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乌干达贫民窟有个“好莱坞”

纳布瓦纳用200美元拍人气电影,让流浪汉当上动作明星

□ 本刊记者 余驰疆 《 环球人物 》(

    人物简介:伊萨克·纳布瓦纳,1973年出生于乌干达坎帕拉,拉蒙电影制作工作室的创始人。他在坎帕拉贫民窟里制作低成本电影,2010年推出乌干达首部动作片《谁杀死了艾利克斯船长》引发热议。

    在时下热钱滚滚流向电影业的中国,人们应该很难相信:1000多元就能拍一部电影,并且在全球受到热议。但是,在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乌干达,一位名叫伊萨克·纳布瓦纳的“疯狂大叔”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便是“五毛钱”的制作水平,只要有创意、肯实践,照样能让挑剔的YouTube网友点赞——11年来,他拍摄了40多部动作片,每部成本不超过200美元(约合人民币1329元),在网络上收获千万点击量。

    纳布瓦纳的最新作品叫《浴血任务》,讲述了一名敢死队员深入敌军的故事。比剧情更“野蛮直接”的是制作,爆炸场面用面粉营造,大型武器靠电脑特效。画面虽然粗糙,却吸引了许多网友,预告片观看量一周内逼近50万次,其中置顶的评论道出人们点赞的原因:“梦想和认真这两件事,永远值得被尊敬。”

    棚户区里的造梦人

    闷热的下午,摩的声不绝于耳,电影放映厅挤满了人。厅内摆着几部电视,屏幕中是制作粗糙的B级片(低成本电影)。由于电影的剧情零散,配音不佳,常常会有一位“电影小丑”站在一旁大声讲解,像个说书人。这是十几年前在坎帕拉看电影的真实画面。

    乌干达的电影业发展非常晚,2005年才有了第一部自己制作的电影。纳布瓦纳就是在那时,在坎帕拉郊区的棚户区瓦卡莱开始了导演生涯。在这之前,他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对电影的认知都是“听”来的:小时候,他两个哥哥常结伴去看电影,回家后给他模仿情节、描述内容。他最喜欢的电影是《猛龙过江》,光是听哥哥们转述就对李小龙和查克·诺里斯崇拜得五体投地,便立志要拍一部动作片。之后乌干达发生战乱,纳布瓦纳忙着逃命、养家糊口,跟电影彻底断了“缘分”。

    30岁后,纳布瓦纳的生活渐渐稳定下来。他将所有积蓄拿去报名参加培训学校,学习摄像和特效,用收集来的零件组装了一台破电脑。他分期付款买了一台摄像机,扛着机器到街头招募演员。

    在纳布瓦纳最初的短片作品中,道具紧缺,因此大部分场景都是自己靠电脑特效做的。他每天剪片子到深夜,然后把短片制成DVD,低价卖给附近居民。贫民窟的人被视频中的景象震惊了:里面的坦克竟然可以飞!乌干达许多青年因此来“投奔”他,有的做演员、有的做场务。

    纳布瓦纳在自己的砖房里辟出一块空地,创立了拉蒙电影制作工作室。作坊虽小,手段不少:他拿摩托车、收音机零件制作枪模型,把木头削成子弹的形状;演员把牛血含在嘴里,一挨揍就仰天长“吐”;拿纸板箱做成桌子、椅子,打斗时就能出现震碎桌椅的“大场面”……瓦卡莱就这样被纳布瓦纳改造成了贫民窟里的好莱坞。

    喜剧的忧伤

    2010年,纳布瓦纳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动作电影《谁杀死了艾利克斯船长》,这也是乌干达历史上第一部动作片。电影讲述了一个黑手党老大的弟弟在一次枪战中被杀,黑手党成员们开始报复军方的故事,两队人马一面暴力相向,一面笑料不断。纳布瓦纳说这种方式是借鉴了早年的香港动作喜剧片,目的就是要让大家看得过瘾、笑得开心。纳布瓦纳还第一次把“电影小丑”的解说录制到片中。他将影片上传到YouTube,网友对这种极具乌干达特色的影片兴趣盎然,影片很快突破了百万点击。还有位更疯狂的“粉丝”名叫阿兰,是一个电影节编导。他在网上看到电影,立马买了第二天的机票,从纽约飞到坎帕拉。他和纳布瓦纳畅谈一天,最终成为纳布瓦纳的合作制片人、演员。

    每一次阿兰回到纽约,他身边那些美国电影界的精英们都会问他:你的良心怎么过得去?他们认为,纳布瓦纳的电影是在宣扬非洲的暴力倾向,是可怕的。如果纳布瓦纳真的想做电影,就应该拍乌干达的贫穷,这才是大家想要看到的。

    阿兰把这些话转述给纳布瓦纳,纳布瓦纳说:“这些美国人只是想同情非洲。我拍的是喜剧,是要让大家快乐的东西,我绝对不会没有骨气地贩卖贫穷。如果你换个角度看我的电影,每个人都会哭泣。”

    纳布瓦纳的少年时代正是“魔鬼总统”伊迪·阿明独裁统治乌干达时期,军队肆意掠夺百姓财产,不同种族之间矛盾激化、战争不断。阿明对于任何反对他、挑衅他、议论他的行为严惩不贷,因此人们只能用非常隐晦的方式谈论政治。或许,用喜剧的方式描绘暴力,正是纳布瓦纳对那段黑暗时光的独特记录。比如,他曾拍过一部食人族侵略人类的电影,许多人认为这就是在影射阿明“吃人肉”的变态行径。

    对于纳布瓦纳而言,那些要求他拍悲剧的人,是没读懂喜剧里的忧伤。

    全民做电影

    在坎帕拉人民心中,纳布瓦纳不仅激活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还让许多在温饱边缘游荡的人成为“明星”。塞吉巴姆就是纳布瓦纳捧红的瓦卡莱“动作巨星”。

    塞吉巴姆原本是一所武术学校的教练,从小就是李连杰的“粉丝”。他得知纳布瓦纳在拍摄动作电影后就毛遂自荐,两人先后拍摄了8部影片。在贫民窟,塞吉巴姆除了演戏,还教孩子们练习武术,他说:“练武不仅让他们保护自己,还能学会纪律,更重要的是,这让他们有机会进入电影行业,他们就是乌干达电影的未来。”亨利是纳布瓦纳新片的男主角,以前是一个流浪汉,整天睡在水渠里。后来一次偶然机会,他来到纳布瓦纳剧组当群演,没想到一次就爱上了演戏,成了剧组里最拼命的人。

    当然,快乐中也有艰难:没有钱,技术力量薄弱,下了戏所有演员都得充当推销员,挨家挨户兜售电影DVD。但他们也擅长苦中作乐,常常一边推销一边唱起饶舌,非洲人无拘无束的天性展露无遗。

    因为电影,瓦卡莱从贫民窟变成了“文艺圣地”,被媒体称为“瓦卡莱坞”。去年,纳布瓦纳获得3万美元(约合20万元人民币)众筹资金,决心用这钱建一个真正的工作室,开办一个培训学校,他说:“谁说‘瓦卡莱坞’不能比肩好莱坞和宝莱坞?”

邢悦:权力是靠不住的
博物君 真人版百科搜索
乌干达贫民窟有个“好莱坞”
宾大,亿万富翁的“孵化器”
小说不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