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那些留名南海的中国人

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带着工匠上西沙,民国地理学者郑资约亲赴南沙划设断续线

□ 徐鹏(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 《 环球人物 》(

    中国人与南海的交集,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刘氏蜀国偏居西陲,曹魏及孙氏治下的吴国均濒临大海。为了与中原的曹魏势力相抗衡,孙吴借江南地利,大兴舰船,发展江河与近海的水师;另一方面也经营海外贸易,发展与东海、南海各国的海上交通,还精选福建和广东的水手,北航辽东,南通南海。康泰和朱应就是在这一时期出访了扶南等南海诸国,成为我国有历史记载的最早航经南海海域的专使。

    康泰和朱应的扶南趣闻

    扶南是存在于1世纪至7世纪的东南亚大国,位于现在的柬埔寨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以及泰国东南部一带,三国时期与我国一直保持较好关系,多次遣使进贡孙吴。

    244年,扶南王范旃(音同占)派使臣来华觐见吴王孙权。差不多两年后,孙权派中郎康泰和宣化从事朱应作为正副使回访扶南,并出使南海诸国,以南宣国威,教化四方,同时了解南海诸国的情况。

    当康泰和朱应从海道经多国到达扶南时,范旃已死,由范寻继任。康、朱两人惊讶地发现,那里的男子都不穿衣服,于是对范寻说:“国中样样都好,但人们赤身裸体很奇怪。”国王立刻命令国内男子以布匹横向缠身,富人用丝绸,穷人则用粗布。他们还看到约二三丈的大鳄鱼,国王命人捕来放于深沟中,再把可能有罪的人投入沟中,如果被鳄鱼吃了,便是有罪;如果没被吃,则无罪释放。

    以上两则趣闻均出自康泰所著的《扶南传》。这本书详细记述了扶南的情况,包括古代诸王执政时的法律、征战、物产、造船、风俗和对外交通等,还有东南亚、南亚甚至西亚各国的风俗、地理。

    康泰和朱应在南海诸国游历多年,非常注意观察各国的风土人情,探访和听闻的国家有100多个。两人在扶南时,恰巧天竺(今印度)王派来的使者也在。当年范旃遣使去天竺,历时一年多,“逆水行七千里”才到达。天竺王见到使臣,惊异道:“海滨极远,犹有此人!”于是遣使以4匹“月支马”,也就是汗血马回报范旃,历时4年方到达扶南。康、朱二人知道这件事后,便去拜访天竺使者,详细询问天竺的民俗。

    回国后,两人将在扶南等国的经历及见闻分别编撰成书,康泰的《扶南传》也称《吴时外国传》。朱应则写了《扶南异物志》。“异物志”是我国古代地理志的一种形式,专门记载某一地区的物产、民俗及传说等。但遗憾的是,这两本书均已佚散,现在只能从其他古籍的引用中看到部分内容。

    更重要的是,《扶南传》记载了南海岛屿的情况。比如,南海有很多珊瑚礁或沙洲,下面是礁盘,珊瑚在其上聚集生长。这表明至迟在三国时代,我国就已经发现了南海诸岛,并明确记载于史书中。

    此外,《扶南传》还记载了古代中国人探索南海交通的情况。1000多年后,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对南海交通的记载。

    李准巡航西沙群岛 

    1909年5月的一天,大清水师“琛航号”“伏波号”等军舰从广州出发,开始向南航行。这次航行与众不同,舰上的170多人中,除了水师官兵外,还有测绘员、化验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木工、泥瓦匠,甚至还有外国人。除了一般的军用补给品外,船上还载有活牛、羊等牲畜,农作物种子,以及大批建筑工具和材料。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航行,其目的是前往南海深处的西沙群岛进行巡航和考察。

    舰队的主官名叫李准,时年38岁,官职为广东水师提督,即清朝最南端这支海军的最高指挥官。李准生于官宦世家,曾参加过中法战争并立有战功。他因治军有方及剿匪之功,于1905年被任命为广东水师提督。此后,他遭遇了两件妄夺南海诸岛的事情。

