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东恐怖“大阴霾”

朱中原|文 《 京华周刊 》(

    拉登的“基地”组织与美国之间,构成了一个两极。拉登之死,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基地”组织与美国之间,一种新的博弈关系已悄悄形成。

    2001年9月11日起,笼罩于中东、欧洲及美洲上空的恐怖阴霾,就一直未能散去。而这个阴霾的制造者,就是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

    “基地”组织所发动的恐怖袭击,被他自己称为伊斯兰世界发动的全球“圣战”。这个沙特人,在经历了与美国的十年缠斗之后,终于走向了人生的终结。

    然而,本·拉登终究阴魂不散。他的精神领袖地位,也许对这个组织还将起着一种精神引领作用。

    这个所谓的中东“圣战”组织,除了具有严密的组织程序、运作规则、雄厚的资金和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之外,还具有一种强烈的复仇式情结。

    某种程度上说,拉登与布什之间,“基地”与FBI(美国中情局)之间、阿富汗与美国之间,构成了一个互相复仇的两极。

    无论是美国之于拉登,还是拉登之于美国,这两种势力之间的战争,似乎都是一种复仇。本·拉登的恐怖袭击,是一种复仇,美国的十年追杀,是一种复仇,而本·拉登的十年逃亡与对抗,也是一种复仇。

    现在,这个仇恨,随着本·拉登的殒命而暂告一段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两种复仇势力较量的终结,或许,恰是一种新的开始。

    “基地”发家史

    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是领导伊斯兰世界向西方文明发动全球“圣战”的重要机构。

    这个组织(AL-Qaeda)成立于1988年。AL-Qaeda在阿拉伯文中的意思是“基地”。

    拉登成立该组织的最初目的是以此组织为基地,来训练和指挥与入侵阿富汗的苏联军队战斗的阿富汗义勇军。

    苏军撤退后,该组织便开始将目标转为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腐败政权”。该组织主要在阿富汗、中亚、中东地区活动。

    “基地”组织究竟是什么?“基地”组织到底是怎么创立的?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2004年,美国“9·11”调查委员会第15号工作人员声明即已公布,声明中详细讲述了拉登的发家史、组织结构及目前的现状。

    声明指出,苏联1979年入侵阿富汗,上世纪80年代大批来自中东的穆斯林涌入阿富汗参加反对苏联的阿富汗人民战争。他们被称作“阿富汗阿拉伯人”,奥萨马·本·拉登便是他们中重要的一员。

    拉登是来自沙特阿拉伯一个富裕家庭的千万富翁,他利用自己的个人财富及与富有的阿拉伯捐助人的关系,帮助武装人员不断进入阿富汗。 

    拉登曾给予一个名为“服役局”的实体大量奖金支持。这个机构在中东、东南亚、西欧和美国的穆斯林社会经营着一个招募网络。它在巴基斯坦为应征者和志愿者提供路费,并为他们在前往阿富汗战场的路上提供住宿。

    1989年,拉登创建的军事集团和伊斯兰极端组织把持的苏丹政府邀请拉登前往该国。拉登于1990年先往苏丹派出一个先遣团,随后于1991年年中迁至苏丹。拉登为苏丹政府提供了大量财物,为他们修路并资助他们在南部与该国分裂势力作战。作为回报,苏丹政府允许他建立商业企业及支持恐怖主义的组织。 

    到1992年,拉登将主要袭击目标对准美国。他警告其他极端分子,把目标只盯在中东当地统治者和以色列身上,没有多大用处,而应该将矛头对准“蛇头”——美国。

    在这个“基地”组织中,有着最为严密的组织系统。这便是所谓的中央委员会。

    最高领导层是以拉登为首的中央委员会,下设4个专门职能委员会,分别负责管理军事、宗教、宣传和财务事务。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在这几个职能委员会的领导之下,“基地”组织在阿拉伯有10多处训练基地,对从各国来到阿富汗的成员进行恐怖活动训练。成立至今,在“基地”接受训练的就有3万人之多。

