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后拉登时代”如何反恐

本刊特约撰稿 张国庆 《 京华周刊 》(

    对世界而言,那些因贫穷和混乱而陷入绝望,并被国际社会边缘化的空洞国家,是恐怖主义最热衷寄生的地方。

    刚刚结束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取得了诸多成果。其中,最令人欣慰的,是中美双方同意启动亚太磋商机制。这背后隐含着奥巴马全球战略调整,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后拉登时代”美国全球战略及国际反恐趋势。

    击杀拉登源于美战略收缩

    奥巴马全球战略调整原因有三点,一是自身的政治考虑,尤其是连任目的。明年11月份奥巴马就要竞选连任美国总统,为赢得大选,他必须进行全球性的战略收缩,把一些可以扔掉的包袱扔掉,将一些可以收回的力量收回,聚集力量干几件漂亮活儿以赢得大选。要想赢得大选,奥巴马就必须把国内事情做好,相反,如果国际事务牵扯太多,就很难聚精会神搞好国内事务。

    第二个原因与美国经济形势有关。由于美国整体经济形势依然不乐观,媒体和民众对政府有很多怨言。白宫差点关门,也凸显了美国在预算问题上的紧张态势,这也促使奥巴马政府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低调和收缩做法,从利比亚战争到与中国重新展开微笑外交,都可见一斑。

    第三个原因,是中东、北非出现的乱局,这使奥巴马政府一方面要努力平复这些乱局,以免火烧连营,而最怕被烧的,还是美国的石油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就更要与中国稳定关系,并且努力在反恐和阿富汗问题上节省精力。

    这也正是拉登在这个时候被收网的原因之一。换句话说,如果不收网,反恐还要有大量的投入,阿富汗战争又跟本·拉登的“基地”组织有牵连。收网以后,可以找由头减少对巴基斯坦的援助(近日美国国内呼声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并为阿富汗塔利班进政府创造一个外部条件。此前,阿富汗政府很难接受塔利班的关键原因,是塔利班有“基地”背景,这次把拉登灭了,塔利班就可以趁机剥离不良资产,以便将来进入阿富汗政府。当然了,这是美国一厢情愿的想法。

    本土恐怖主义成大患

    对奥巴马政府来说,击杀拉登是一项政治成果,这一点在支持率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奥巴马支持率迅速飙升9个百分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反恐斗争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国际恐怖组织还在,恐怖主义的土壤还在。

    最纠结的是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拉克。拉登死后,“基地”组织和塔利班表示要进行报复,而首要目标便是巴基斯坦。与此同时,配合在塔利班的春季攻势,发生在阿富汗的恐怖袭击也会不在少数。同样的,美军践踏过的伊拉克,也将是恐怖袭击的一个“热点”。

    美国本土当然也不敢大意,因为有比拉登更具威胁的“接班人”早已对美国虎视眈眈,并酝酿着在“9·11”十周年之际采取行动。拉登死讯宣布后,美国方面立马发出国民旅游警告。

    事实上,从反恐的角度看,拉登已经不是最大的安全威胁了,因为此前,拉登已经“让位”给奥拉基了。2月9日,美国国家反恐中心(NCTC)称,美国安全最大的威胁不再是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而是具有也门国籍的伊斯兰传教士安瓦尔·奥拉基。这也意味着,从那时起,拉登已经不再是美国首要的紧盯目标了。

    换句话说,国际反恐已经进入了2.0时代。对于这次的“人事变动”,NCTC的说法是,奥拉基之所以取代本·拉登的位置,是因为他长于在美国本土招募恐怖分子。据称,奥拉基会讲英语,可以与当地人直接沟通,还善于利用网络为自己的观点进行宣传。

    本土恐怖主义已成为美国的心腹大患,而那些堪称“美国通”的恐怖分子更是美国人的肉中刺。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1月,本·拉登还曾在一份录音中要求法国从阿富汗撤军,以换取人质获释,否则将“无论在法国国内还是国外,对法国目标发动攻击”。此后,法国情报机构备忘录指称,超过100名欧洲人正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地区接受“基地”培训。与擅长在本土招募恐怖分子的奥拉基一样,这种培训欧洲人进行“本土化”恐怖袭击的做法,也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这其实也意味着,拉登认可了奥拉基等人对“基地”向2.0时代的“升级”。

