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大秦帝国》,不拍宫斗拍“崛起”

这部正剧讲述秦国大出天下的160年历史,展现了质朴刚健的秦人精神

本刊记者 毛予菲 《 环球人物 》(

    2月9日,剧迷翘首期盼的《大秦帝国之崛起》(下文简称《崛起》)毫无征兆在央视一套开播。这一天,直到距离开播仅剩4小时,《崛起》才通过微博宣告登陆央视。尽管如此,这部宣传造势几乎为零的电视剧还是引发了热议,剧迷们纷纷点赞,认为《崛起》从拍摄到演员挑选走的都是质朴路线,拍出了他们心目中强势崛起的巍巍大秦。

    如此高的关注度部分源于《大秦帝国》前两部的上佳口碑。这一系列电视剧改编自同名历史小说,计划拍摄5部,讲述的是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到秦二世亡国,跨越160余年历史。2009年开播的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2013年第二部《大秦帝国之纵横》都是标标准准的正剧范儿,被网友评为能与《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等经典历史剧比肩的大戏。近两年,在仙侠奇幻当道的国内电视剧市场,历史正剧不再是制作方喜好的题材,但《大秦帝国》不改初心,仍延续了前两部的正统制作——没有辣眼睛的色调,没有任意篡改历史的狗血剧情,牢牢守住了大秦质朴的底色。

    掀起热议的另一个原因是,《大秦帝国》的第二、第三部都让观众等了足足4年。制作节奏缓慢,是该系列剧历来的传统。总制片人焦阳说,如此“拖沓”,只是为了“尽最大努力还原历史”,“开机前就想将它拍成史诗般的剧作”。

    比如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制片方下了血本,按电影标准为剧中角色量身定做秦国麻衣,武将们的盔甲,用的都是真牛皮。焦阳笑称:“服饰精益求精,是因为演员一穿上衣服,弄好头发,对着镜子,自己就会入戏。”《崛起》中还有一场数万人参与的郢都大战,拍了又改、改了又拍,最后加上后期,把4个特技公司累得人仰马翻。

    除了高度还原的历史场景,故事情节也深深吸引着观众——那100多年,原本就是中国历史上波诡云谲、精彩纷呈、浓墨重彩的一个时期。

    提到秦国,人们就会想到一个战无不胜统一六国的霸主形象,但并非人人都知道它是怎样从一个西北小国,一步步变强,最终开创霸业的。《大秦帝国》拍的就是这个过程。第一部《裂变》,纷乱的战国时代,灭国危机当前,秦孝公痛定思痛,支持商鞅变法。第二部《纵横》,年轻的秦惠王嬴驷登上历史舞台,六国合纵之说使秦陷入孤立,秦国提出连横对策,拆散六国联盟,开始对六国形成威慑。第三部讲的是芈八子成为宣太后,秦昭襄王嬴稷继位,秦国终于迎来“崛起”。

    在《崛起》第一集中,嬴稷还是软弱的楚国人质。回到秦国后,母亲芈八子助其平定王室成员公子壮的叛乱,踏着鲜血登上王位。秦国与齐连横,攻略魏国大片土地,又在苏秦“死间亡齐”之后,发动伊阙、郢都、华阳、长平四大战役,最终秦国虽胜,却也胜得惨烈。长达34集的剧情,情节丝丝入扣,极具张力,观众的燃点就在这里。

    让人热血沸腾的还有那个时代的人物群像。不同于《汉武大帝》《康熙王朝》中治国安邦的明君贤臣,战国时代的人更具飞扬的神采。《裂变》中有“君如青山、我如松柏”的秦孝公与商鞅;《纵横》中有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与以“横”破“纵”的张仪。第三部《崛起》中,“临朝称制”41年的宣太后,被塑造为一个为国、为家、为儿子、为天下苍生奋斗的女政治家;秦昭襄王嬴稷的人物刻画更侧重于成长过程——从前期叛逆的“熊孩子”,到后期君王资质渐渐厚实,成为一代贤君;辅佐嬴稷的范雎则一面是胆识过人、为秦王献计“近攻远交”的宰相,另一面又是与大将白起结下梁子,睚眦必报的小人。还有权倾一时的宣太后族弟魏冉,楚国大才子屈原,在这些历史人物的冲突中,沉甸甸涌满了各种情感:爱国之情、君臣之情,国仇、家恨,无不朴实而真挚。

    《崛起》里挑大梁的是一群实力派。焦阳说:“选角的唯一标准就是戏演得好不好。”宁静饰演的芈八子,与另一部秦宫戏《芈月传》中,孙俪饰演的“后宫娘娘”芈八子相比,更具风韵,也更霸气。在第二部中参加秦宫聚会,芈八子被嘲笑穿着土气又不施粉黛,她坦坦荡荡地回击那些满脸脂粉的妃嫔:“幸好本宫还没有到了要用脂粉抹面来掩盖皱纹的时候。”说完爽朗大笑,泼辣野性。成为宣太后,她被权力的漩涡裹挟,对着嬴稷怒吼:“娘不在乎天下人如何评价我!”而饰演嬴稷的张博,本人29岁,却要从22岁演到近80岁,每个年龄阶段的尺度拿捏都极难掌握;饰演白起的邢佳栋,半路替换爆出负面新闻的王学兵,所有补拍镜头都是一个人演独角戏,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个班底,被剧迷们称为“演技开挂,实力圈粉”,可算是实至名归。

    说到这部电视剧,不得不提的还有原著小说作者孙皓晖。他花费16年,潜心完成了这部全景式的秦国历史小说,6册11卷,洋洋洒洒540万字。孙皓晖是陕西人,书写秦国,也是出于身份的认同感,字里行间都是对“老秦人”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认为秦国是中华传统的正源,对中国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举着赞颂秦文化的鲜明旗帜,孙皓晖在小说序言中就为蒙受“暴秦”恶名的秦国鸣不平,认为秦国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民族。而这一点在影视剧中的人物塑造上又被进一步强化了。“杀神”白起的残忍被隐藏,嬴稷向宣太后夺权变成了平稳的权力更迭——他们性格中为大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面,成了掩盖人性弱点的耀眼强光。

    对于这样的人物形象处理,有人觉得过于“高大全”,也有支持者认为,孙皓晖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历史偏见,“从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进程上看,这是一部秦人开疆扩土、强势崛起的创业史”。看《大秦帝国》,最让人血脉偾张的就是那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还有“秦人贫苦,无以为贡;秦人骨硬,无以折腰”。

    无论有怎样的瑕疵,怎样的争议,这部剧的高收视率证明了,那种朴质刚健的“老秦人”精神,是不会被当代人忘却的。

2017奥斯卡 一首失意者之歌
奥斯卡为什么这样“黑”
《大秦帝国》,不拍宫斗拍“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