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公助民办”回归之困

本刊记者 苑二刚 实习生 耿 序 《 民生周刊 》(

    7月15日,是河北省教育厅要求全省“公助民办”高中呈交改制方案的最后期限。在最后期限前,石家庄一所百年名校分管“公助民办”高中的副校长张海(化名)代表学校向上级教育部门提交了改制方案——让学校重新回归公立。

    8年前,作为这所“公助民办”高中的主要创办者,张海至今仍然记得当年创业的艰难和兴奋。借助学校百年盛名、创办者的呕心沥血和严格管理,这所“公助民办”高中已经成为石家庄市学生和家长趋之若鹜的一所学校。如今,张海提交的方案又把这所学校拉回了“公办”原点上。

    “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一种莫名的困惑和迷茫,我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否正确。”张海找不到一个准确的词汇来描述自己此刻的心境。

    和张海所在学校一样,河北全省有近90所“公助民办”高中学校面临着同样的命运:要么成为纯粹的民办学校,要么成为纯粹的公办学校,没有丝毫的中间地带。

    “从目前已经上报的方案来看,选择公办和民办的数量基本对半,这些改制学校的校长们普遍感觉比较迷茫和困惑。无论选择哪种体质,接下来都有一大堆难题等着他们去处理。”7月12日,河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李强告诉记者。

    焦点纠结

    在河北乃至全国范围实行“公助民办”学校改制,意味着“公助民办”学校将走入历史。它的消失正如它的应运而生一样,是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

    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国家财力薄弱,对于新增教育资源的投入不充分。地方政府很难拿出资金来建学校,尤其是非义务教育的高中学校。恰逢这一时期,适龄人口急剧膨胀。从2002年到2007年,全国高中适龄人口达到峰值,大量的适龄儿童完成了初中教育后,对普通高中形成很大压力。

    于是,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民间办学。平地建学校,周期比较长,社会认知程度比较低,需要一个很长的运转时间才能走上正轨。在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的刺激下,一些依托名校所建的“分校”、“校中校”等“公助民办”学校应运诞生。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这样的“公助民办”学校,既可以利用原有公办名校的资金和师资力量,在学校运行机制和工资待遇上又可以享受民办学校的待遇,招生也和民办学校一样,没有任何限制。

    因为教育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公助民办”学校初期深受社会的欢迎。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度过初期的高速发展以后,“公助民办”学校逐渐成为社会反映强烈的一个焦点问题。

    一方面,和公立学校相比,“公助民办”学校收费标准很高。一些好的学校每年学费高达数万元,每年的学费总额则高达数千万甚至上亿元。而学校在资金使用方面,缺乏相应的监管。除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包括员工工资、学校建设还本付息等,剩余资金如何使用?税怎么缴?目前国家仍然没有出台相应的规定和规范。

    另一方面,因为“公助民办”学校是利用名校的品牌、资金和师资办起来的,具有公立学校的性质,同时又享有民办学校的优惠政策,这与教育公平原则违背,引起社会很大的不满。尤其因为这些强势的“公助民办”学校享有自主招生权,使每年各地上演的招生大战愈演愈烈。

    记者在河北省教育厅采访时,就遇到一位县中学的校长向李强投诉,原因是该县另一所“公助民办”学校的违规招生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该中学的正常运行。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对于这些问题的监管,李强有说不出的无奈。

    “学生肯定愿意到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去接受教育,学校也肯定想招收好生源。学生选择学校无可厚非,学校选择学生也无可厚非,关键是方法和手段,这是很难把握的。‘公助民办’学校是国家政策允许的,作为主管部门,在监管上只能保持相对平衡。”李强说。

    资金难题

    正是意识到“公助民办”学校日益显现的办学弊端,有关部门停止原来的一些政策实验,对高中学校进行规范清理。2011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2年秋季开学前完成普通高中改制学校的清理规范工作。

    按照规定,清理规范后明确定性为民办学校的,不需要做出太大的改变,收费标准不变,其他政策也不变。

    清理规范后明确定性为公办学校的,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收费问题。定性为公办性质的“公助民办”学校,将完全回归到公办学校的收费标准。

    对于张海来说,接踵而来的问题是,经费问题怎么办?资金的缺口怎么解决?张海说,他所在的“公助民办”学校目前仍然有1.9亿贷款,学校每年的正常运行资金大约是5000万。这些资金缺口只能由政府来弥补,但当地政府是否具有相应的财力还是一个未知数。

    目前,张海所在的“公助民办”学校的老师还不知道具体的改制方案,但张海不无担心,“回归后老师们的待遇可能会降低,我不知道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张海说。

    高中不同于义务教育,国家没有财政的支持,只能靠当地政府承担。“我担心这样会使当地政府财政压力过大,形成新的债务,造成恶性循环。”河北省教育厅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

    回归困惑

    和张海一样,记者采访的几位“公助民办”学校的校长都要求对自己和学校的名字采用化名,理由是“很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和“事情很敏感,怕影响学校”。

    这种迷茫与困惑源于对未来国家政策的预期不明确。

    作为教育部门的负责人,执行国家的政策义无返顾。作为个人,李强认为,成熟合理的教育架构应该是,国家在保证社会最基本的公共教育机会的前提下,应允许一些供特殊人群选择的学校存在。

    “多元化是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这一方向毋庸置疑。但是具体怎么走,还值得商榷。”李强表示,“公助民办”学校虽然有待进一步规范,但“目前存在的价值还是比较积极的,在各省市财力与教育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全国执行统一的改制政策是否合理也值得商榷。”

    “2010年教育部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意味着中国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纲要》本身对于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不明确,未来高中教育是什么模式、什么架构,民办的百分比是多少,都还不明确。”李强表示。

平民地产再试水
“公助民办”回归之困
企业年金的养老之重
郑州拆报亭拆出“懒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