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

乡村教育要教科文结合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 民生周刊 》(

    岁末年初,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乡村振兴大幕拉开。

    全国832个国家贫困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如何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成为新的挑战。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一直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发展乡村教育仍是重要内容。

    教育扶贫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教育如何进一步发展?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专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

    智志双扶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贫困人口全部退出,防止返贫成为重要任务。

    从长远来看,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至关重要。有些贫困户接受了帮助,但等靠要思想严重,依赖输血式扶贫。有些贫困户接受了扶贫援助后,没有形成自身脱贫能力。一旦扶贫政策断档,这些人很可能返贫。

    在长期扶贫工作中,于发友对此深有体会。在他看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依靠教育来拔穷根。

    “教育扶贫是志智双扶。”于发友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一是培养贫困户的志向,让他从被动的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这非常重要。二是扶智,教会他技能,让他接受比较好的教育,能够在发展过程中有自食其力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总体上是一个周期比较长、利长远的事业,不像产业扶贫那样一下子就产生效应,但在推进教育扶贫过程中,也有很多点见效很快。

    比如,对农民进行培训,在有了产业或者一些机会的时候,对农民进行相应的培训,或在失业以后创造一些机会给农民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就可以脱贫了。

    另外是发展职业教育,“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见效也比较快。特别是东西协作的职业教育,让贫困地区的孩子,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孩子,去东部地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学完以后在当地就业或者回原住地就业,脱贫效果也比较好。

    “一个人的理念、观念突破了,视野开阔了,他的潜能就会被激发,他会想办法去发展自己,锻炼自己的能力。”于发友说,“其实现在学习的机会很多,只要能主动学习,就能发展起来。” 

    补齐教师短板

    不论是教育脱贫还是振兴乡村教育,都离不开乡村教师,乡村教师是发展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然而,在于发友看来,乡村教育最大的短板也在乡村教师。

    目前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教师“招不来、教不好、留不住”的问题依然存在,直接导致乡村学校缺少活力,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乡村教师队伍总体水平不高。”于发友说,他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大多数农村地区教师数量基本充足,但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如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小学科教师不足。而且,乡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约四成教师学历在大专以下,乡村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吸引力不足,现有优秀教师也面临流失风险。

    “要努力打造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发展快的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于发友强调。

    具体而说,要提高乡村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坚持免费、定向、精准培养乡村教师。要激发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和内在动力,引导乡村教师立足乡村,践行现代教育理念,融合当地风土文化,跨学科开发乡本校本教育教学资源,做乡村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推动者与实践者。

    要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引导优秀人才向乡村学校流动。倾力支持乡村教师发展,职称评聘向乡村倾斜,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不低于城镇学校。

    2016年以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云南芒市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公益)实验区,助力芒市脱贫攻坚。在帮扶过程中,中国教育科学院非常重视芒市的教师队伍培训,实施了芒市“十百千名师大讲堂”,培训教师上千人。组织了芒市很多校长、教师到全国优秀学校挂职,接受培养,并帮助他们与优秀学校结对子。

    于发友介绍,现在芒市共有33所学校和全国的优秀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结对子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之间频繁地进行交流,对芒市的学校帮助很大。

    在他看来,乡村学校,缺的是优秀教师和先进设备,如果能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配置先进的教学设备,乡村学校就会有自己的优势。那里有自然风光,还有农村各种资源,能够塑造孩子们的灵性,有利于孩子们的发展。

    “农村教育弯道超车不是不可能,关键要看我们对农村,尤其是对贫困地区的支援力度和支援智慧。”于发友说。

    探索教科文结合学校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很多农村出现空心化,农村生源减少。在撤点并校过程中,大量农村学校被撤并,一些村庄不再有学校。

    “农村学校在向县城集中,农村教育在缩小。”于发友说。但他认为,一个村庄即便生源很少,还是应该建一个小型学校,也就是小规模学校,小而美,小而精。

    他提出探索推进“一村一小幼”,每个村都举办幼儿园和小学,特别小的村可以整合举办甚至混合编班。

    他认为,农村学校可以突破幼儿园、小学、中学的限制,还可以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比如,县、乡、村都应该设置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可以与幼儿园及中小学资源共享,开展农民培训和科学技术普及。

    “科技要下乡,要建科技站;文化也要下乡,要建文化站、图书馆等机构,这些机构都可以和学校融合,也就是教科文结合。甚至村委办公室也可以设在学校,让村干部能随时感受到孩子、关注到孩子。”于发友说。

    在他看来,通过这种融合,可以充分发挥乡村教育的综合功能,也为农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乡村学校不仅是教育机构,承担乡村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村落的文化标志。”

乡村教育要教科文结合
义乌乡村 美丽嬗变
我国加强养老服务监管
党建引领基层全域治理
“四年三巡视”倒逼婺城蝶变
南疆国门铸忠诚
推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互联网+医疗”让老年人就医更方便
河湖治理要内在功能和长期效益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