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从长计议公租房

□ 刘先云 《 民生周刊 》(

    公租房在户型设计方面,既要立足当前,也要顾及长远。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公租房面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群体、新就业职工和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小户型为主,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米为主。

    这是国务院首次明确提出公租房的面积标准,这种极小户型的推广,引来了不少关注和争议。部分人认为,公租房面积过小,会影响居住者的生活品质。这种担忧当然不无道理,但笔者以为,当前推广40平米小户型公租房,还是十分必要和合理的。

    首先,小户型公租房可在一定程度减少腐败和寻租的空间。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分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开宝马住经适房、廉租房不断见诸媒体。为了减少分配中存在的不公,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长期呼吁,保障房不要建独立的洗手间。茅于轼的观点虽然饱受争议和谩骂,但在当前分配机制的公正性难以保障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房屋品质,不失为可挤出不少脱离实际因素的选项之一。

    其次,小户型公租房的推广可以提高公租房的覆盖面。在相同的投入下,户型缩小意味着能提供更多的套数,而更多的套数则可以满足更大人群的住房需求。这次国务院会议就明确提出,公租房可以覆盖新就业职工和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从而突破了对户籍的限制,这是我国保障性住房分配方面的巨大变化。

    最后,小户型公租房还可以激励居住房尽快改善自身条件,也会加快居住者的轮换。公租房的品质稍差,迫使居住者要努力工作,通过改善自己经济条件后,购置商品房。如此一来,公租房的轮换速度也会大大加快,这一方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房的覆盖面,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政府对居民收入变化的监控成本。

    在当前我国保障房总体供给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缩小户型来增加覆盖面,并提高分配的公平性,应该是必要和合理的。横向对比来看,在香港公租房面积基本也是40平米左右。再从国外一些国家的公租房建设情况来看,一般单套面积也都是在40平米左右。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居民对住房面积确有更高的需求。从长远看,40平米的公租房的确难以满足民众正常的住房需求,居住者不仅难以获得舒适性,长期居住,似乎也有违人对体面生活的追求,但也未必不是激发改善条件的动力。大片公租房的集中建设,低成本管理,可能诱发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稳定。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条件的改善,今后更大户型的公租房并非遥不可及。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大规模建设上马,我国人口增速率已经出现快速回落,城镇化发展今后也会面临减速。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建设的40平米公租房极有可能会出现过剩。

    为此,部分地方在建设公租房的过程中,将两套公租房之间的墙规划为非承重墙。一旦公租房套数超过实际需求的时候,可拆除中间的隔离墙,从而将两套房打通使用。这样变通的做法,既保证了当前对公租房数量上的需求,也可以满足今后人们在住房品质上的更高要求,可谓“一举两得”。这样的经验值得推广。

    此外,在以建设40平米公租房为主的前提下,配建一定比例的稍大户型的住房,满足部分成员多,或老、病、孕者家庭的住房需求也十分必要。

    总之,公租房在户型设计方面,既要立足当前,也要顾及长远;既要考虑提高保障房的普及性和覆盖面,也要照顾好特殊人群的利益,让所有人共享我国改革发展的成果。

从长计议公租房
乔布斯留下的精神财富
别让休闲的渴望拥挤在长假里
国庆舆评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