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经济开发区着重从“医疗健康扶贫、就业产业扶贫、综合保障防贫”三方面入手,解民忧、促脱贫、拔穷根,确保实现“脱贫不返贫、非贫不致贫”。
没有贫困村,绝对贫困量较少,但贫困人口分散、因病因残致贫比例高。针对这一特殊区情,近年来,张家口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坚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下实功,着重从“医疗健康扶贫、就业产业扶贫、综合保障防贫”三方面入手,解民忧、促脱贫、拔穷根,确保实现“脱贫不返贫、非贫不致贫”。
“硬件+软件”双措并举解民忧
硬件抓提升。创新“镇编村用”模式,为镇卫生院公开招聘61名事业编制医务工作者,其中38名实行镇编村用,充实到村卫生室工作。实行“周汇报、月调度、季考核”工作制度,与绩效工资挂钩,并设立项目工资。优先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人才公寓,投资400多万元用于集体产权标准化卫生室提升改造,43种基本医疗设备和16大类常备药品配备齐全,区财政每年为村卫生室补贴6000元运行经费,切实打通健康扶贫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此做法目前已作在全省推广。
软件抓服务。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36个,开展家庭医生100%签约服务,为每位贫困户建立动态管理档案,一户一档,一人一册,上门诊疗解决“看病难”问题,送药到家解决“花销大”问题,代办帮办解决“住院难”问题。区域内12家医疗机构落实“先诊疗后付费”, 依托医联体机制确定市第四医院和市第五医院为大病救治定点医疗机构,大病救治率100%。全额100%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在落实“医疗三重保障”政策的基础上,由区财政出资按照每人180元标准给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上“医疗第四重保险”, 不断拓宽救助帮扶渠道,减轻群众负担,彻底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就业+产业”志智双扶促脱贫
就业稳收入。持续做好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信息采集,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支持开发多种形式的公益岗位,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劳务补助等方式,吸纳确实无法通过市场就业的大龄、残疾贫困家庭劳动力托底就业。规范加强公益岗位管理,防止出现“只拿钱不劳动”现象。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行动,引导和支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与用人单位多形式合作,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式培训,提高培训实效,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截至目前,实现自主创业1户,办理小额信贷6笔,就业增收165人。
产业促增收。借助离主城区近、交通便利等有利区位优势,做大做强扶贫产业。通过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广“市场主体+基地+农户”经营带动模式和“租金+股金+薪金”劳动参与带动模式,引导贫困群众参与扶贫产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现稳定增收。今年种植5000亩葵花和320余亩玫瑰休闲观光园一期项目,切实带动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对产业扶贫项目实行提质扩面增效,先后投入资金787万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覆盖,由户均900元/年提高到1800元/年。
“政府+社会”合力攻坚拔穷根
强化养老保障。以未来之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除了对贫困户救助帮扶之外,通过棚户区改造和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动土地流转和征地拆迁,足额兑现拆迁安置补偿费,增加村民资产性收入;对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利用三年时间分批解决养老问题,截至目前区财政已经补贴3.48亿元为26个村7559名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99户131人。全面提升村民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确保在小康路上没有一人掉队。
强化长效救助。针对无劳动能力、弱劳动能力贫困家庭增收难的问题,推行“政府+社会”的“1+1”长效救助模式,区财政拿出200万元作为起步资金,社会各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和机关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募捐,成立“爱心公益救助基金”。目前累计筹集652万元,为727户特困家庭发放救助金418.03万元。2019年共救助183户67.5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11.6万元。这一模式分别在《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新浪网、《河北日报》等媒体刊发。
强化精准防贫。制定了《张家口经开区精准防贫保险实施方案》,与保险公司合作建立精准防贫保险。区管委会每年拿出约55万元防贫保险金,以上年度脱贫线的1.5倍,即4650元,设置“防贫保障线”,按每人每年50元的标准,为全区10%的农村人口购买保险,名义上是投保10%,实际上全区10万多农村人口都是保障对象。通过对“两非群体”在因病因灾等方面发放保险金,有效防止边脱贫边返贫边增贫现象发生,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当前可承受、长期可持续的防贫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