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王文,生于1980年,浙江义乌人,曾任《环球时报》记者,2011年“中国新闻奖”获得者,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你刚好是1980年的?你们研究院为什么叫‘重阳’啊?”习近平总书记笑着问面前发言的青年学者。“人民大学有位优秀毕业生,几年前向母校捐款两亿元,通过学校体制机制的创新,组建了这所新型智库,是以其公司名字命名。”青年学者回答。
这一幕发生在5月17日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而这位青年学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下称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作为在此次座谈会上与习近平互动的唯一“80后”,王文受到了广泛关注。“80后”,曾被贴上“垮掉”“无梦”“享乐”标签的这代人,正逐渐被重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政府决策的舞台上。
字斟句酌打磨发言稿
在5月17日前,王文没想到自己真能有机会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
作为一名“80后”学者发言,王文觉得从“青年学者”的角度来谈,更契合自己的实际。他字斟句酌,尽可能在简短的发言中表达出最丰富的意思。“我只有五六分钟的时间,所以不能有哪怕一个字的废话,必须言简意赅,字字有所指,句句有深意。”
会上几分钟,会下十分功。从初稿到成章,王文至少修改了8遍,最终打磨出《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探索与使命》。“座谈会头天晚上,我念了几十遍。”
作为发言代表,王文坐在前一排,斜对面就是习近平。“我们相隔大概3米,特别近。”王文坦言,自己非常紧张。他拿着精心准备的发言稿,从“80后”青年学者平视世界的特点、扎根中国实践的做法、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软实力为目标等方面,对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进行了阐述。他回忆,在讲的过程中,总书记一直微笑着看自己,还频频点头,他才渐渐放松下来。会议结束后,总书记与各位学者握手告别。握着习近平的手,王文说:“欢迎总书记到人民大学视察。”习近平笑着说:“好!人民大学我去过多次了。”
互动只有几句,王文却感受到了总书记的亲切。“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亲自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对我们这些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不过,对王文来说,会议更独特的意义在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学者的重视与关怀。
“家国情怀”是标签
“80后”王文的身上天然被贴了很多标签,如果说哪个最能形容他,他的很多朋友认为,无疑是“家国情怀”。
1997年,王文考上了兰州大学历史系,在苍茫西北一待8年。大一时,他进入了一个古代贵族的坟墓底穴,18岁的王文写下了“在坟墓中思考”的日记:“没有肉体能永恒,不朽的只有真正的思想与情怀。”“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兰州期间,他重走古丝绸之路,足迹遍布西北五省区。“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初期,我看到了祖国的幅员辽阔、贫瘠与苍茫,了解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国情和知识。”
毕业后,王文进入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工作。策划、采访、写作……他的工作都在关心世界正在发生的大事。王文觉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呼吸都和这个时代、这个国家水乳交融”。他开始用全球视野辨证地看问题。
2013年初,想要尝试新事物的王文参与创建人大重阳,目标是在全新的智库领域,研究宏观经济和金融,为中央提供决策咨询。“中国要有一个长远的未来,需要知识和思想的崛起。智库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研究的是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问题。”王文在文章中写道。
现在,王文每天都会和研究员们开晨会,思考该如何解决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的问题。2013年,针对后金融危机,人大重阳在北京召开了国内第一次“20国智库论坛”。他们发现,G20峰会公报中并未确定2016年及以后的主办国。于是,在学校指导下,人大重阳积极推动中国申办2016年G20峰会,每年召开年度G20智库论坛,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在各部委的支持下,最终使建议成为现实。
在人大重阳办公区,一张略显老旧的“世界顶级智库一览”宣传墙吸引了《环球人物》记者的注意,上面罗列了11个在2012年被评为世界顶级智库的图标,而第十二个图标被遮住了大半。“这是2013年建院时贴上去的,这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图标,就是人大重阳,寓意有一天我们也能加入到全球顶级智库行列中。”王文说。
2015年初,人大重阳从全球6800多家智库中脱颖而出,跻身美国权威机构排名的全球智库150强。2016年初,人大重阳再次入围该榜单。
“80后”有时代给的优势
《环球人物》:作为一名“80后”,你怎么看待这代人?
王文:过去10多年,社会对“80后”的印象相对负面,但“80后”在近些年逐渐冒出来了。除了体育和娱乐行业,其他如科技、企业、学术研究等需要深耕细作的领域,也慢慢出现了一批杰出“80后”,比如张一鸣、陈欧。我认为中国的“80后”在逐渐崛起。
《环球人物》:一代人的崛起需要怎样的条件?
王文:“80后”出生在改革、变化的时代,有和国家发展相契合的理想非常重要。一个企业崛起要创造这个国家需要的产品;杰出的研究者要破解国家最需要解决的难题;优秀媒体人要真正报道这个国家最重大的新闻……没有人能远离国家和时代,“80后”的崛起也是如此。
除了与国家和时代同行,还要有勤奋与创新,任何人成功都需要这3点。我觉得那些杰出的“80后”跟前辈们有相似之处,就是他们都很勤奋努力,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时代给他们的优势。
《环球人物》:这个时代给的优势是什么?
王文:我觉得“80后”更没有心理包袱。老一辈总觉得中国相对落后,我们也承认。“80后”所经历的成长和中国改革开放同步,所以逐渐恢复自信。这批人是全世界最优秀的“80后”之一。我们开始平视世界,甚至平视发达国家。人大重阳与全球数百位一流学者开展合作,甚至把一些国家的前总统都“挖来”当研究员。我们和国际政要、学者平等开展对话、进行讨论,比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我曾对他说:“基辛格博士,现在美国应该学习中国的一些优点。”有一次,一位欧洲前外长来我院,傲慢地向我阐述了许多对中国的看法。我马上回应:“您刚才说的都是错的。”他听后怔住了。“80后”学者从事业起步期就可以平视世界同辈,是时代给我们最大的优势。
《环球人物》:你觉得总书记为什么会重视“80后”的声音?
王文:社会科学需要积淀和积累,很难在年轻的时候做出成绩。但习总书记在鼓励青年一代学者,让青年人抓住时代机遇,看到希望,鼓起勇气,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