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吴建民 “柔和的沟通者”走了

他认为,中国要准确认识今天的世界,还要用外国人听得懂的方式说话

本刊记者 凌云 《 环球人物 》(

    在许多人眼里,77岁的吴建民就是中国外交和气的笑脸。但这笑容,却以最令人意外的方式消逝了。6月18日凌晨,吴建民在武汉遇车祸不幸去世。

    “父亲节的前一天,吴建民先生突然走了。以这样惨烈的方式与我们告别,真的不舍、很痛。”日本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在他的博客上写下这样一段文字。《环球人物》记者拨通电话,他的声音有些发涩:“我和吴先生一起做过节目,他来日本时我们也曾相聚。他是一位儒雅、理性的外交家,也是一位柔和的沟通者。”法国外长艾罗发表声明表示哀悼,中国驻法使馆、外交部欧洲司纷纷致哀,外交学院师生自发举行悼念活动,罗援、胡锡进等曾与吴建民有过争论的知名人士也表达了哀悼。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说,中国失去了一位“向国人解读中国外交战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大师”。

    推崇“人情味外交”

    外交学院教授、现任院长助理高飞曾协助吴建民编辑出版专著《外交案例》。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吴建民“有爱国情怀,有理想,有追求”,是那一代外交家的典型代表。“那一代人都受到周恩来总理外交风格的影响,彬彬有礼,不亢不卑,在外交活动中善交朋友,注重‘人情味’。”

    吴建民讲过一个“人情味外交”的故事:1993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访美,特意访问了一个波音公司工人的家庭,用英语和一家人寒暄,还送给对方一份感恩节礼物。这个温馨画面在美国媒体上传播后效果很好。后来,吴建民和波音公司高管一起吃饭,对方问他,访问工人家庭的点子是谁想到的,吴建民回答“是江泽民主席自己提出的”,对方赞叹“好点子”。

    吴建民说:“外交就是要为国家争取朋友。”1998年,他出任驻法大使,刚到巴黎就听说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曾参观过在当地举办的中国青铜器展,足足待了一个多小时。吴建民立刻意识到,希拉克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是个外交突破口。不久,中国在巴黎举行现代书法艺术展,吴建民借递交国书的机会邀请希拉克参观展览。希拉克立即答应。几天后,爱丽舍宫举行团拜会招待各国大使。希拉克与大使们挨个握手,吴建民到任时间最短,排在最末。希拉克与他握手时,却聊了3分钟。希拉克说:“书法展我是要去的,但我犯了个错,江主席给我写了三幅字,如果我早点将这些字拿到书法展上去将会更好。”

    事实证明,与希拉克建立在文化上的沟通互动,让吴建民的工作事半功倍。1999年8月,希拉克夫妇邀请吴建民到总统府出席晚宴,这是中法建交后的第一次。希拉克说,他为江主席两个月后访法亲自设计了3个亮点:去里昂的风味餐馆,参观高速铁路,下榻他的私宅碧蒂古堡。希拉克还表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巨大,“你们应该多在巴黎搞文化活动。”2002年,中国文化中心在巴黎顺利挂牌,这是中国第一次在西方大国建立这样的机构。

    因为善交朋友,吴建民也掌握到一些重要动态。2003年3月,他在一次私下聊天时问法国政治家拉法兰,是否大选后就当总理,拉法兰笑而不答。半年后,时任总理朱镕基访法。已当上总理的拉法兰笑着对朱镕基说:“吴大使是驻法国大使中第一个知道我会当总理的。”

    吴建民即将离任驻法大使时,由于中国发生了非典,法国中餐馆的生意也受到影响,十分清淡。吴建民想了个办法,请时任巴黎市长德拉诺埃到中餐馆吃饭。媒体纷纷报道,中餐馆生意有了恢复。法国侨界提起此事,对吴建民始终充满感激。

    “外交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感情的,做人的工作当然要有人情味。”吴建民如此总结。他离任时,希拉克为他颁授“法国荣誉勋位团大骑士勋章”,以此表彰他对促进法中友好关系的贡献。