    美国“9·11”调查委员会披露,在苏丹,拉登以其原先在阿富汗建立的“基地”为基础,加强了组织建设。“基地”有自己的成员花名册和“委员会”体系,各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监管训练恐怖分子、提供目标、资金运转和公布法令等活动,他们的法令以伊斯兰教法为基础,用来统一整个“基地”的行动。

    这个组织体系并不是某次具体恐怖活动的分级指挥链,它只是为恐怖活动提供物质支持和协调职能的工具,一旦决定实施某次具体行动,任务将交由一个“基地”高级成员领导的秘密小组完成,其负责人直接向拉登报告。

    以“基地”为基础,拉登希望能够建立一支势力更加广泛的“伊斯兰军”,希望它能够包含来自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阿曼、突尼斯、约旦、伊拉克、黎巴嫩、摩洛哥、索马里和厄里特里亚的恐怖组织。

    拉登并非真正创始人?

    尽管拉登成为“基地”组织的最高领导人及精神领袖,然而,关于“基地”的内涵,以及拉登是否是该组织的真正创始人,西方媒体一直有争议。

    英国《观察家报》记者雅松·伯克在“9·11”前后长达四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基地”组织内“随军”采访,甚至在美军对托拉博拉展开大清剿的时候,仍跟“基地”组织在一起。

    美国和英国的情报反恐怖机构做梦也没有想到,2001年12月,美军天上地下联手对龟缩在阿富汗西部托拉博拉山区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残部进行疯狂清剿之际,雅松·伯克正在跟“恐怖分子”们经历美英炮火的“洗礼”。

    根据英国随军记者雅松·伯克的调查,“基地”组织本不该叫“基地”,拉登也并非“基地”真正创始人。

    那么,“基地”究竟是什么?雅松·伯克解释道,人们对“基地”这个词的理解普遍是错误的,“基地”(al-qaeda)一词源于阿拉伯语qaf-ayn-dal,直意可以是“基地”、“营地”或者“根本”,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组织”、“原则”、“方式”和“普遍真理”的意思。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009年报道,人称“法德勒博士”的赛义德·伊玛目谢里夫曾经帮助本·拉登创立“基地”组织,被认为是“基地”组织的创始人。但是在埃及监狱服刑期间撰写的一本书中,他对“基地”组织的思想以及本·拉登及其副手、埃及人艾曼·扎瓦赫里的个人错误发起正面攻击。

    他认为滥杀无辜的行为既与伊斯兰教背道而驰,又是一种战略错误。法德勒博士写道:“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曾经流下或是正在流下的每一滴血都是本·拉登和扎瓦赫里以及他们的追随者造成的。”

    拉登的精神导师阿卜杜拉·阿扎姆(另一个精神导师是基地二号人物扎瓦赫里)早在1987年就写道:“每一条宗教原则都得有人去维护,每个人都应该扛起重任和作出牺牲,这就是我们的根本!”如果从这个时候开始算,基地组织成立至今也有26年了。

    阿扎姆所说的“基地”是“根本”的意思,并不特指某个组织。

    1988年末至1989年初,阿扎姆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成立了一个名叫“根本”的准军事团体,他们希望这个团体能成为捍卫原教旨主义的“卫道士”。雅松·伯克说,成立之初的这个团体人员不超过12人,并且跟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其它世界的林林总总的没啥两样。因此,“基地”组织真正的创始人根本不是拉登。

    1989年,拉登离开巴基斯坦回到自己的祖国沙特。

    1990年,当萨达姆入侵科威特之后,拉登和从阿富汗打仗回来的一班老兵们自告奋勇地要组建一支民兵来保卫麦加和麦地那。沙特政府断然拒绝了他的提法,于是,32岁年轻气盛的拉登开始着手“改革”自己的祖国。1991年,已经不为沙特政府所容的拉登逃离了祖国,取道巴基斯坦逃到苏丹。

