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村民向大衣哥“索车要钱”只是玩笑吗?

朱之文虽然生活在乡亲们中间,但从现实和未来的走向看,他显然已经不属于这个村庄,不承认这种变化,只能徒增烦恼。

作者 胡印斌(媒体评论员) 《 民生周刊 》(

    “他要想叫俺说他好,就为庄上每人买辆小轿车、一人再给1万块钱。”近日,朱之文在央视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中的一句话,被解读为其成名后被村民索要车辆和钱财。果真如此吗?有媒体深入采访后发现,“索车要钱”实为相熟村民之间的玩笑话。而朱之文也称,个别村民开玩笑说的这类话,自己无意说出来,却被外界放大。

    成名后的朱之文,尽管一再说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到秋后收棒子的时节,哪怕是再赚钱的商演也会推掉,回到地里掰棒子,但显而易见,他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与积年累月厮混在一起的村民,还有那片土地,正在呈现出一种日渐紧张的关系。以往彼此的熟络无间,正在变得客气、陌生和疏离。不仅如此,由情绪到行为,也出现龃龉,乃至冲突的情形。

    这种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当然可以表现为相互之间的调侃、开玩笑,比如说,村民可以像以往那样打趣朱之文“三大嘴”(朱之文成名前的诨号),或者敲打他,让他多拿出一些钱来平息村民心理的不平衡。不过,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即村民与朱之文的相互疏远,乃至界限分明,壁垒森严。毕竟,依然生活在村庄的朱之文,与村民其实已经不在一个世界。

    彼此的疏离,也不能用“忘本”、“一阔脸就变”之类的语词概括。很简单,一旦失去共同生活的基础与背景,人与人之间便会失去共同的兴趣与话题,这个时候,若是非要捏合在一起,互相表白,还不如坦然承认这种距离。朱之文虽然生活在乡亲们中间,但从现实和未来的走向看,他显然已经不属于这个村庄,不承认这种变化,只能徒增烦恼。

    这实在是一件无奈的事情。从后续报道看,村民和朱之文显然是希望尽量弥合彼此之间的罅隙,并以“玩笑话”扯平这起风波。这样的努力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彼此之间“不再熟络”这个现实。相反,越是解释、越是辟谣,则彼此的距离、误会就会越大。

    当然,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在于,一旦大家都清晰感觉到了彼此距离或者说鸿沟的存在,相互变得客气、陌生和疏离起来,则关系反倒好相处了、“扯得清”了。

    其实,很多骤然从底层中脱颖而出的人都可能面临着类似的烦恼。一方面,他们希望继续保持本色,甚至以此作为商业号召力的标识;另一方面,已经变化了的人生使得他们与乡土、人群产生了距离和不适。继续退回去,恢复到以往显然是不可能的,当下之计,唯有在不断的小龃龉、小冲突中,与过去做一个切割,并重新塑造彼此的关系。

    对于朱之文而言,无论是行善做好事,还是服务桑梓,都是做人的本分,而非抱怨的资本;而对于那一群面目模糊的村民而言,“索车要钱”不过是小波澜,生活很快就会归于平常。而如何从传统村社熟络的人际关系,走向现代陌生人社会的权责明晰,注定还将长期困扰着中国人的情绪、思想与意志。

村民向大衣哥“索车要钱”只是玩笑吗?
博士生返乡笔记的真实与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