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在荒漠中筑起绿色的城

□ 刘亚峰 王建 《 民生周刊 》(

    “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这是60年前克拉玛依市的真实写照。

    如今,克拉玛依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历史巨变,从过去的贫穷落后到今天的经济强市,从过去的茫茫戈壁到今天的绿树成荫,从过去的渺无人烟到今天的稠人广众,创造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齐头并进、互为促进的绿色发展奇迹。人民生活更是因此发生了改天换地般的变化。

    这一奇迹是改革开放的一粒果实,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首进行曲。

    碧水穿城   旗卷绿浪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宣告共和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也孕育了克拉玛依这座以石油工业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城市。1958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克拉玛依正式建市。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油田勘探开发结出累累硕果,克拉玛依逐渐成为西部第一座千万吨大油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长期位于我国前列。

    在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克拉玛依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引水工程”等生态环保工程,为后来的城市生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地位,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作为一个因油而生的城市,克拉玛依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态度更坚决、行动更坚定、措施更有力。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大胆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步伐,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等低能耗新兴产业,推动多元化产业发展,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局面,坚持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截至2019年,克拉玛依地区生产总值达972.9亿元,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58元,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均在20%以上。同时,大力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文明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今天的克拉玛依,全市绿化覆盖率达43.29%,基本形成“一条河、一片湿地、四片森林、六个湖泊”的生态系统。正如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克拉玛依赋》中所写:碧水穿城,是丹青自挥洒;长桥卧波,非弦管而嘹亮。网络捭阖,路接青云,阡陌纵横,旗卷绿浪。

    产业生态化  生态产业化

    克拉玛依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同生共长?

    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2012年以来,克拉玛依启动大绿化工程、荒漠化治理等生态项目,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至11.0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29%。

    落实国务院大气十条,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出台《克拉玛依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截至2019年末,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

    按照“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要求,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绿色产业;细化“三高”项目认定标准,严格项目准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推动电力、石化等重点企业燃煤锅炉实施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

    实施中心城区供热系统改造,采取“热电联供”方式,关停10座燃煤锅炉房62台燃煤锅炉,完成建成区123台燃煤小锅炉淘汰改造。持续开展石油化工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全市2019年较2014年VOCs排放总量削减84%。

    落实国务院水十条,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出台《克拉玛依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33项重点工作,开展饮用水源地、黑臭水体、工业集聚区等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不断改善辖区水环境质量。

    目前,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河流、水库监测断面水质均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建成区保持无黑臭水体。大力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供水普及率为100%,燃气普及率为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

    落实国务院土十条,出台《克拉玛依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预防,规范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严格危废监管,打好净土保卫战。目前,全市土壤质量处于清洁(安全)级。

    2018年,在首届中国国际低碳科技博览会上,克拉玛依荣获第一届“气候奖”城市奖。建立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2014年9月12日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第五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也是新疆唯一正在建设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探索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为国家试点城市,《克拉玛依区餐厨废弃物处理厂项目》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二批试点项目。

    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克拉玛依城市景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依托现有优质生态环境资源,克拉玛依实施旅游资源全域共建、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营销全域推进、旅游整治全域覆盖,构筑地质地貌旅游、石油工业旅游、城市休闲旅游三大支撑,着力打造“荒野之旅、时尚之都”旅游品牌。

    特别是依托农业开发区10万亩减排林海、28万亩改良荒地资源,打造林果基地,开发生态农业,发展观光旅游,实现经济高效、生态安全的双赢目标。

    2012年起,克拉玛依连续举办5届新疆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建成新疆房车运营基地,设立旅游服务咨询中心。

    2019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078.07万人次,同比增长45.04%;国内旅游总收入94.19亿元,同比增长48.53%。

    扎紧生态文明制度笼子

    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通过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最有力的举措,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砍伐一棵树都有严格的审批程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克拉玛依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成立以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任副主任的克拉玛依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制定《克拉玛依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落实落细;起草全市首部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构建地方性环保法规体系;编制“三线一单”,优化国土空间管控;落实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实施“一证式”管理。

    出台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服务高质量发展;坚持环保优先原则,在招商引资项目评估及风险防范体系研究中加入对污染排放强度相关指标的评估;在全疆率先实施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建立健全环境违法案件司法联动机制,推行环保诚信守法承诺制,扎紧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笼子。

    中央第八环境保护督察组入驻新疆期间,克拉玛依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圆满办结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25批57件环境信访案件(占全疆交办案件总量的2%),问责42人,办结率达100%。

    坚决完成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克拉玛依创新建立“137”工作机制统领整改工作,研究制定督察整改专班、“红黑榜”评定等制度促落实,组建资料审核组、督办考核组等抓推进,严肃认真抓好整改。

    目前,全市12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任务已完成11项,剩余一项正全力攻坚,将于2020年底前按期保质完成整改。

    宜居宜业

    过去,由于自然环境先天不足,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了克拉玛依人的不懈追求,也成为市历届党委、政府的奋斗目标。几十年来,从依靠骆驼和汽车拉水、利用简易处理污水种树,到挖渠引水实施“大绿化”工程,克拉玛依一直在探寻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贯彻落实“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精神,克拉玛依加大城市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全面实施荒漠植被保护、湿地保护、城市绿化、旧城区改造等重点工程。2012年起实施“大绿化”工程,2635家单位、31.44万市民参与植树,7年多来共完成7.8万亩绿化建设,超过1958年至2011年绿化面积的总和。

    2016年,克拉玛依在全疆率先开展荒漠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将城市外围荒漠植被环带绿地纳入城市生态防护体系,依靠先进的发展理念、科学的规划和工程技术手段,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建设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防护体系。

    至2019年底,克拉玛依市自然保护与保留用地3554.72平方公里,占52%。其中,陆地水域113.41平方公里,林地1500平方公里,耕地314.85平方公里,牧草地302.93平方公里,湿地172.92平方公里。拥有综合性公园20个,穿城而建的克拉玛依河,被命名为国家4A级景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克拉玛依大踏步朝着宜居、宜业方向发展,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019年,克拉玛依常住人口达46万。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前来投资的企业。2019年全市落实招商引资项目298个,到位资金132.8亿元,同比增长28.1%。

    克拉玛依的实践表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发展经济是为了让群众生活富裕起来,保护环境是让群众能够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经济发展了,必须反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该花的钱必须花,该投的钱决不能省,让良好的生态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让人民享有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如今,克拉玛依人春醉百花秋赏月,夏掩绿荫冬戏雪,美好生活正以最直白的方式将百姓揽入怀中。

宜业宜居 魅力油城
在荒漠中筑起绿色的城
城市发展的终端产品是市民幸福
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奋斗路上
抓转型 促发展 顺民意 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