    西方情报官员一直被批评说,他们对“基地”组织反应过慢。这不太公平,因为拉登在苏丹的5年时间里,所谓的“基地”组织仅仅是一个松散的团体,也没有明确的政治意图,拉登本人更是只醉心于承揽建筑和道路工程。另外,直到这时,他的“基地”组织也不超过12个人。

    更重要的是,拉登此时对埃及的伊斯兰“圣战组织”有严重的依赖性,甚至可说是埃及宗教极端组织的附属。因此,此时的拉登和他那个松散组织根本没有袭击西方目标的计划。

    “核心层”的建立

    1996年,拉登被迫逃离苏丹前往阿富汗。直到这时,无路可走的拉登才决定应该有一个像模像样的组织。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基地”组织三层核心鲜为人知,边缘团体跑到“基地”训练营偷学技艺被逐,1999年和2000年,“基地”组织才真正地成熟起来。不过,就算“基地”组织成熟的时候,其核心机构其实也没有多大,甚至于外界动不动就指某个组织是“基地”,那是不了解“基地”组织的真正结构情况。

    “基地”组织有三层核心。

    “基地硬骨头”可为其第一层核心。这个核心是由拉登本人以及那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随拉登鞍前马后的人组成,人数在数十人左右。后来也有一些有经验的人被吸纳入这层核心,如曾在菲律宾和其它地方屡屡制造炸弹爆炸事件的哈立德·穆罕默德。

    第二层核心是数十个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基地”组织分支的领袖人物。这些组织分支往往原本就是当地极端组织,它们通过各种关系与拉登搭上线,并且只有在得到拉登的完全赏识、信任和训练之后,才能进入“基地”圈子。

    拉登最铁杆的秘密信徒当称得上是其第三层核心。这些人并不从事恐怖行动,而是分散在世界各地,有着正当的职业和道德操守,但他们却秘密为拉登搜集情报和筹集资金。

    另外,从雅松·伯克对“基地”组织四年追访的情况来看,参加“基地”组织的人情况各异。有反恐专家表示,如果西方反恐怖机构不能消除这些人对西方文化的敌对情绪的话,那么光靠武力恐怕难以解决问题。

    如今的“基地”组织有四张面孔。第一张面孔为人们所熟知:包括本·拉登及其副手艾曼·扎瓦赫里在内的核心组织。这个核心从位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山区的据点向“基地”组织本身以及全世界的“圣战”分子发出战略指示。 

    第二张面孔是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境内“基地”组织结盟(不管是秘密结盟还是公开结盟)的恐怖组织辛迪加。

    去年5月,制造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汽车炸弹袭击未遂的巴基斯坦塔利班就与本·拉登公开结盟。 

    第三张面孔是其遍布伊斯兰世界的地区性分支机构,包括北非、也门和印度尼西亚境内的组织。

    “基地”组织也门分支被普遍视为该组织最危险的地区分支机构。在整个亚丁湾,“基地”组织索马里分支对非洲其他地区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 

    与恐怖组织没有正式关系的自发性“圣战”分子正在成为“基地”组织的第四张面孔。

    有时,这些自发的“圣战”分子会与“基地”组织取得联系,然后自告奋勇充当炸弹袭击者,接受这些组织的训练。

    恐怖主义“训练营”

    作为一个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基地”组织的头号行动自然是训练国际恐怖主义分子。

    美国“9·11调查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调查显示,多数参与东非使馆和“科尔”号袭击的“基地”成员同“9·11”的19名劫机犯一样,都曾在阿富汗训练营接受训练。

    训练营与“基地”组织之间是一种互助关系:训练营为恐怖袭击提供人手,成功的袭击则会为训练营赢得名声,并会推动它的招募工作,更多的人会来到这个训练营接受训练。

    在“基地”及其训练营接受的训练都是多方面的,因为世界性恐怖活动需要能够制造使馆爆炸,需要能够劫持飞机,需要为塔利班提供步兵,需要能够击落俄罗斯在车臣的直升机,还需要能够伏击克什米尔的印度军队。多数训练营的招募者只接受常规作战训练,那些最好、最“热情”的成员才会准许接受恐怖袭击训练。

