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转基因并非洪水猛兽

实久 《 民生周刊 》(

    1983年,美国科学家们将大豆基因转入向日葵,标志着植物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开始。

    此后的30年间,转基因技术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如今,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然而,在中国,这项为“饿肚子的人解决温饱的绿色革命”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有关食用转基因作物危害人体健康的言论一直甚嚣尘上。

    在互联网上,一个例举了多种转基因食品的名单流传广泛。圣女果、小南瓜、小黄瓜、生菜、甜椒等作物都被列为转基因食品,并“建议不要食用”。

    不过,这些作物都是转基因食品吗?

    9月16日,《人民日报》公布的中国转基因食品名单似乎可以给我们答案。据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谢家建介绍,我国批准转基因生产的作物只有四种,分别是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我国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而网上流传甚广的圣女果、小黄瓜之类的作物只是常规育种过程中通过选育而获得的具有新性状的品种,并非转基因作物。

    然而,转基因作物是否可以安全食用,仍然是消费者担心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是最早批准生产转基因主粮的国家。2009年8月,农业部批准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生产安全证书,由此也点燃了中国社会对转基因技术的战火。

    反对者认为:“现在可以安全食用,但无法证明后代仍然安全。”支持者认为:“任何东西如果都要等几十代人来印证,人类将永远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造福自身,技术问题只能依靠技术进步来解决。”

    对于现在网络上盛传“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生育能力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的说法,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认为,二十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转基因食品对人并没有明显毒性,人们不必把它看成洪水猛兽。虽然有不少转基因食品在食用后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等负面情况,但未发现有造成“不孕不育”的效果,更不会引起致命性的严重后果。

    而拒绝食用转基因食品,并不代表可以获得健康,也不意味着饮食质量的提高。与其纠结食品是否是转基因,不如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膳食的营养和平衡上来。转基因食品仅限于米、面、玉米、大豆等“大宗作物”,而天天只吃米面、豆油等少数食材,并不利于营养平衡。

    “我们倡导摄入多样化的天然食物,比如经常吃多种多样的杂粮杂豆作为主食,这样就不必担心什么转基因问题,同时营养平衡会更好,距离慢性疾病会更远。” 范志红说。

    由于人类对于生命天然的畏惧之心,让转基因食品甫一问世就夹带着巨大的争议。但因为畏惧而裹足不前,并不能解决问题,“用理性的眼光去信赖科学,用动态的包容去期待发现,就能让科学帮助人类趋利避害。”

    也许这样,消费者心理的疑云才会被驱散。

德国遇“严师”
教师“结”
转基因并非洪水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