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具代表性的灌云县岗东村,帮扶工作队对内抓党建、向外闯市场,着力构建“公司+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仅用半年多时间就摆脱了贫困,创造了“岗东模式”。
2018年4月,江苏省委帮扶工作队进驻灌云县。一年多以来,帮扶工作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尊重经济运行内在规律,突出精准扶贫导向,发挥党建、政策、信息优势,积极探索“党建+市场”的产业扶贫路径。
在最具代表性的灌云县岗东村,帮扶工作队对内抓党建、向外闯市场,着力构建“公司+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迅速打开了精准帮扶工作局面,仅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带领全村摆脱了贫困,创造了“岗东模式”。目前,“岗东模式”在逐步推广,灌云最后6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将直接受益。
建设坚强产业支部
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
为了夯实“攻坚战”的坚强堡垒,江苏省委驻灌云帮扶工作队一支部把支部建在田间地头,坚决落实党管农村工作的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原则,把党旗飘扬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大力推进“三强两帮一带”支部建设,为脱贫攻坚找准方向、凝聚士气、增加动力。
三强,即强支部、强机制、强队伍。加强精准帮扶型党支部功能建设,按照“分析岗东—规划岗东—发展岗东”的路径,因地制宜提出脱贫攻坚方案,把岗东脱贫建立在产业帮扶、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上。加强帮扶工作机制建设,坚持一靠精准,二靠实干,三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市场化运作,又找准穷根;既扶志、也扶智,推动岗东扶贫工作走得又快又好。加强帮扶队伍自身建设,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解民忧,全力推动岗东村早日精准脱贫。
两帮,即支部帮支部,党员帮农户。在抓好帮扶工作支部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和所在村支部共建,努力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积极与市金融控股集团、县检察院开展支部共建,两个单位分别投入20万元和5万元支持村部项目建设,资助困难党员、留守儿童和贫困户,认领基地责任田,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青年党员、团员利用节假日开展义务生产劳动。
一带,即带领岗东村创建高质量小康示范村。瞄准高质量小康村创建目标,落实新发展理念,抬高工作标杆,依靠各后方支援单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引来资本、技术、能人,做强富民兴村产业,为村集体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打造帮扶龙头企业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产业扶贫要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出名堂,必须有扎根于乡村、真正按市场规则办事的企业主体,这也是市场化运作的关键一环。
在刚刚进驻、各级扶贫资金尚未拨付的情况下,工作队不等不靠,依托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连云港市金融控股集团和灌云县检察院等省市县三级后方单位,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在短短20多天时间里,即按现代企业制度创建了连云港岗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对接市场、发展产业的强大载体。
仲夏时节入村后,工作队迅速进入状态,紧紧立足村情特点和水土情况等,从种植业入手,马不停蹄、争分夺秒地考察项目品种。经过深入走访和仔细比选,决定从易管理、虫害小、需肥少、市场好的莴苣种植切入,迈好成功第一步。目前,已开发“清水贡菜”“贡菜苔干”“山哲即饮”3个产品,全面推向市场。
先期流转土地200亩,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打造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2018年7月,连云港岗东农业科技公司和连云港超特食品有限公司、江苏峰之屹食品有限公司签订意向性合作协议,约定3年内,超特公司在岗东种植莴苣200亩、峰之屹公司种植辣椒200亩。一期70亩的莴苣已在2018年11月收割完成,当年实现净收益30万元,同时用工580人次,共计支付工资3.5万余元,有力促进了贫困人口就业脱贫。截至2019年5月,二期130亩的莴苣已收获,给村集体带来54万元净收入,为周边贫困户增加15万元务工收入。200亩辣椒已于2019年9月采摘,给村集体带来60万元净收益,为周边贫困户增加18万元务工收入。
扶贫成果要持久不反弹,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走好产业化“造血”之路。岗东村缺少市场化运作经验,仅靠设立公司种植蔬菜统购包销,这种“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短期内有效,但还不足以让村里走上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适应商业模式的深刻变化,深度对接大市场。帮扶工作队深知其中要害,从建企业、搞产业的第一天起,就将品牌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运作、同步推广,积极申报注册“岗岭传奇”鲜活农产品类商标,并已于2019年6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受理公示,为产业扶贫擦亮了“金字招牌”。
