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辛亥革命》中,赵文瑄第五次出演孙中山,他说这是演国父以来最有满足感的一次,甚至往后不想再演戏了。
这已经是赵文瑄演孙中山的第十六个年头,也是他第五次出演孙中山。这一次,张黎导演对他说以后不要再演孙中山了,但他自己说,以后都不想再接角色了。
赵文瑄和孙中山的“亲密度”随着每一次拍摄而逐渐加深。《辛亥革命》中,化妆师甚至用胶水改造了他的五官形象,让国父活脱脱地在他身上附身。
现在,他可以侃侃而谈他心目中真正的伟人,“我总觉得生活中除了物质还有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我对这方面比较追求,因为本来就有过文学熏陶,所以他的思想体系里有很文学性的部分,不光是政治而已。”当然,他也觉得,他对国父最终极的理解是“精神上的纯粹”。
台湾多数民众从小就接受过孙中山思想体系的教育,更何况赵文瑄的父亲是台湾孙文学说研究会成员。他从小就觉得孙中山“长得很英俊,他的眼睛炯炯有神,五官非常标致”,然而对他真正的理解是起始于成年。
有次,赵文瑄走进一个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将一张孙中山的照片恶搞成吴宗宪,要他猜这是谁,却没想到他当场翻脸。“这不可以,如果是别人的就算了,电视台作为社会公器怎能这样传播。”于是,赵文瑄再也没有上过台湾那种“脑残”的综艺节目。甚至,1995 年后,就没在台湾接过戏,“那可是我刻意的选择哦”。
1992 年,他首次出现在李安的电影《喜宴》中,已经32 岁。那年,已在中华航空公司做了七年空少的他看到中影的招考信息,上门找制片人徐立功毛遂自荐,恰好徐不在办公室,他就撂下照片和电话号码走了。
却没想到远在纽约的李安和他通话了。不过,李安决定用他的理由是“so cute, 英语讲得很好。”他立马拎个皮箱坐上自己公司的免费航班,在纽约皇后区一个“只有一个床垫大小”的地下室里租下。
赵文瑄的粉丝说他是“从卷轴上走下来的男子”。而翻开他的博客会感觉,那措辞和口吻俏皮、逗趣,能萌倒不少小女孩,根本与一个知天命之年的,自诩是接受传统知识分子文化教育的演员无关。
“我也蛮下苦心的,要知道我的粉丝都是小女生,我知道她们的心态,想给她们点乐趣。”五十而未婚,网友叫他是“怪蜀黍”,他还特地翻了字典,“这个字读shu,第三声,是四川的一种小米,其实他们就是想叫我怪叔叔。”赵文瑄跟记者解释着,笑声里透露着一种他所钦佩的“孙中山式的天真”。
京华周刊:你父亲是台湾孙文学说研究会会员,你是不是也从小将孙树立为偶像?
赵文瑄:是的,当然我们是被教育成那样的,是没有选择的。小时候叫他国父,任何一个公家机关、我们的教室里都有他的画像。但是我真的对他产生钦佩尊敬那还真是成年以后,跟小时候的意识形态教育没有关系。我们大学有堂课叫《公民与道德》,封面上是孙写的讲“大同天”的一幅字,我就觉得他的胸怀,是有终极的革命目标的,就是世界大同。
京华周刊:你为什么对这种思想会感兴趣?
赵文瑄:作为一个成人,如果还有一点点灵魂,有精神追求的,不能不受到感动的。我恰恰就是这种人,在这个演艺圈里面,我是有我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这样说起来不好笑,但我心里很明白。当初有人邀请我演出这个角色的时候,我觉得哎呀,太荣幸了。
京华周刊:你在演《辛亥革命》前也会去读他的书吗?
赵文瑄:很早前就不得不读。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就要念国父的三民主义的,要考试的,后来你在生活中遇到些问题,他的一些观念影响你。孙中山的行文是深入浅出的,他的聆听者很多是老百姓,所以他苦口婆心用各种比喻,来教育说作为人就要有人的尊严和与生俱来的权利的。人家说知易行难,他现在倒过来,他说知难行易。你要建立一个自强的体系,知不仅仅是指知识而已,你有思考后怎么做就容易多了。
京华周刊:从十六年前《宋家王朝》到今天的《辛亥革命》,你在这部剧里对孙中山有新的认识吗?
