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推卸责任的整改难免再错

沙元森 《 民生周刊 》(

    毕节和郑州虽相去甚远,两起事件的处理却是一脉相承。其实,两地在整改过程中暴露的缺陷不只是有无人情味的问题,更是个别部门执政观偏差的问题。

    做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这个道理对于政府部门同样适用。

    当前的社会事务管理通常要依赖政府,事无巨细几乎都能在政府那里找到对应的部门。但是“全能政府”也不是万能的,社会管理百密难免一疏。

    2012年11月,贵州省毕节市5名少年在垃圾箱内御寒被闷死。悲剧的发生虽有偶然因素,相关部门确实无法推卸对流浪儿童救助不力的责任,当地政府的形象也因此受到损害。此后,当地政府进行了“全方位的整改”。近日,毕节一些垃圾箱上出现了“严禁人畜入内,违者责任自负”的字样。这些对“人畜”进行警告的标语冷酷无情,不仅让人联想到那些被闷死的少年。如果那些少年当时看到了这样的标语之后进入了垃圾箱,是否真的要”责任自负“,政府是否就可以因此而超然于事外?这显然只是个别部门的一厢情愿,无论印上怎样的警示口号,如果流浪儿童长期得不到救助,即使悲剧不在垃圾箱里,也注定会在别处,无论在哪里都是政府部门的失职。这种锯箭疗伤的整改虽然也有避免事故再次发生的愿望,但决策的初衷决不是为了受困的群众,只不过是为了推卸所在部门的责任。

    而翻检近日新闻,这样的行政思维在一些地方似乎又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在2012年11月,一名生病的农民工在郑州的一个立交桥下躺了二十几天后死去。媒体报道,社会震动,政府难堪,这个负面新闻的发展路径与毕节流浪儿童闷毙事件如出一辙,更让人惊诧的是有关部门在整改思路上也出奇地相似。以前常有农民工停留和住宿的桥下,如今摆上了花盆甚至装上了护栏,这自然是一道无声的“逐客令”。立交桥下确实不适宜居住,让农民工离开看上去无可厚非,但是有了前面那个农民工惨死于桥下的背景,政府再做出这样的动作就招来了非议。有关部门变相地驱赶农民工并非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只是觉得“路有冻死骨”对一个大城市而言实在不体面。冻死人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媒体和公众不能发现的角落里或许就不是问题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事故只要不发生在我这一段就不是事故。有这样的行政思维主导,无论说辞多么漂亮,都绕不开本部门的一己之利,与“执政为民”更是格格不入,所以才会一错再错。

    据说,郑州也为农民工准备了一些可供避寒住宿的安置点,但农民工并不愿去,因为立交桥附近不分昼夜都有货车要卸货,露宿桥下更易找到活干。如果有关部门能真正从农民工的角度出发,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把主要精力用来促进农民工就业和改善他们的劳动环境,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农民工的困境,决策的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毕节和郑州虽相去甚远,两起事件的处理却是一脉相承。其实,两地在整改过程中暴露的缺陷不只是有无人情味的问题,更是个别部门执政观偏差的问题。只有“凡事想着群众”,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政府部门在形象出现危机时才能转危为安,除此之外,其他一切公关和整改都是徒劳。

治理考试作弊不能简单粗暴
推卸责任的整改难免再错
网络立法从保护权利到规范权力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