上线特色电商平台
倚靠并发挥灌云农业大县优势,站上电子商务“风口”,让绿色、特色农产品对接“大市场”,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是工作队谋划的“大文章”,也是正在铺展的“大手笔”,还是不断孕育的“大希望”。
在积极争取岗东村获得推荐申报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的基础上,帮扶工作队全力打通渠道,深度对接京东,获批京东商城中国特产馆·灌云馆,和另一省级经济薄弱村侍圩村联合注册成立连云港倚云堂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专门负责运营,试营业第一个月销售收入82万元,当月纳税额4万元,全年销售收入达400多万元,纳税额超30万元。大力整合灌云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严格卫生监管、走向市场,为灌云农产品的提档升级做出了贡献。
在线上平台不断拓展的同时,帮扶工作队蹄疾步稳地推进“O2O”模式,投资120万元,在灌云县开发区打造面积达350平方米电商展示交易中心,以线下体验促进线上下单。
针对乡村现实存在的物流“瓶颈”,全面开展科学规划,配合电商发展节奏,依托相关龙头企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物流合作伙伴,重点发展“上行”物流,既为当地特色产品打开市场通路,又为扶贫脱贫注入新的动力、创造新的机遇。
做大惠民集体资产
从上岗第一天起,帮扶工作队员就在思考,首先,本届任务期满后,市场化、产业化的成果,如何继续运作下去,不断做大做强?其次,业已形成的积累,如何滚动发展,持续造福于民?最后,各层级为帮扶投入的资金,如何创新使用方法、提高运用水平、发挥最大效益?
帮扶工作队深入思考后认为,关键是要革新理念,重新探索实践“公司制”这一组织形式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的新内涵。
第一,产权清。从成立公司伊始,大家就共同约定,企业属于村集体、属于全体岗东人,在公司产权构建上作出可靠的制度性安排,企业在各级共同见证下,以公众认可的方式归于岗东、服务岗东。第二,能增值。在企业已经取得利润后,审慎投资、稳健运作,逐步扩大再生产,并积极探索引入合作基金、多元化配置优质资产等方式,促进资产保值增值。第三,管得好。在经营管理中,注重吸纳乡、村两级骨干共同参与,在市场实践中摔打当地人才、培养接班梯队,同时,积极探索与县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探讨未来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路径。第四,兜住底。用好企业收益,兜住帮扶之底,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户,每年拿出公司收益的5%~10%直接助其脱贫。在尊重村民和村集体意愿基础上,把上级的帮扶资金、村集体部分资产入股,同时,流转农民的土地200亩,每亩按1100元折价入股。年终除按股分红外,每年再拿出5%~10%的收益,给土地流转户按流转亩数给予补助,“旱涝保收”给入股村民吃下“定心丸”,从而实现土地变资产、帮扶资金变股金、农民身份变股东。此外,拿出20000元对所有7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的建档立卡户人员购买“和谐家园”保险,涵盖财险和意外险两个领域,大大提高了低收入家庭抵抗意外风险的能力。
激发内生致富动力
扶贫必须扶志、扶智,也难在扶志、扶智。在扶思想、“拔穷根”的过程中,需要做的事很多,但帮扶工作队深刻感到,关键中的关键,就是让贫困群众真正看到致富的希望、从心底迸发对财富的渴望,凝聚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的共识,奔流出不竭的内生动力。
为此,他们改进帮扶方式,不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而是采用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多种办法,引导大家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让贫困村感受市场化的脉动。通过办企业、搞项目、跑市场,短短一年之内,就为村集体创造100多万元的经营收入,一步摘掉了贫困帽子,给村“两委”班子带来震撼,也给全体村民带来震撼,200亩“莴苣地”和电商村、灌云馆、“岗岭传奇”品牌,让岗东村乃至南岗乡都看到了市场的力量、产业的力量,也迅速增进了当地干群对扶贫干部的信任,大大增强了工作队的信心。
让老百姓触摸市场化的希望。“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真金白银”也是一种动员力、说服力。在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的过程中,帮扶工作队不搞空洞说教,也不搞“望梅止渴”,而是求真务实,一切从“农民群众最讲实际”这个基本实际出发,只要踏实务工、下地干活,就每天发给70元工资,当日结清;做手工粉条,只要遵守契约、确保品质、不出问题,就包销包售、概不拖欠,确保让农户赚钱,等等,从“手把手”帮着大家干,到引领示范启发大家干,再到服务保障大家自己闯、放开干,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协同发力,助推岗东村在全面小康道路上加速奔跑、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