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用工荒仍在蔓延;另一方面,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不便外出务工。针对于此,一些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来料加工。
马涧镇地处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北郊,六年前,当地针对农村贫困与劳动力剩余现状,依托国际小商品城义乌,积极引导发展来料加工,成绩斐然,增加了困难群体收入,改善了百姓民生,一批村民因此致了富。
在家里“上班”
日前,记者在浙江义乌等地采访时,多位中小企业负责人表示招工难。“这两年来,工资几乎翻番,但仍然难以招到工人。”
事实上,对于中小企业和个体户而言,“用工荒”已经成为近年来令他们头疼的话题。“以前我们的加工厂最多的时候有40、50名工人,现在能招到10名就不错了。”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从事饰品生意的黄健宾说。
“来料加工”恰好为黄健宾这样的中小企业主和个体户解决了“用工荒”。以饰品行业为例,手工活中有60%至70%通过来料加工的形式完成,而且通过来料加工能节省三成到四成的加工费。
吴菊花今年 60多岁了,正在马涧镇里一家帽子厂加工厂工作,老人家身体非常好,也非常开朗,工作不紧不慢,有条不紊。
她告诉记者,尽管已过花甲之年,儿女也很孝顺,但总呆在家里也无聊,前几年知道了“来料加工”,于是就干起来了。
工资是按件计算,做多少算多少,因为离得近,早上从家里吃过早餐过来,下午五、六点回家,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拿这钱买点自已喜欢的,没事时与老邻居们打打牌。”
在她旁边正在紧张工作的曾银凤就没这么轻松了,今年42岁的她是家里的主要劳力,每月完成件数多,挣的也比吴菊花多。
25岁的倪谊芬,以前在外打工,后来发现村里的来料加工企业收入也不错,就回家在家门口上起了班,一月能挣3000元左右,工资并不比在其它地方低,且在家门口,省去了一些其它方面的花费,同时还能照顾家里。
记者在当地几家来料加工厂采访发现,工人基本都是当地村民,从事的行业主要围绕服装与饰品。手工编织也是来料加工的主要业务之一,因为大部分工作可以手工完成,很多村民都是领了订单和材料在家里做。
前些年,西庄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环境恶劣,全村846人仅有558亩水田,而山地却有近3000亩。村民的收入一直很低,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
近年来,当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杨梅产业,与此同时,部分妇女和老人也找到了自己的致富途径,做起了来料加工,目前有40位村民从事这一行业,月收入1500元左右。
该村村支书陈良辉,也是当地来料加工致富带头人。2002年时,呆在家里无事可干的他去了兰溪城里开店,后来在工地扎钢架,但总觉得收入不尽人意,这时他突然发现,一些村民从事来料加工脱了贫,于是一头扎了进去。
如今,陈良辉在邻村荷塘头村开了个来料加工厂,从事藤编工艺品加工。村里很多人都是从他这拿订单回家做,然后他计件给付工资。手工编织品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般一天一件,价格处于30元至80元之间。“规模不大,今年发放来料加工费50多万。”说起这些,陈良辉有点谦虚。
在陈良辉等人的带动下,目前村里从事来料加工的达40余人,大多是农村妇女,甚至包括70多岁的老太太。
在杨梅、来料加工等产业的带动下,西庄村显然今非昔比,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三四层的小楼房,而几年前,大多为年代久远的老房子。
记者在马涧采访发现,如今,这样的村子越来越多。
马涧镇镇长沈增兴告诉记者,截止目前,马涧镇有5万人,从事来料加工的达到5500多人,其比例占到了十分之一。加工产品涉及饰品、服装、玩具、纸巾盒、蝴蝶、串珠、工艺品等20多种。2010年加工费突破4447.1万元。今年到目前为止,已发放加工费3076.2万元。
从经纪人开始
来料加工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经纪人”。
由于靠近义乌,当地很多人曾经在义乌打工,从事的行业大多为服装、编织之类,手工色彩较浓。
后来有村民发现,比如生产中国结之类的产品,基本是手工完成,完全可以拿回家做,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妇女,家里农活较多,可以在农闲时加工,一举多得。
随着业务的扩大,企业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果能让村民拿回家做,一方面能给企业节省场地等费用,另一方面能有效缓解用工荒。
于是有人就跟老板谈,把订单拿回家里做。
刚开始还称不上真正的经纪人,因为这些人更多的是想着把订单拿回家给自已的家人或亲朋好友做,后来,订单越来越多,逐渐扩展到其它村民。
几年之后,队伍越来越大。据统计,马涧镇现有经纪人150多人,为此镇里还成立了专门的经纪人协会。
有了一定积蓄和经验的经纪人干脆自已办起了工厂,设立专门的来料加工点。如今已有22家经纪人自办企业,专事来料加工。
倪谊芬所在的兰溪红辉服装加工厂,老板项红辉夫妻俩在义乌打工多年,后来干起了经纪业务,一干就是十年,赚了点钱,然后花了100多万在镇上开起了服装加工厂,专门加工童装,目前有30多个工人,订单也从义乌延伸到广州和海外。
吴菊花所在的兰溪英姿服装厂目前有四个加工点,有50、60名员工。老板娘冯仙老家在广东韶关,丈夫是马涧人。见来料加工赚钱,就干起了这行,后来有了点积蓄,在马涧开起了来料加工厂。丈夫跑市场,她则在厂里管生产,其生产的帽子拉到义乌,然后出口到中东地区。
来料加工做了几年后,一些经纪人开始自行设计产品,让自己的企业转型升级。以前经纪人都是来料照“样”接单子、做产品,现在是自行设计产品接单子,“设计—生产—销售”的产业链初现雏形。
来料加工有奔头
在马涧,来料加工被当作 “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和“创业富民工程”来抓,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马涧镇党委书记吴歆对此深有感触,五年前他就在这个镇里工作,当时他发现,由于村民大多居住在山区,交通不便,低收入群体不少。
而近在咫尺的义乌,却早就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其实早在2004年,就有村民从事来料加工,只是不成规模。”
“当时,政府也不倡导,总觉得来料加工有点丢脸,因为毕竟兰溪曾经很辉煌。后来发现,要解决百姓脱贫,来料加工其实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 吴歆说。
从2005年开始,兰溪市政府开始号召,市里还要求每个乡镇派人去义乌对接,连续去了两次,每次三个月,吴歆和沈增兴就是在此期间去了义乌,对来料加工有更深入地了解。
渐渐地,来料加工开始成气候。马涧镇更是充分把握了这一机遇,从优化服务入手,营造来料加工良好的发展环境。
由于村民对来料加工业务技能不太熟练,镇里多次组织来料加工技能培训。仅今年,就共培训4期374人。
同时,加大经纪人培训力度,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
为使来料加工的信息及时传到每个村,各村配备了来料加工联络员。另外,发挥镇来料加工协会的作用,定期召开来料加工经纪人会议,协调经纪人之间的业务,促进来料加工业务的发展。
居安思危,今年以来,当地政府在管理上积极创新,引导来料加工创新发展。积极培育创业园区,利用产业集聚功能,引导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升级。通过鼓励、扶持村集体采用新建、租赁等方式,吸引来料加工经纪人向创业园区集聚,鼓励水库移民、下山搬迁农民积极参与来料加工,实现来料加工由分散走向相对集中、家庭走向车间、农房走向厂房的转型。
“同时,我们要积极扶持创办或引进来料加工企业,促进来料加工点转型升级,由小作坊向大企业发展,通过资源整合,提升来料加工业集聚水平,不断扩大市场和加工规模,从而实现来料加工产业的更大发展。” 吴歆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