赵文瑄:有。他是个很爱思考的人,求知欲很强,还是非常有魅力的人,可以吸引那么多人跟随他。这个人相当有磁场,他是个非常有爱的人,很博爱,考虑问题的中心以爱出发,他的思想体系处处是利他的。只有以爱为基础才可以一辈子在危险境地里不屈不挠直到逝世,而这种爱又有宗教的高度在里面。
京华周刊:你觉得你自己有这种为了某一事物奋斗终身的想法吗?
赵文瑄:我没有,真的好难做到。我可以想像理解那种境界,但落实到我身上就不像了,有那么大的想法,还想去执行,另外的观点来看太不安分了,可是他不安分又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
京华周刊:这部剧能不能说是你演孙中山功夫最到家的一次?
赵文瑄:我不能这样评价,这还是靠导演和制作来辅助我的,我就这么块材料。这次拍《辛亥革命》,张黎导演就用摄影的深厚的功底,思想上我就不说了,他在形象上给我帮助很大。一方面他对造型的严格要求,再方面在拍摄技术上打光的方式,就让我非常形似,不光神似而已,观众心目中这个形象立不立得住脚很关键。
京华周刊:除了外貌,你自己的人格上有没有跟他相似的要素?
赵文瑄:勉强要说的话是有一点的,我说一句你不要笑,我跟他都有纯真的(心灵),没有因为年纪大了就变得很那个(势利)。有人说他像一个羞涩的姑娘,意思就是很纯真,不像贾宝玉说男人都是浊物,看孙中山照片就看得出来,像小孩子,深邃又清澈。
京华周刊:有报道说你在《辛亥革命》里为了培养国父那种“爱的眼神”,还买了猫来养?
赵文瑄:没买过猫,都是在片场的,不收养就没命了。从1998年开始,每一年都会在现场捡到一只小猫,到现在已经十几只了。无意中和猫结缘,我以前不是特别爱小动物的人,养活了你就会知道小动物多可爱,我心里的爱就萌芽了。
京华周刊:你的眼神同样也帮助你演过很多民国时期的纨绔子弟,你觉得这两种“爱的眼神”有何区别?
赵文瑄:你说的那种是由情感欲望出发的,比如对猫的眼神,它是不可能给你回馈的,他不知你在做什么。也像一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那样,都是凡夫俗子的感情。但作为一个伟人,不光对家人,和亲密的人有爱,他会延伸到所有的人,这种爱是很难体会的。
京华周刊:所以那种眼神比较难演吗?
赵文瑄:其实也是种表演技巧,还有一个人的本质也是关键。你要调动自己的本质来(演),都是通用的。我演出时什么人都没有,而要假装前面有个我爱的人,我真的会把我的猫拿来在脑袋里过一过,那感觉就出来了,这也是进入情绪的一个桥梁。
京华周刊:你演的两类人里,一种是民国时期的破落贵族,一种是历史伟人,自己性格倾向上讲更喜欢阅读研究哪种人?
赵文瑄:不算研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我一定要受到剧本人物的感动,否则光用技巧演是效果不会好的。只有赤子之心的人才可以感动我。哪怕是破落贵族,比如说《她从海上来》里的胡兰成,《雷雨》里的周萍,我认为他们也有赤子之心,你可以移情过去,人物会比较有立体感。我以前听过一个学者讲,所有的文学到最后都归纳到两个字:同情,就是对别人的喜怒哀乐有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我相信做演员,表演技巧是通过经验学来的,但是真正调动情绪的表演能力是我以前看文学作品得来的。
京华周刊:你经常演旧年代的人物,会不会精神沉浸在里边,会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赵文瑄:有,一直有,也许每个年代都有这样的感叹,觉得人心不古。我虽然没有刻意要跟那个年代的人接近,我还是能够随着环境转换的,但是自己的心里还是有一块自己的地方的。虽然不会做作地表现出跟周围的不一致,但是并不表示就没有那东西。
京华周刊:有人说你就像那个年代里走出来的人?
