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高考记忆不该只留下作文题目

作者 刘洪波(媒体评论员) 《 民生周刊 》(

    仅仅把高考放在教育和考试的框架下去探讨或传播一些令人解颐的趣闻,显然是不够的。

    每年高考话题,定然是作文居首。表面上题目是考学生,结果却是考了学生、出题人、改卷人,也考了我们社会上的每个人。在社会关注中,对题目的品评尤其集中。在人生记忆中,多年以后,每年的高考细节渐失,而作文题目往往成了唯一留下来的东西。

    就此而言,出题人虽属匿名,但一旦试题揭盅,无论面对当下还是历史,都处于巨大检验之下。这真是一份特别的光荣,但也是一份特别的压力,虽然只能隐秘地体验,但得失自知,感受一定是强烈的吧。

    我一直以为“高考出题人”,尤其“高考作文出题人”,应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来加以研究。他们决定数百万人命运,受到全社会的评点,赞谈笑骂,都可能达到极点,但他们无法出来作出解释,进行沟通。他们隐姓埋名,无人知晓,工作的结果又都进入历史。他们的工作结果万人瞩目,又算不上“重大成果”。他们算得上这个社会默默贡献的代表,就像工作在“隐蔽战绩”。教育研究中,有研究学生、老师、校长的,也有研究教学、考试、试卷的,但试卷出题人,尤其高考出题人,却无法展开研究。“出题心理学”“出题社会学”“高考出题的科学与艺术”之类学问,我看可以有,但实际上是没有。

    高考的考试方是国家,具体来说,是国家教育系统,因而高考的受试方,不只是学生,还包括各高中学校,及其老师、校长等等。高中生是参加高考的比赛选手,考试分数记在学生身上,由分数而来的结果落实到学生个人头上,但胜绩或败绩却不只是学生在承担,老师、校长、学校由此而受到考核,工资高低、经费多少、支持大小、生源优劣等等,由高考选手的分数而决定。

    因而,高考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机制,以考试主导机构为一方,以学生为直接选手的受试方为另一方,形成了一场博弈。这场博弈中,考生、家长、老师、校长、学校乃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形成了共同利益集群。为在高考中获得好的结果,竞争在考生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展开,也在乡镇之间、县市之间、地市之间,乃至省份之间展开。

    高考是一个教育问题,但远不止于此。教育既包括知识传授、教学教法等专业,又在教学内容、价值及教育所服务的对象上,具有社会性。从教育所传导的价值和教育作为民生幸福和权利的一面看,教育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政治问题。至于高考,只是体现教育公平、教育成就、教育发展轨迹的一个过程。

    高考作文之所以总是众议纷纷,就在于它总是触及人们的价值观,而不只是写作技术。高考及随之而来的高校招生之所以是永恒的社会焦点,也在于它对社会公平、机会均等、依法治理、权利保障等社会价值倾向和政治观念直接进行了证实。仅仅把高考放在教育和考试的框架下去探讨或传播一些令人解颐的趣闻,显然是不够的。

“熊老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高考记忆不该只留下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