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完《辛亥革命》,记者问对这部电影有什么预期,张黎没有打太极,神情很认真:“我哪敢有预期,其实挺没谱的。我非常在意你们青年人看过之后的观感。”
《辛亥革命》有一批张黎的老粉丝,《大明王朝1566》与《走向共和》的老观众,为了看孙淳的袁世凯,为了张黎的老戏。
我要的是历史精神
紧随着《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两部周年纪念巨制之后,2011 年9 月23 日又迎来《辛亥革命》这部历史史诗片。事件背景在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下,中华民族经历了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
《辛亥革命》选取了由孙中山建立的同盟会,从1911 年开始发动起义到1912 年初这一时间段发生的72 烈士血染黄花岗、武昌城起义、阳夏保卫战、创建共和等事件。
筹拍历史史诗剧《辛亥革命》,关于辛亥的大量历史史料、研究成果与各种各样的观点,导演张黎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
不少评论认为,以主旋律方式来表现“辛亥革命”的这个主题,影片并无太大突破。对此,张黎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片子不是为了表达具体的历史事件,包括历史的人物,都不会表达得详尽”,他说历史精神才是他想要表达的。
在记者会上,有人直接问张黎,孙中山在台湾享有“国父”的称号,张黎则直截了当“‘国父’是中华民国之父,而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孙文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非常干脆的表示不接受。
关于主题,“强调情是电影的最基本的内容,不仅仅是男女之情,里面有很多关于理想的情怀。所以,我前面主题定的是牺牲,就是在辛亥革命这个阶段,大量的人舍生取义,这里面最杰出的
代表秋瑾、林觉民等,写的就是牺牲。”
张黎一直把精神、意义放在此片最重要的位置上。整个辛亥革命的历程长达近十年,张黎说,“整个在辛亥革命大的历史事件之前,和之后,关于辛亥革命之前是属于反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的意义,主要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像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这一干革命家,其实就是写他们坚守这么多年,终于在辛亥年这一年推翻了大清帝制了,到这一年是一个爆发,其实是写这个精神。”
教化别人是一种无能
张黎一再提起,非常在意青年人看完之后的感受,不希望能留下什么,“我只希望看电影的人,不能说要怎么感动,但多多少少有一点点触动,在茶余饭后能想想,100 年前,他们怎么活着,
我们现在怎么活着,这是我比较挂心的事情。”
电影的主流观众是哪个群体,他并不关心,“我在想, 在现在的情况下,青年人会不会买票进影院看这样一部电影”。
问起是否因为对现在的年轻人有担忧,张黎说:“我只代表自己在说话。这个时代,是青年在教育我们。”
列举上世纪发展时期的青年,他说,往远一点看,美国上世纪60 年代的嬉皮士,他们追求性解放,吸大麻,但别忘了那一代人,造就了大量的比尔·盖茨,像今天的佼佼者们,无一不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中国也一样,这些青年才俊,包括跟我们年龄差不多的人,都是经历不断的挫折成长,过来的。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社会背景不一样,他的所见所为都不一样。你不能阻止年轻人去犯他们的错误,每个人都是生来造就的,他有他的生命历程。
影片虽然展示过去青年人的精神与信仰,面对当下的青年人,重述历史的意义,会不会有教化的嫌疑,张黎称,千万不要去教化,教化突现了你无能,而且个人的生活经验不能代表别人。“我
们和年轻人的表述角度的确不太一样,这有区别。可能下一代包括现在30 岁、40 岁的创作者,他们想表述更多的侧重自己的个人感受,我们这些老同志,把视野可能会放广一点,这个没有什
么优劣对错之分。历史就是这样形成的。”
说起那个年代,什么东西是最神圣的。摄影师出身的张黎,眼光独特,“他们的精神气质,你看那个年代的老照片,你看看他们的眼睛,目光,这是我们今天想像不到的。他们明确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包括生命。”
如果说现在的年轻人真的需要想点什么,“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时不时问问自己。”
电影“处女作”
因为拍摄电视剧《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中国往事》等口碑不错的电视剧,投资方找他,专拍革命年代剧。
有着“主旋律专业户”名头的张黎,称首次执导《辛亥革命》这样的史诗巨片,对他而言其实不在话下,“其实我挺会拍电影的,只不过因为没拍过,投资方比较谨慎。”
因为一部《走向共和》,拚弃了教科书的平白,观看此片的观众写道:通过本剧尊重李鸿章,了解了袁世凯,崇敬孙中山。
其难得中立的视角和史实的再现,获得不少好评。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更是规定其内阁成员必看。
张黎对孙中山的饰演者赵文暄说,“你演完这次《辛亥革命》就再也别演孙中山”。
赵文暄称,“我不光是自己不想再演同样的角色,甚至都不想再演戏了。”因为《辛亥革命》得到了太多的满足感,“张黎导演无论在整个戏的规划,还是剪辑等方面都非常周到细致,如果再拍其他的戏可能都不会有这么过瘾了。”张黎拍戏喜欢找合作过的演员拍。曾与他合作过《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孙红雷,透露和张黎拍戏十分过瘾,以致之后再拍别的戏很长时间都不来劲。
因为电影中黄兴的戏份问题,以及扮演者成龙的香港背景,加之或虚或实的电影送审删节版本,张黎反问,“我们不论背景,出于公心来说,你觉得他完成得好不好?”对于成龙本人的敬业,
他非常佩服,“你虽是香港人,演起戏来入戏之快,加之他的生活阅历,一入戏的老泪纵横,没人能比。”
2010 年11 月份的上海崇明岛,天气阴冷加之人工降雨,李冰冰收尸的那场泥地戏份,为了照顾李冰冰身体不好,怕水怕冷,现场用了四台机器一同拍摄,才一气呵成。
做这部电影,无论拍戏时阜阳地下200 米的煤矿有多危险,无论影片经历辗转了多少风波,孙中山一句“需要战争,也需要政治”,也许表达出了张黎想说明的一切。
张黎说,“其实我个人更希望通过这些人和事,通过这轰轰烈烈的一年,我更多的是想通过每个人,主要人物内心的希望,渴求,他们精神世界的东西。试图去知道他们做了什么,但是我们能不能再多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这一点,包括在孙中山身上,黄兴身上,包括袁世凯身上,林觉民身上。尽可能多的去展现表述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