赵文瑄:这跟家庭教养有关,从小父母对我很严格。我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天主教学校,那里的老师都是神职人员,他们那种精神气质就是种超拔的、利他的,牺牲婚姻和世俗生活并奉献给神。
种宗教情操从小对我来说就不陌生,不管我是否做得到,但我能把握那感觉。
京华周刊:你演过那些角色里有没有哪个让你演得很过瘾的?
赵文瑄:有,2003年时的一个剧《国宝》,当时在央视一套播,不是很有名,但引起了很多知识份子的共鸣。我演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范思成,他是抗日战争时文物南迁过程中的一个从英国回来的学者。一路经历千辛万苦,后来精神崩溃再到自杀,里边有种士大夫阶层的士的使命感的精神,这种角色我是过瘾的。
京华周刊:你会在片场带书去看吗?
赵文瑄:有两年没看了,真的想休息一段时间把积压已久的看书的欲望好好释放下。现在也不会再把书带到片场了,因为我只要一打开就想把她看完。我记得很清楚我很喜欢毕淑敏,有个朋友送了我她的《血玲珑》,那段时间我正好在演秦王,那晚只想看个几页就睡觉,不想通宵把它看完了,那是种通俗小说的阅读快感。一个演员在片场应该是做剧本的案头工作都来不及,所以我再也不敢把此类书带去片场了。
京华周刊:听说你在演《孔子》的时候真会背诵《论语》,在演唐明皇的时候还背诵唐诗,这个本来是喜好吗?
赵文瑄:当然都是喜好。我还很希望有那种强迫我去背诗(的经历),本来生活里就很少允许我干这些事情,但如果为了一个角色去背诵的话我会乐都乐死。在演戏前做空少的时候就捧着书看,那时候真被同事骂死了,都以为我在装模作样地拿一本英文书在看。但他们可不知道我的本事呢,哈哈。
京华周刊:身在这样一个会让人身不由己的娱乐圈,你会不会有时候不经意表现出一种抵抗和不合作?
赵文瑄:有时候会有,但是我选择演的角色都是人文性比较强的。会有这样的剧本,会有这样的导演和团队,我相信都是比较志趣相投的。但是往往在做宣传的时候我常常有抵触的情绪,有些八卦的记者一看那眼神就觉得没教养,你为什么没有绯闻,就像你没有给他们炒作的养分。但是为了剧组考虑,我往往很耐性的,用自己的方式提供点趣味给他们去写。
京华周刊:你一直没有绯闻,是说明你是个洁身自好的人吗?
赵文瑄:这不需要洁身自好,谁的身边没有女性搭档、女同事,女朋友,但是这是最基本的生活道德吧。难道你非要跟谁发生绯闻才正常吗?我当然都会喜欢她们,如果就一种审美角度讲。但是要知道,和我这种人产生绯闻不容易,那得有多高水准跟我的思想接轨,哈哈。就像我是个帅哥我才不在乎别人长什么样,但我在乎别人脑袋里装什么东西。
京华周刊:你以前说到了五十岁会结婚,但现在也没结,是不是反而觉得越来越不需要婚姻了?
赵文瑄:这个东西我是看得很清楚的,在现代社会已经提供了可以不结婚的可能性,婚姻是待考验的。虽然更多的人是愿意去组成家庭的,而我呢,恰恰不怎么去想这方面的事情。如果对结婚和不结婚没有太多的规范和制约,那一定也没有计划生育或人口爆炸,社会也会维持一个蛮温和的人口。
京华周刊:你年轻的时候应该不是这样想的吧?
赵文瑄:没有,我28岁的时候差点就结婚了,解除婚约以后再也不对婚姻有什么憧憬了。那次以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承受力和自己真正的个性,我以前从不知道自己那么任性。婚姻真的会捆绑我,这种任性只有跟人亲密相处了才会有负面作用,如果没有婚姻,它并不会对人造成伤害。有时候我回到老家山东还是会有很多老人说你怎么没结过婚,会可怜我,我无法跟他们沟通,只能一笑置之。我才不需要可怜,一个人有名,有钱,长得帅,我还需要用婚姻来证明什么?拜托。
(杜敏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