    吴建民的亲和力,既是一种职业修养,更是一种天性的流露。外交学院的一位老师说,吴建民“在校园里跟我们打招呼,就像邻家的爷爷”。

    毛主席曾和他开玩笑

    吴建民的外交生涯从翻译起步。他为周恩来当翻译时,曾一口气翻了6小时,周恩来夸赞“你这个人很精干”。1965年,吴建民首次为毛泽东当翻译,有些紧张。毛主席问他姓什么,他说姓吴,毛主席说“你那个国家亡了”。吴建民回过味来,毛主席指的是“吴国”,是在和他开玩笑、让他放松一些。他体会到了领导人的交流艺术。

    翻译的精髓是把同样的信息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准确有效地传递。吴建民后来一直主张,外交要用“外国人听得懂的方式说话”,才能“把中国的事讲明白”。出任外交学院院长后,他开了门新课“交流学”。他说:“中国人很多不擅长交流,讲话打动不了人,就不能很好地让人接受观点。”

    高飞说起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有一次,吴建民出席一个国际会议,会场上其他嘉宾发言都在大谈亚洲的风险。轮到吴建民发言时,他提出当前世界有3个中心,第一个是危机中心,就是处在金融危机中的欧美;第二个是动荡中心,就是中东等地;第三个是繁荣发展的中心,那就是亚洲。亚洲保持着和平与发展,而西方在拖累这种势头。“这些讲法很新鲜,同时又很有说服力,赢得了参会者的赞同。”

    在吴建民看来,讲道理“很难”,因为“首先别人要喜欢你。如果你讲的东西别人反感,哪会有效果?”他并不回避争执。有一次,一位日本政客发表鼓吹“中国威胁”的言论,吴建民当场礼貌而坚定地予以回击。但更多的时候,他看重的是如何通过论战,争取朋友的支持,甚至改变对手的立场。

    1997年,吴建民出席日内瓦人权委员会会议。他当着美国代表的面说,西方搞的反华提案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愚蠢举动”,“时间不在他们那边,而在中国人这边”。反华提案失败后,美国代表团团长约见了吴建民,对他说:“美中两国在人权委员会上对抗已经有很多年了,不能总这样下去。”吴建民说:“我们早就提出不要对抗。如果美方在明年不寻求对抗,中方是欢迎的。”次年,果然没人再提反华提案。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说,吴建民的魅力与成就在于让中国与世界更理性地沟通,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搭起桥梁,推动中国自身的前进与进步。而这“才是一个外交家或是沟通者最可以让自己骄傲的地方”。

    “他总是在思考”

    吴建民曾如此表达对周恩来的仰慕:“直到现在,总理的气质依然被外国人津津乐道。我在法国时,法国人对我说过,‘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周恩来是公认的外交家,有着非凡的亲和力、沟通力和人情味,但在吴建民眼里,周恩来的魅力首先来自他的思考能力。

    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说,吴建民非常善听、勤思,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他总是在认真倾听,理解、分析和梳理对方。“他总是在思考,这已经成了他生活中的一个习惯”。吴建民曾说:“中国处在一个思考的年代。”他的学生回忆:“2005年国内反日情绪高涨的时候,吴院长连夜召开全院大会,给学生讲为什么不要上街参与反日游行,那是我人生里第一次听到有人耐心地讲警惕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危害。”

    关于网上对他的争议,吴建民如是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争鸣时代,说明我们的祖国进步了,各种看法都可以从容地发表了。”事实上,他非常看重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有一次,他去广州出席活动,当地媒体采写报道后请他过目,他说:“记者有自己的职业规则和要求,就按照他们采写的发表吧,我不看了。”但他仍然希望大家能“准确认识今天的世界”。

    “中国必须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这是吴建民讲得最多的。今年3月,他在外交学院演讲,再度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说:“中国的外交战略是什么?三不——不扩张、不称霸、不结盟;三要——要和平,要发展,要合作。中国人在现阶段最大的利益是什么?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其他问题就好办了。我想,就是邓小平讲的,发展是硬道理,最大利益就是保持发展势头。”

    熟悉吴建民的人,都不赞成用“鸽派”来称呼这位老人。吴建民生前被问及此事时曾说:“我只是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观察提出看法,提出我认为最接近事实的意见,最有实效的做法,不是按一个模式来表态。”高飞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如果要用一个头衔来称呼他的话,唯一合适的就是‘爱国者’。”

吴建民 “柔和的沟通者”走了
与总书记面对面的“80后”
秘鲁新总统,只赢了0.24%
卡普兰,脸谱的政坛“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