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法显,比玄奘早200年的取经人

马明博(佛教文学作家) 《 环球人物 》(

    法显(337年—420年)

    人物简介:法显(337年—420年),东晋高僧,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晚年著《佛国记》,记录边疆地区及途经佛国的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部《西游记》,令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实早在玄奘西行的200多年前,东晋高僧法显就已踏上了前往印度取经的道路。

    玄奘向印度出发时,年方29岁;而法显从长安出发时,已经62岁。这位年迈的老僧,历经14个寒暑,途经30余国,行程约5万里,终于在76岁时携经东归。

    在晚年,法显记述西游历程,写成《佛国记》一书。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本系统介绍西域诸国风情的旅行记,更是后人西行求法的指南。

    乱世佛心

    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法显出生在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一户龚姓农民家中。因为之前的3个孩子都因瘟疫夭折,父母为保住这个孩子,在3岁时将他抱进仙堂寺寄名出家,寺僧为他取名法显。

    由于法显年岁太小,寺僧让他暂养家中。有一次他生了重病,行将不治,父母送他到寺院,一夜之后病就好了。10岁时,父母相继离世,孤独无依的法显来到仙堂寺正式出家。

    当时的中国北方政权更迭,诸国混战,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有一年秋天,法显与师兄弟们收割田中稻谷时,来了一伙手持刀棍的饥民。他们一哄而上,要把割下的稻谷抢走。僧众上前阻拦,饥民们以刀棍挥举相向。僵持不下之时,法显走上前去。

    法显说:“你们一定是没有饭吃才出来抢劫的,出家人慈悲为怀,你们需要稻谷尽管拿吧。但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贫穷饥饿吗?这是因为你们以前没有广行布施,现在又抢夺稻谷,来世更将不堪设想,我真是替你们担忧啊!”

    听了法显的话,饥民们面面相觑,随后悄悄离去。法显临危不惧,僧众无不叹服。

    法显20岁时,正式受具足戒,成为一名真正的比丘僧。在研习教典的过程中,他深感律藏残缺,有很多疑惑无法得到解答。

    而此时,外界环境愈加恶劣。淝水之战后,失败的前秦再次四分五裂,长安也燃起战火。之后,豪强吴柱聚众起事,立僧人法长为后燕国的皇帝,裹挟十万僧俗,祸乱河北,为害一方。

    乱世中的这些现象,令法显深感困惑。怎样的佛法才能救民于水火,真正普度众生?他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没有完整的律藏,就无法有效约束僧众的行为。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这位花甲之年的老僧决定从长安出发,西行前往佛国天竺(今印度),求取完整的戒律。与他同行的,还有慧景、道整、慧应、慧嵬4位僧人。

    为法西行

    法显5人由长安出发,晓行夜宿,一路西行,取道河西走廊,经过南凉至北凉,顺利到达张掖。适逢张掖大乱,西去道路不通,北凉王段业发心护持供养法显一行,在此结夏安居(指印度佛教和尚每年雨季在寺庙里安居3个月)。

    在张掖期间,受法显影响,宝云、智严、慧简、僧绍、僧景也加入进来,队伍扩大到10人。

    他们结伴西行,来到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出敦煌后,法显与宝云等分头前行。大漠流沙,气候酷热,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只能以偶尔见到的枯骨作路标,靠看太阳来辨认方向。后经鄯善国(今新疆鄯善)、焉耆国(今新疆焉耆),法显又与宝云一行重逢。

    因为缺乏资费,智严、慧简、慧嵬转向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化缘。法显数人则继续向西南前进。在杳无人烟的沙漠中走了1个多月,一行人终于到达于阗国(今新疆和阗)。不久,慧景、道整先行出发前往竭叉国(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法显等人为观看行像盛会(佛诞日期间,抬佛像游行),在于阗国滞留了3个月。

    行像盛会结束后,僧绍跟随一位胡僧去了罽(音同“继”)宾国(今克什米尔一带)。法显等4人南行到达于麾国(今叶尔羌河中上游一带)结夏。其后翻山越岭,走了25天,到达竭叉国,与慧景等人会合。

    东晋元兴元年(402年),法显一行继续向西南前进,他们战战兢兢地攀过雪山上由700多个台阶组成的简陋梯道,踏踩绳桥,越过印度河,到达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脱河流域)。

    他们继续南下。其间,僧景、宝云、慧应先行回国。法显和慧景、道整3人则前往那竭国的酰罗城(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过冬。

    元兴二年(403年),他们再度向南出发。翻越雪山时,慧景发起高烧,浑身无力。法显与道整面对茫茫雪山,束手无策。慧景自知下不了山,多次以微弱的声音劝法显与道整快点离开。他对同伴说:“你们一定要取到佛经,国人在等待啊!”言讫而卒。法显、道整号啕大哭,用白雪掩埋了慧景的遗体,挥泪向山顶攀登。

    翻越雪山后,法显与道整又经过30余个小国,终于到达中天竺。道整想到国内战祸频仍,对法显说:“千辛万苦来到佛国,我想在这里度过余生。”法显说:“佛国秩序好,是因为大家都遵守佛陀的经律。如果我们把经律带回加以弘扬,我们的国度也会成为净土啊!” 

