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技艺精湛的“钢琴王子”,生活里的单纯孩子

李云迪,在美食里找音乐

□ 本刊驻德国特派记者 冯雪珺 《 环球人物 》(

    人物简介:李云迪,1982年10月7日出生于中国重庆,2000年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2015年又受邀担任评委。是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史上最年轻的冠军和评委。

    每年春节过后,李云迪都会踏上征程,在欧美各城市间展开长达数月的巡演,2016年也不例外。4月初,他的身影伴随着琴声来到德国,一起而来的,还有李云迪的两张最新古典大碟《肖邦:叙事曲》和《肖邦:前奏曲》。

    在李云迪来德演出前夕,《环球人物》记者向他发出采访邀约。无奈他的行程安排很满,只能在意大利罗马站巡演后进行电话采访。

    作为被公众熟知的钢琴家,李云迪是聚光灯下的常客,不仅有热闹、有风光,负面新闻也常常如影随形。经历过不少是非的他,“舞台下会不会很冷漠”“有没有艺术家的神经质”,记者在采访前不断猜测,“或已成为‘油子’,知道如何把问题回答得漂亮,但不回应重点”。

    然而电话一接通,记者的担忧就一扫而空。“喂,您好,听得见吗?我需不需要大声点?”电话那头,李云迪的声音透露着演出后的疲惫,但显得谦逊而诚挚。有人说,音乐家往往是专业上精湛的大师,生活里单纯的孩子。这些特质,在与李云迪的短暂对谈中,不难找到印证。

    回归肖邦

    德国是李云迪此次在欧洲大陆演出场次最多的国家。他与德国仿佛有种不解之缘。2001年,他的首场世界巡演,就是从德国开启。“在德国,古典音乐是非常发达的,大部分城市都有着很好的古典音乐文化基础。我最早在国际上出唱片,就是和德国德意志留声机公司(世界著名的古典音乐唱片品牌)合作的。包括2002年到2006年,我曾在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学习。所以此次巡演在德国的场次最多,可能也是出于这样一种特别的缘分吧。”

    此次欧美巡演,李云迪把主题定为“肖邦传奇”。他与这位古典乐大师,有着不一般的感情。2000年,空缺了15年冠军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年轻、也是迄今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冠军——李云迪。“从那时开始,人们便经常将我与肖邦联系在一起,我自己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情感上与肖邦的特殊关系,直到现在这种关系还在不断地增强着。”

    10多年下来“死磕”一人会不会觉得烦闷?电话那端,李云迪轻声笑了,“不会”。不觉得闷,是因为专注。在他眼里,“肖邦是古典乐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作曲家,也是在钢琴技艺开发方面最彻底和全面的一位。”其实,在这10多年里,李云迪曾把兴趣转向过李斯特、贝多芬和舒曼的作品。但他成于肖邦,首张专辑便是演奏肖邦,最擅长的也是肖邦。尤其2015年成为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最年轻的评委后,他更是重新开始了对肖邦曲目的密集练习。

    李云迪一直在追寻着肖邦的新意。“肖邦在他的那个年代谱曲、演奏,那时的钢琴是沙龙性质的,可能演奏厅最多能容纳200人,用的是旧式钢琴。声音很单薄,不像现在的九尺演奏钢琴,需要现代的演奏技巧、手指力度才能去完成。包括现在的音乐厅可以有2000人甚至更大的场地让你去弹奏这些作品,所以说,在练习时、弹奏时,都会有一些改进。”

    对他而言,不变的是肖邦音乐的精神内核。“每次不管是演奏还是学习肖邦的作品,我都有一种朝圣的感觉。他的风格、诉求,他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是我在演奏当中要追寻的,因为我是一个传递者。”

    学琴的小小少年

    李云迪学琴的时候,古典音乐在中国还是真正的“曲高和寡”。 整个家庭为他学琴,倾注了太多太多。

    3岁时,李云迪在乐器店被一架手风琴迷住,吵闹着让妈妈买给他。妈妈当时找了个理由,搪塞过去了。可回家后,李云迪一次又一次提起手风琴。见他如此喜欢,妈妈和爸爸商量了许久,才买下这架琴,送给李云迪当4岁生日礼物。

    有了琴,妈妈带着李云迪开始去少年宫学习。家住得很远,得倒3趟车,花费两个小时。音乐老师谭建明很喜欢他,有什么活动,总带李云迪一起去。

    1987年,谭建明带学生参加省里的比赛,参赛曲目是《花儿与少年》,5岁的李云迪拿到了名次。家人发现这“小小少年”似乎是个天生的表演家,越大的场面,越多的观众,他越能发挥出色。

    在他7岁时,开始改学钢琴。因为妈妈心疼李云迪——手风琴又大又沉,重庆夏天很热,抱着琴练不了一会儿就出一身汗,时间长了,身上长满痱子。1991年,9岁的李云迪拜入但昭义门下。但昭义名气很大,算得上是当时钢琴教育界数一数二的人物,1989年到1994年间,但昭义的8位学生在全国钢琴比赛中获得了7个第一名和1个第二名的好成绩。1994年的那个第一名,就是李云迪。同年,李云迪以钢琴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

    那个时侯,深圳正在打造“钢琴之城”,向但昭义发来工作邀约。但昭义考虑许久,决定举家迁至深圳,担任深圳艺术学校钢琴专业教授。这对刚刚取得佳绩、拿到入校通知的李云迪来说,也是一个十字路口:留在四川读书,还是跟着但老师去深圳?

