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人士表示,所有后续措施跟上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贸然大幅扩大种植面积,极有可能造成茶叶滞销,伤农的现象或将再次重演。
区别于民政扶持和慈善救济,基于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从“输血”到“造血”,产业扶贫近年来作用越发明显。
作为试点的武陵山区,更是将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培育优势产业。保靖县只是个案之一,但颇具代表性。
一方面,黄金茶有力带动了保靖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由于茶园面积激增,而加工、标准及市场营销跟不上,保靖黄金茶或将面临诸多困境。
柑桔滞销
在保靖县大力发展黄金茶之前,柑桔亦是该县的主要产业之一,达18万亩之多。
5月8日,该县比耳镇糯里村村支书姜仁忠告诉记者,他是湘西州第一个种柑桔的,时间是在1986年,5年之后开始丰收。由于种得早,柑桔收成颇丰,价格达到每斤2元。随后,村民纷纷跟进,2700人的糯里村种了4600亩柑桔,成了有名的柑桔村。
每到收获季节,就有外地人过来收购,产品远销新疆、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依托柑桔,糯里村盖起了洋房。“吃的是柑桔饭,住的是柑桔房,走的是柑桔路。” 63岁的姜仁忠笑言。
近年来,随着种柑桔的越来越多,糯里村也渐渐失去了优势。来收购柑桔的越来越少,价格也越来越低。 姜仁忠说:“今年收购价才0.25元,而分级包装的成本就要0.35元。因为价格太低,大部分柑桔坏在了家里或地里。”
老品种失去了市场,无奈之下,只得重新选择,糯里村找到了一个适宜种植的新品种。一般的柑桔是每年11月采果,而新品种是3月份采果,错过柑桔市场高峰季节,因而具有一定优势,价格能卖到1.5元每斤。
但搞品种改良需要用机械把以前的柑桔树全部清理,花费较大,一般的桔农不愿干。记者采访时,姜仁忠刚好到保靖县扶贫办汇报,希望县里能为每亩地支持900元,今年搞800亩地试点。
“我是湘西州第一个种柑桔的,也是第一个搞品改的,一切由市场决定。”把老柑桔树砍掉让姜仁忠多少有点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同样的情况在保靖县迁陵镇花井村一个叫杨湾的地方上演着。放眼望去,这里成片的桔林颇为壮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穿过桔林的土路上多见已腐烂的桔子。村支书彭胜豪心痛地说,价格太低,桔农无奈只得丢弃果实。
相对来说,保靖的柑桔滞销情况不是最严重的。同属湘西州的泸溪县,30万左右的人口种植了30万亩柑桔,人均一亩地,成为全国闻名的柑桔县。
从去年下半年来,该县柑桔面临严重滞销。前段时间,因为无人问津,村民不得不把在家里藏了几个月已经开始腐烂的柑桔丢掉。
或许正基于此,湘西州扶贫办2012年扶贫简报第5期刊发了“从椪柑面临的困境看扶贫产业的发展”的署名文章,开始反思。
文章提到,2011年对于湘西州来说是一个椪柑丰收之年,而对于桔农来说却是一个“桔灾之年”。路边一堆堆和挂满枝头无人采摘、无人问津的椪柑生生刺疼了人心。当全国无椪柑品种,同类品种不多、规模不大时,我们开发了椪柑产业,老百姓受益20多年。但近4年内,椪柑产业遭遇了3次大的灾难,卖难伤民的严峻状况日益突出。扶贫产业开发项目也成了扶贫人公认的最头疼和最难以把握的项目。
大力扩建茶园
在柑桔上走过的弯路或许将在其它产业再次上演。出发点没错,但当某一产业能带领百姓致富,相关单位大力推广,给政策,给资金,缺少市场意识的村民盲目跟进后,最终导致某一产业产量激增,进而陷入困境。如此循环,村民将再度返贫。
拿保靖黄金茶来说,无可否认,黄金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相关研究表明,其主要内含成份氨基酸达到了7%以上,比其它茶叶高出一倍以上;而茶多酚达到20%以上,酚氨比刚好达到黄金分割线,水浸物高。
优势资源被挖掘后,黄金茶有力带动了当地百姓致富。随后县里面重点支持,针对新开茶园给予每亩1000元的补助。正是在此背景下,几年间,黄金茶园面积剧增,且好戏大幕才刚刚开启。
保靖县茶叶办提供的信息显示,当前,保靖县共有黄金茶园面积3.6万余亩。据初步统计,该地上半年完成茶园新扩9000余亩,下半年计划安排茶园新扩12000亩以上。
