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熊老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作者 胡印斌(媒体评论员) 《 民生周刊 》(

    我们正步入老龄化社会,“熊老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并正在展现它超强的渗透、浸染乃至覆盖能力。

    近来,“熊老人”的新闻每每刷屏。人民日报微博日前推送的一则小视频引发强烈关注,6月7日,浙江海宁一位大爷在公交车上大声放音乐,还抠脚,司机提醒大爷小声一点,注意文明,结果被大爷吼了一路,“我天天坐公交,没有驾驶员像你这样说我!呸!我不要你说!”

    当我们还没能处理好“熊孩子”的时候,一扭头,一部分本该慈祥善良的老人却纷纷变成了“熊老人”。这些“熊老人”游荡在各种公共场合,碰瓷、抢座、打骂、抠脚丫子、猥亵小女孩……很多人不解,这是为什么?

    不要认为这是一种新闻扎堆儿产生的“印象强化”,这也不是什么“标签化”,而是时时刻刻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件。每个人都无法逃避,都是在场者,都可能成为“熊老人”发飙的对象。

    客观讲,很多老人事情无多,精力仍健,而以往人生中积累的太多憋屈、隐忍、不满情绪,也因为老了而找到了释放的出口,而当他们发现社会对他们并无任何制约办法的时候,更是变本加厉、肆无忌惮。“熊老人”遍地狼烟,本质上是一种老人面对老龄社会的“不适症”。

    至少在目前而言,我们社会的一部分老人们还不知道怎样做老人,更不知道在一个老龄化的社会,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行为。种种冲突,可能是一种力量的寻找,但更多是一种价值迷失。

    他们只是举着尊老敬老的旗幡,却不知道,任何尊敬都是双向的,年龄、胡子可能是一种足以自傲的资历,但却并不必然意味着可以收获尊敬,更不要说可以肆意妄为;他们可能会带着过往的情绪继续走在社会上,却不知道,生命中的每一段都有每一段的边界,年轻时候不可以做的,老了以后同样不可以做。

    也因此,学会做老人,学会做好人,应该是当下社会的一个大命题。老人本身有责任,而成人社会也应该从现在开始,多一些边界意识、规则意识、文明意识。

    这是因为,我们正步入老龄化社会,“熊老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并正在展现它超强的渗透、浸染乃至覆盖能力。

    据人社部权威数据披露,截至2014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亿,占总人口比例15.5%。目前,中国老年人口数量正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左右,中国老龄人口比例会达到峰值,超过4亿人,即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老人。而当城市化与老龄化出现叠加效应,则未来的几十年,必然会出现一个老人占据绝对优势的社会。

    有什么样的“熊孩子”,就有什么样的“熊家长”,相应的,也会有什么样的“熊老人”。我们当然应该指责那些为老不尊的“熊老人”,但同时,也应该反观自身,检点一下,自己是不是存在目前“熊老人”身上固有的某些特质,并克服之。既然我们齐声指责“坏人变老”,那么,不妨从现在开始,学做一个好人。

“熊老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高考记忆不该只留下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