    告别了道整,法显独自一人继续前行。他走到王舍城附近的灵鹫山,听说这里是佛陀说法的地方,欲前往朝拜。有人提醒他:“晚上不要上山,曾有人被黑狮子吃掉,明天再去吧。”

    法显说:“我历尽艰辛,不远万里来到佛国,只为朝拜圣迹,求取佛经,佛菩萨会加持我的。”他来到灵鹫山上,对着圣迹焚香礼拜,禅坐诵经。夜里,果然有3只黑狮子跑来,蹲在法显面前,舐唇摇尾。法显对狮子说:“你们如果饿了,就吃掉我吧;如果不饿,就放我去求法吧。”话音未落,狮子便起身离开了。

    次日清晨,法显下山时,迎面走来一位老僧,服饰素雅,神韵清峻。法显暗暗称奇,但并未在意。随后,又遇到一位上山来的年轻僧人,法显问:“刚才那位老僧是谁呀?”年轻僧人答:“他是头陀摩诃迦叶,是佛陀的大弟子!”法显猛然省悟,返身追赶,却只见横石阻挡,不见老僧的踪影。

    之后,法显来到摩竭提国(今印度南比哈尔)南天王寺。法显在寺中生活了3年,学习梵文,抄录了《摩诃僧祇律》《方等般泥洹经》(简称《泥洹经》)等多部经典。其中,《摩诃僧祇律》是佛陀在世时大众共同奉行的法规,后来形成的十八部律,均由其衍生而出。

    在印度,法显还游历了很多佛迹。他特别来到菩提伽耶,顶礼了那棵见证佛陀成道的菩提树。在菩提树下,法显发愿,一定要把佛教律经带回中国,发扬光大。

    当时的印度佛教,分成大乘、小乘两大派系。法显前一段抄录的主要是大乘经律,而小乘则兴盛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为详细了解两派经律的义理,东晋安帝义熙五年(410年),法显跟随商旅船只,渡海来到师子国。他用两年时间,毫不懈怠地搜集佛典,其间最大的收获是抄录了《弥沙塞律》《长阿含经》《杂阿含经》《杂宝藏经》等经典,这些都是中土旧日所无的大小乘三藏中的基本要籍。

    携律东归

    身处异国十几载,法显常常思念遥远的祖国。有一次,他看见商人用晋地出产的白团绢扇供奉佛像,不觉凄然泪下,沾湿衣衫。

    义熙七年(412年),法显携带求得的佛像、佛典搭乘商船泛海东归。想起当初同来的十余人,有的留在途中各地,有的已经去世了,虔心取经并得以东归者,只剩他一人,悲慨之情油然而生。

    商船中途遇上暴风,海水灌进船舱,众人惶恐不安,赶快把杂物投入海中,以减轻船的载重。法显将佛典、佛像紧紧抱在怀中,一心念着观音菩萨。商船漂流了十几天,来到耶婆提国(今印尼爪哇岛),法显在此又住了5个月。

    义熙八年(413年),法显再次搭乘商船前往广州,途中又遭遇了暴风。同船的商人都很恐惧,有人说是因为船上坐了和尚,才会遭此大难,合谋要把法显推下海去。船主厉声呵斥那些人说:“你们若把这个和尚推下海,先把我推下去。汉地帝王奉佛法、敬僧人,如果你们害了他,一定会治你们的罪。”商人们相视失色,只好作罢。商船在海上漂流了80多天,到达青州长广郡的崂山(今山东青岛)一带。

    青州太守李嶷遣使将法显迎请到郡城,热忱款待。在郡城住了一阵,法显想回长安,李嶷以北方战乱为由劝阻。法显说:“贫僧历尽万难,返回故地,只为弘扬律法,志愿未伸,不能久留。”

    义熙九年(414年),法显南行来到建康(今南京)。在道场寺,法显与天竺禅师佛驮跋陀罗合译出《摩诃僧祇律》《泥洹经》等6部、24卷经律论,近百万言。随着律经的不断译出,汉传佛教的戒律逐渐完备,僧人有了严谨的行为规范,为佛教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法显译出的《泥洹经》,曾广为流布。长安有户人家,抄写了一部《泥洹经》读诵供奉。由于没有多余的房间存放经书,主人就将《泥洹经》与其他书放在一起。有一天,房屋失火被毁,唯《泥洹经》俨然自存,连封面都没有烧坏。人们无不感叹经书的神奇。

    译经之余,法显回顾了自己九死一生的求法之旅,穿越南北朝的战火烽烟,攀登形如绝境的雪山,越过枯骨指路的沙漠和惊涛骇浪的大海……他深感此番见闻也很有价值,于是撰写了一部《佛国记》(又称《法显大师传》),记录了他的求法经验、见闻及游历各国的风土民情、佛教状况,为后人西行求法提供了指南。

    元熙二年(420年),法显在荆州(今湖北江陵)新寺示寂,终年83岁。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法显的功绩时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音同“机”)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冰心:我的文章人家说烫手
法显,比玄奘早200年的取经人
唐太宗,无情杀兄弟有情为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