    事实证明,国际恐怖组织十分善于煽动和利用反西方情绪。在国家和地区之间不平等状况不断加剧且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各国本土的恐怖主义浪潮也在不同程度地高涨,这种浪潮不仅来自感到无望和怨恨的人,更来自那些希望以此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恐怖主义势力。

    与此相关的便是利用所谓的“文明的冲突”。正如美国学者所担心的那样,世俗的美国文化在全球的广为传播促成了一种逆反倾向的形成,即激起人们狂热推崇以宗教为基础的本土文化,比如在伊斯兰世界,这通常表现为反美主义。

    避免更多人落入恐怖陷阱

    真正让人们担心的,是“基地”的“旗帜化”、恐怖主义的国际化和反美情绪的联合扩散。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特曾提到过“一种受到‘基地’组织激进思想影响的全球运动”,在他看来,“有关方面的反美情绪的增长,以及‘基地’组织的破坏技术广泛散布,使得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威胁,无论有没有‘基地’组织的存在”。

    用《基地内幕》一书作者罗汉·古纳拉特纳的话说,“基地”组织不是一个一次就办齐所有东西的恐怖超市——追随者在这里领取金钱和武器,并接受对袭击目标的指令。它更像一个快餐特许经营权,允许当地的组织根据自己的计划策划阴谋,不用担心他们的敌人给他们打上“基地”组织的标签,还是别的任何标签。

    这些连锁店式的恐怖组织还搭上了信息快车。恐怖主义分子对互联网的利用反映出他们的手段越来越狡诈,不仅善于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也善于利用传媒大造声势,加剧大众的心理恐慌。利用互联网浑水摸鱼,是国际恐怖主义的新变化。

    与此相关,整个“基地”组织的结构都已发生重大转变,由过去的一个统一性组织变成多个地区性恐怖小组的集合体,而且这些地区性恐怖小组越来越倾向于采取自主行动,令人防不胜防。

    近年来,由于美军和巴基斯坦方面对“基地”老巢施加了巨大压力,“基地”组织出于长远考虑,将核心移到了诞生地以外的地区,并建立了许多新据点。它就像是一个转移了的癌一样,将癌细胞扩散到了世界各地,并同当地的伊斯兰极端组织积极结合。有些专家甚至认为,“基地”组织已经不再是一个国际性的单一组织,而是一系列各地的当地组织。

    在转移过程中,这些“癌细胞”的杀伤力也更大了。坏事情,最怕产业化。造假如此,恐怖活动更是如此。

    针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新变化,各国都愈发意识到,必须以更广阔的胸襟争取一切可以争取到力量,团结起来应对恐怖主义威胁。

    从根本上,这就要求反恐斗争的领导者们,要真正把这场特殊的斗争当作一场持久战来看,长远而非短视地,耐心而非急躁地,开放而非固执地增进国际理解和多边合作,系统化地解决全球问题,根除恐怖主义土壤,把反恐战争推向一个正确的方向。

    对世界而言,那些因贫穷和混乱而陷入绝望,并被国际社会边缘化的空洞国家,是恐怖主义最热衷寄生的地方。那成千上万的人,脱离在全球化进程之外,挂在经济发展的列车尾部,游弋在绝望和穷困的边缘,本身就是巨大的风险。

    事实证明,国际恐怖组织还会将这种风险传播并扩大化。这就需要国际社会能够伸出援手,以免更多的人掉队并掉入恐怖主义的陷阱。

    目睹了发生在俄罗斯别斯兰事件等一连串悲剧后,再回望发生在美国的“9·11”人类悲剧时,无论哪个国家还是哪个人都应该明白,历史已把以前冷战中的敌人放在一条船上,使它们面临选择:要么一起抵制共同的敌人,要么“一个个地失败”。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

美国与拉登的猫鼠游戏
拉登X档案
拉登成魔记
中东恐怖“大阴霾”
“后拉登时代”如何反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