    一是从南海归来的渔民向清政府报告,东沙岛可能已为日本人所占。清廷很是惊讶,1909年派广东水师前往核查,果然发现岛上有100多名日本人,并建有工厂等生产设施;还了解到早在两年前,日本商人西泽吉次纠合了百余人在该岛登陆,非法开采岛上的鸟粪,同时升挂日本旗,驱赶中国渔民,毁坏岛上庙宇,改东沙岛为“西泽岛”。清廷随即与日本进行交涉。日方虽然承认对东沙岛没有主权,但狡辩其为“无主荒地”,如果中国主张主权,应举出证据。结果在清廷拿出的充分证据面前,日方不得不承认中国对东沙的主权,同意将人员和设施撤走。也是在1909年,殖民安南(今越南)的法国政府照会清政府,妄称西沙、南沙群岛主要岛屿是安南领土,清政府据理驳斥了法国殖民政府的所谓“照会”。

    与日本和法国的这两次交涉,李准都参与了,保护南海岛屿主权的意识油然而生。他觉得为避免重蹈东沙岛的覆辙,应及时对南海上的无人海岛予以维护,于是向两广总督张人骏提议前往视察,并得到后者的支持。

    1909年5月29日,舰队离开了海南榆林港,向南航行。行前,李准做了充分准备,人员和物料都很周全。舰队司令是拥有丰富航海经验的林国祥,他参加过中法、中日海战,曾和邓世昌同船服役。与水师官兵同船南下的测量、化验等专业人员,是为了获得沿途和岛屿上的地理与物产数据;工程师、工匠及携带的建筑材料则是为了在岛上建设;牲畜和种子是为了在岛上放养、种植。

    然而,此行的不足也很明显,主要是军舰老旧。“琛航”“伏波”两舰舰龄均近40年,木壳船体,航速很慢。而且两舰均曾在中法海战中受伤,“琛航号”更是被击沉,后被捞起修复。正因如此,航行中尽管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们颇为谨慎,仍发生了偏航等险情。

    1909年6月5日上午,舰队终于驶达西沙的一个无人小岛,该岛只有六七里长,没有淡水和大树,仅有灌木。他们在岛上发现石头垒起的小房子,上面刻着德文,说明曾有德国人前来非法调查。李准决定用“伏波号”为该岛命名,即“伏波岛”,并命工匠在岛上的珊瑚石上刻下“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阅至此”。

    之后数日,李准及随行人员调查了西沙的10多个岛,并为各岛命名,如为纪念“琛航号”取名“琛航岛”,因岛上有淡水取名“甘泉岛”,因岛上多珊瑚取名“珊瑚岛”,还有以随行官员家乡命名的,如“邻水岛”“宁波岛”等。此外,李准命随行人员对西沙群岛的经纬度、面积、地质等进行了测量和记录,绘制专图,并对岛上的土质进行分析和初步化验,还带回数千样本以深入研究。

    舰队于6月9日返回广州,结束了此次南海巡航和考察。李准向张人骏作了详细汇报,并将从西沙带回的物产在广州公开展览,引发各界关注。

    两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李准率部响应,后应袁世凯邀请,赴北京任职,几年后去职,隐居天津,于1936年辞世。这次划时代的西沙巡航并未因他的离去而被世人遗忘,李准的巡航日记及后人采写的《李准巡海记》成为研究我国南海主权的重要资料。

    林遵收复南海诸岛

    二战结束后,日军向我国投降。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被日本侵占的西沙、南沙群岛也应归还我国。但在日本之前曾侵占过这些岛屿的法国政府,想趁日军投降后的力量真空期卷土重来。为防止法国非法侵占,国民政府紧急组织海军力量等前往接收西沙、南沙群岛。

    1946年,国民党海军司令部任命海军上校林遵为指挥官,统辖进驻西沙、南沙群岛的舰队。林遵是林则徐的侄孙,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赴德国学习军事技术,有丰富的航海和指挥经验。他率领的舰队由“太平号”“永兴号”“中建号”和“中业号”组成,随行人员众多,包括国防部、内政部等部的代表,前往接收西沙、南沙群岛的专员,以及农业、水产与气象等人员。

    南海的航海资料,此前虽然在《扶南记》、郑和航海图、李准日记中均有提及,但毕竟不是现代技术条件下采集的,指导性并不强。而其中记载的诸多危险地带,由于数据不详实,更是令人提心吊胆。加之南海冬季天气恶劣且变幻莫测,气象预报不准,海域中又缺少避风锚地等,使此次航行面临重重危险。按计划,由林遵率“太平”“中业”两舰前往南沙群岛,由舰队副指挥官姚汝钰上校率“永兴”“中建”两舰前往西沙群岛。然而,两方出航均因途中遇到大风浪,无奈返回出发点榆林港。

