乌城区约10公里,因村中一口池塘的水分两系而得名。这里地处偏僻山区,岗峦为障。虽只有一条山道东西可出,但西通浦江、诸暨,东达金华、兰溪,自古以来就是通衢大道。

    真正让分水塘村出名的,源自红色的记忆,这里是陈望道的故乡。1920年,在分水塘村里的自家柴棚里,陈望道翻译了一部“改变19世纪以后人类历史”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

    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陈望道吃母亲送来的粽子时,将桌上的墨汁当成蘸粽子的红糖,回答母亲甜不甜的问题时,他说:“很甜,很甜。”于是,陈望道“真理的味道,很甜”的故事传为佳话。

    如今,这里已经被打造成为一座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荣获浙江省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浙江省2A级景区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示范村和浙江省主题党日活动基地等称号。过去的危房旧房被拆除,换上了粉刷一新的新房,陈望道的故居也被保护起来,以供游人参观。

    依托红色文化旅游,村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也发生巨大变化,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见到游客礼貌问候,自信洋溢在每个村民的脸上。

乡村教育要教科文结合
义乌乡村 美丽嬗变
我国加强养老服务监管
党建引领基层全域治理
“四年三巡视”倒逼婺城蝶变
南疆国门铸忠诚
推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互联网+医疗”让老年人就医更方便
河湖治理要内在功能和长期效益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