    在恐怖训练营,成员可以随意想象制造大规模屠杀的方法。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在阿富汗,有各种各样的圣战“妙计”产生,其中包括:占领一个火箭发射台,强迫一名俄罗斯科学家向美国发射一枚核导弹;在伊朗的犹太区制造芥子气和氰化物袭击;向目标建筑的排气系统施放毒气。

    在恐怖训练营中,致敌于死并不是唯一的训练项目,拉登称在“圣战”中死去的人是“烈士”,是人人向往的生命结局,因此许多接受训练的人都希望能够去发动自杀式袭击。

    保守估计,从1996年5月拉登返回阿富汗到2001年9月11日,在拉登支持的阿富汗训练营中接受训练的可能有2万人。当然,其中只有少数接受过高级恐怖训练。

    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中心主任李伟介绍,美国16家情报机构这几年对“基地”组织的评估是“已经发展到‘9·11’后的一个新阶段”。

    具体表现有:一是“基地”组织自身的网点在发展;二是有新的组织投靠,如2007年年底制造阿尔及利亚爆炸事件的“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其前身是“萨拉菲斯特呼声与战斗组织”,2003年宣称成为“基地”组织在北非地区的一个分支;三是通过“中介”,向一些分支组织传递“总部”的意图,让它们按照“基地”组织的模式来发展,并到一些国家接受恐怖训练。

    “后拉登”时代的多方新弈局

    本·拉登的丧生,使“基地”组织的领导人选问题及多国博弈问题,尤其是欧美与中东局势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西方情报人员透露,早在本·拉登被打死之前,“基地”组织即已诞生了新一代领导人,他们被形象地称为“婴儿本·拉登”。随着新生代领导人的崛起,“基地”组织重获新生,并很可能使西方国家的反恐战争再延续数十年。

    其中,二号人物艾曼·扎瓦赫里已成为接替本·拉登的最大“热门”。

    同时,在也门活动的美籍传教士安瓦尔·奥拉基似乎更有竞争力,有望成为下一个本·拉登,这位被宣布为美国公敌的恐怖分子挫败了美国情报机构追捕他的一切努力。究竟是扎瓦赫里充当“过渡”人物,抑或奥拉基直接上位,颇令外界猜测。

    此外,巴基斯坦分支的穆罕默德·克什米里和索马里的艾哈迈德·阿卜迪·戈丹内等,他们各自都召集了数千名武装分子加入“圣战”,规模远比本·拉登时期的要多。

    根据美国国会的调查报告,“基地”组织新生代领导人已经将触角伸向了70多个国家,大肆招人秘密训练,随时准备发动恐怖袭击。

    《纽约时报》评论说,美国对本·拉登的无可奈何与毫无头绪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恐怖分子气焰,他的死多少让美国报了“9·11”的一箭之仇,同时也等于向其他恐怖分子发出了警告。

    但分析人士认为,本·拉登被打死是一把“双刃剑”,美国因此也面临恐怖组织进行疯狂报复的可能。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专家里克·尼尔森认为,打死本·拉登不代表终结“基地”。

    “9·11”事件后,美国要求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交出当时藏匿在此地的本·拉登和其他“基地”组织领导人,遭塔利班拒绝。美国及其盟国随后于2001年10月发动阿富汗战争。本·拉登被打死,将影响阿富汗战争进程,为奥巴马政府执行撤军计划增添新的重要依据。

    此外,本·拉登毙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活动。本·拉登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中东地区筹措资金,进行“圣战”,他被打死后,失去了“标志人物”的“基地”组织是否有能力继续从支持者那里筹措足够的资金将成为疑问。

美国与拉登的猫鼠游戏
拉登X档案
拉登成魔记
中东恐怖“大阴霾”
“后拉登时代”如何反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