按照“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的原则,全县决定从2012年开始,每年整合资金2000万元以上,每年新扩茶园面积20000亩以上(2012年计划整合2200万元,新建基地20000亩以上)。以吕洞山“两镇一乡”为重点,“十二五”期末达到20万亩,实现产茶区农户增收、农业增效。
保靖县委书记宋清宏表示,目前一斤未经包装的新鲜干茶在市场上可以销售到500—600元。清明前的这一季茶,平均每亩最低可以产10斤干茶, 一亩一季的收入可以达到5000元,那么20万亩的话,总收入就是10亿元。加上综合开发夏茶和秋茶,用来做红茶、黄茶与花茶,总收入可达20亿元。“包装的还远远不止这个价位。此外,还可以开发一些茶叶的延伸产品,如加工系列茶饮料等。”
20亿元对于去年财政收入才2.6亿元的保靖县来说,显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不惜举“全县之力”来支持。
或将面临困局
无可否认,举“全县之力”支持富民产业茶叶,是一件民生大事。但倘若不切实际地“冒进”,最后伤害的还是老百姓。
按照每亩10斤干茶计算,20万亩茶园如果都可采,意味着茶叶产量将达到200万斤。
记者采访获悉,当前实际可采茶园面积为1.2万亩,春茶产量在12万斤左右 。这些茶叶大部分销往了保靖县各单位,然后作为礼品送出,真正通过市场销售的并不多。
包括大岩村村支书龙承佑在内的多位当地茶农表示,茶叶基本上是熟悉的单位过来采购。“保靖真正喝黄金茶的并不多,更多的是拿来送礼了。”保靖县扶贫办副主任梁高寿说。
如果茶园扩大到20万亩,意味着产量增加15倍以上,如此多的茶叶销往何处显然成了一个问题。
这也是刘云庄等茶叶大户所担忧的。在湘西或者湖南,黄金茶知名度还可以,但放在全国范围,知之者甚少。前几年,刘云庄跑到北京马连道茶叶大市场推销黄金茶,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人家根本不知道黄金茶,而我们价格又比同类茶高。”
除了市场之外,品质俨然是个难题。500元每斤的收购价有助于茶农增收,但在绿茶业内,其价格处于中高档,收购价比一般绿茶高出一倍。高价对应高品质,短暂的炒作改变不了这一价值规律。
业内专家表示,对应于茶叶,高品质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茶树品种;二是种植标准;三是加工制作。
从茶叶品种来说,黄金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文前已提到。尽管黄金茶有种植标准,但只是指导性的,缺乏监督。“种植标准是要求施用农家肥,但不排除茶农为了茶相或者产量施用化肥。”刘云庄坦言。
此外,在加工制作方面,黄金茶种植目前一是能力不足,二是难以统一标准。茶坪村村支书龙明望说:“这个产业老百姓很看重,但现在问题是产业发展很快,设备和技术跟不上。”
加工能力跟不上,大岩村村支书龙承佑深有体会。他花了20多万元购进一套设备,采茶高峰那段时间,一晚加工一千多斤,但仍然满足不了需求。因为采摘的茶叶不能过夜,村里很多茶农挑着茶叶去他那里卖,但受加工条件限制,他也不敢多收。
“前不久的一个晚上,卖茶的队伍排了很长,当时茶农意见也挺大。情急之下,只得向镇长反映,镇长再请示县长,最后联系了保靖黄金茶公司才解决。”
而保靖黄金茶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王润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该公司加工能力也不足,目前正计划引进一套几百万元的生产线。
为保障黄金茶的品质,王润龙主导制定了《黄金茶产品质量标准》、《黄金茶苗标准》、《黄金茶园建设标准》、《黄金茶园施肥标准》等地方标准10余个。但他担言,这些标准还难以就位。
比如说产品质量,在黄金村,有80多台加工机器,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家庭自已加工。在其它村,拥有小型加工机械的比比皆是。
在加工茶叶时,这些小作坊仍然秉承原始的做法,有些甚至烧柴火去烘茶,这显然难以控制火候,最后制成的茶叶难免存在烧坏的情况。这类茶叶一旦流入市场,影响的将是整个黄金茶的形象。对此,王润龙很忧心,“只有统一或者按标准加工,才能保证品质。”
观察人士表示,所有后续措施跟上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贸然大幅扩大种植面积,极有可能造成茶叶滞销,伤农的现象或将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