    关键时刻,妈妈作出决定:继续跟着但老师学。她辞去工作,搬去深圳陪读。陪儿子练琴,成了妈妈此生最大的事业。

    李云迪的学琴生涯,并非“虎妈”压迫下的暗无天日。相反,他觉得自己童年很欢乐,“每周日只练两小时琴,爸妈就带着我去亲戚家玩耍”。妈妈也很重视对他人格的教育, 18岁在华沙拿了肖邦奖的第一名,归国途中,大包小包都是爸爸拿着,李云迪两手空空。妈妈见了,立刻喊住他:“别以为你现在是明星了,就要别人伺候你,自己的行李自己扛。作为儿子,你还得把爸爸的行李也扛上。”回国后的第一个元旦,在各种采访和练习间隙中,妈妈坚持让李云迪停下一切事,给亲朋好友写贺卡,写了整整两天,随后两人一起背着卡去寄。

    娱乐就是展现自己真实的状态

    李云迪出道后的这10多年,正是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好时候。北京、上海等城市中,各类剧院、音乐厅等演出机构的出现,使得古典音乐的市场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语。古典乐演奏家不再仅仅只是孩子的偶像和“银发族”的心头好,而是逐步贴合大众。

    这些年,李云迪经常在古典音乐会以外的场合与公众见面,包括几次春晚上与流行音乐的跨界演出,甚至即将出现在真人秀节目中。这些活动,对他来说好像是“学生时代的春游”,让他在琴房与家之间有了一些喘息的空间。

    对于那些认为他“娱乐化”的指责,他并不回避。“娱乐”这个概念,在李云迪看来范围很宽广。“关键是怎样去衡量,演奏是一种娱乐吗?它当然也算——从某种角度来讲,它也是让大众去开心、去欣赏的。也就是说,娱乐并不一定就是要搞笑,而是一种愉悦的心情。我听到一段很感伤的音乐被感动了,从音乐的角度,以我的视角来看,这也是一种愉悦。我觉得娱乐就是展现自己真实的状态。”

    他一直以一种普及的心态做古典乐。“我并不只把自己框定在一线城市或国际都市;另外,在每个地方,我很愿意和大众互动,而不是单纯的、高大上的演奏。”

    “听说你将自己的钢琴演绎风格定义为‘儒家’,就是包容、融合?”听到《环球人物》记者的提问,李云迪有点不好意思:“哈,其实我没有去定位自己的演绎风格,我觉得音乐风格是大众和观众自己去感受的。我们作为演绎者来讲,怎么能诠释出让大众喜爱的作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置身于这个作品当中,感受到作曲家想要表现的意义,才是最关键的。”

    “想做什么就去做”

    舞台上李云迪被称为“钢琴王子”,那种高冷、不苟言笑、将情感凝聚于指尖的风度为他赢得了不少粉丝。在微博上,他则经常显示出自己“萌萌的”一面,更像是一个邻家男孩。

    他喜欢秀美食,自称是“一枚吃货”,看到记忆中的家乡小吃,立刻兴奋地跟老板说:“先来5碗。”他对记者说:“美食其实也能吃出音乐的感受来。比如像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经典钢琴曲《水的嬉戏》,最后一句就像香槟的气泡消失一样。”

    在日常闲暇中,李云迪最喜欢的就是四处寻找或者自己捣鼓美食。“我可以把它当成是作品一样去寻找。回到家乡重庆,我必须要吃火锅,一定要吃小面;去佛罗伦萨,吃地道的意大利面,而且只是用小番茄做的,不加其他任何东西的……我喜欢在美食中,感受这个地方的音乐风格。”他的厨艺也很了得,对调料颇有研究,拿手菜是四川回锅肉、肉末茄子。

    巡演没有那么密集的时候,李云迪也像时下的很多年轻人一样,喜欢做运动,“慢跑、游泳,我都喜欢的,只要不伤到手,但像篮球就做不了。”

    不论是舞台上的演奏,还是生活中的点滴,都是李云迪真实的一面。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就是在展现自己真实的状态。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想发挥什么,要传递什么,就去发挥出来,传递出来,这就是人生,就是这样的。每个阶段会有不同的体会,那就去感受吧,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欧阳江河:用诗歌的胃消化钢铁
李云迪,在美食里找音乐
踏上丝路 回望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