    11月23日,“永兴”“中建”两舰趁风浪稍减先行出航西沙,于次日抵达西沙主岛,并在其上搭建营房,修筑工事。进驻基本完成后,舰队于11月29日会同随行的中央各部代表及广东省接收专员举行正式收复仪式,并立碑刻字留念,之后又以“永兴岛”命名,以纪念“永兴号”收复该岛。

    林遵率领的舰队则等到12月9日才离港南下,边摸索边航行,至12日中午终于抵达南沙群岛主岛。该岛面积不足半平方公里,高于水面仅3米。在人员及设备陆续登陆后,为纪念“太平号”接收该岛,即以“太平岛”命名,并在岛上立起高约1米的方锥形碑,一面刻“南沙群岛太平岛”,一面刻“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立”。同时在广东省接收专员主持下,于碑侧举行了接收仪式。

    此后数日,工作人员分头开展测量、修理及建设工作。15日上午,在与留岛官兵话别后,林遵率舰队离开了太平岛,前往巡视南沙群岛其他岛屿,返程中又巡视了永兴岛及附近岛屿,25日返回广州后受到各界热烈欢迎。

    自此,被法国、日本先后侵占的南海诸岛,又重新回到祖国怀抱。而林遵率领的收复和巡视活动,对于我国主张南海诸岛主权及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它是我国自古及近代以来对南海诸岛及海域实施管理活动的持续与发展。

    1949年4月,林遵率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被授予少将军衔。他1979年病逝,留有遗言:“我一生爱海军、爱海洋,又是东海舰队的副司令,坦骨东海,正是死得其所。”遵其遗嘱,林遵的骨灰被撒入东海。

    郑资约划设断续线

    在林遵接收西沙和南沙群岛的随行人员中,有一位专家颇受关注,就是当时内政部的代表郑资约。

    郑资约出生于1901年,是清末教育家郑际唐之子。他曾赴日本深造地理相关专业,归国后在多所大学的地理系任教。他此次随行,是受内政部方域司之聘,负责南海岛屿国界的划定以及整理南海岛屿、滩沙的名称。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依据其在接收活动中亲自参与测量的数据,绘制南海地图,并首创了南海断续线,也就是俗称的“十一段线”。

    南海断续线的产生起因于1933年的南沙群岛“九小岛事件”——法国政府非法宣布占领南沙群岛中的北子岛、南子岛等9个岛屿。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外交部向法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全国各界也掀起抗议的高潮。但该事件也凸显了国民政府对南沙群岛缺乏了解——当时法国公布的岛屿名字均为外国名称,国民政府都搞不清楚这些岛屿对应的中国名称和地理位置,所以无法及时提出外交抗议。

    此事对国民政府触动极大。他们意识到,有必要出版南海疆域详细地图,纠正部分岛礁名称不一致的混乱局面,于是设立了由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等官方机构组成的中国水路地图审查委员会。

    当林遵率领军舰前往西沙、南沙群岛接收被占岛屿时,包括郑资约在内的各部代表便随行视察。郑资约带领学生对南海诸岛进行测量、绘图,初步绘制了南海各群岛图,包括南沙和西沙群岛图等,回来后继续对数据进行整理。1946年年底,内政部综合郑资约的绘制图,出版了《中华民国南海图及南海各岛屿》,其中使用了六段线。 

    1947年11月,郑资约编著的《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出版,书中收录了他绘制的《南海诸岛位置略图》,图中首次在南海海域标绘出十一段断续线,西起中越边界北仑河口,东至台湾东北,最南包括曾母暗沙。该书还记载了至1947年2月完成的南海诸岛建碑、测图及调查等工作及相关事宜。

    第二年,国民政府内政部依据郑资约所绘制的地图,正式公布了《南海诸岛位置图》。其中的十一段线基本与《南海诸岛位置略图》相同,只是各条线段的具体位置稍有差异。断续线内标注了南海4个群岛的整体名称,以及曾母暗沙和大部分岛礁的个体名称。至此,南海断续线便以官方形式正式向国际社会宣布。此图随后还被收入内政部方域司所编绘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并且公开发行,显示断续线内的海域为中国行政区域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十一段线”改为“九段线”,是构成我国今天南海权利主张的重要法理基础。这时郑资约已前往台湾,陆续发表《南海岛屿是我国领土》《我国最南领域》《固我南疆》等文章。他编著的《南海诸岛地理志略》被台湾多家出版社仿印出版,却不注明作者。郑资约毫不介意,认为此书翻印得越多越好。此后他在岛内外多所大学任教,于1981年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80岁。

邓小平 南海风云
那些留名南海的中国人
国际法告诉你,南海是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