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俄土恩怨300年

从奥斯曼帝国到沙皇俄国,从埃尔多安到普京,两国在黑海地区的争锋就没有停歇过

本刊特约撰稿 闻一 本刊驻埃及特派记者 王云松 《 环球人物 》(

    当地时间11月24日,一架在叙利亚执行任务的俄罗斯军机被土耳其战机击落。这是半个世纪以来首次有北约成员国击落俄罗斯飞机,俄土关系骤然紧张。俄罗斯总统普京大怒,称俄罗斯“被恐怖分子的共犯们从背后捅了一刀”,并签署总统令制裁土耳其。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先是态度强硬,称俄战机侵犯了土耳其领空,继而又对事件表示遗憾,还表示希望与普京会晤,共同找到解决办法。这起火药味十足的事件,让人联想起俄土间数百年来的强人交锋。

    夺黑海留下未尽心愿

    俄罗斯与土耳其长期在黑海地区争锋,300多年来发生的战争不下10次。

    在俄罗斯历史上,沙皇彼得一世(1672—1725)被尊称为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帝国创立者,雄才大略。他的建国方略是要将俄国变为有出海口、海上通道、海外领地的大国,与英法等强国争锋。为此,他毕生都在为夺取波罗的海和黑海出海口而斗争,而与土耳其的关系成为核心。

    那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雄踞欧洲大陆,控制了连接欧亚大陆的海峡,掌控了从海峡直至克里米亚半岛东端的亚速海沿岸,包括亚速海通往黑海出海口的刻赤,是黑海霸主。俄国要争夺黑海出海口,与土耳其的厮杀就是个躲不开的宿命。

    彼得对土耳其的战争,断断续续打了多年。1695年6月,俄军开始围攻亚速夫城堡,这是俄土为争夺黑海而进行的第一场有规模的较量,彼得的对手是穆斯塔法二世(1664—1703)。起初,俄军被打退。1696年,彼得下令建立顿河舰队,这是俄黑海舰队的前身。他亲率7.5万陆军和28艘战舰,进攻亚速夫,最终攻占了亚速夫要塞及其附近地区。这一胜利让彼得认识到海军的作用,并于1698年成立黑海舰队。

    作战的同时,彼得在1698年春密访欧洲,希望建立反土同盟,呼吁各国支持其对刻赤港的要求。但各国态度模棱两可,实际上倾向于土耳其。当年10月,俄土进行了两国关系史上首次外交谈判,俄国提出,除了亚速夫和第聂伯河沿岸两座城市外,土耳其还要将刻赤作为“战争损失赔偿”交给俄国。最终,土耳其将亚速夫给了俄国,但刻赤不给。1699年1月,俄土签订为期两年的停战协议,当年11月重开谈判,俄方除坚持原来的要求外,还提出将耶路撒冷交给俄国保护。两国争吵到次年春天。

    当时,彼得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即将和北方大国瑞典开战。为此,不得不加速与土耳其的谈判,并签订和约。土耳其不将耶路撒冷交给俄国,不让俄国商船队进入黑海,只允许沿亚速海至刻赤航行。条约的有效期确定为30年。

    俄瑞战争打了多年,土耳其认定这是击败俄国的大好机遇。1711年,土耳其出兵攻击俄军,腹背受敌的彼得不得不下令议和,将亚速夫及周边地区归还土耳其。此后,彼得在位时期俄土再未发生重大战争。但彼得是不甘心黑海永受土耳其控制的。这一未竟心愿留给了后代君主。

    多国参与克里米亚拉锯战

    18世纪早期到19世纪中期,俄土之间为争夺克里米亚半岛进行了一系列拉锯战。

    1736年,俄国向土耳其宣战,攻占亚速夫,打进克里米亚。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执政后,俄土关系恶化,争夺集中在克里米亚西部和西南部沿岸。1768年,土耳其对俄宣战,这是她执政后的第一场俄土大战。1770年,俄国消灭了土耳其舰队,以“拯救希腊和爱琴海群岛的东正教居民”为名登陆。1774年,俄国与土耳其又打了一仗,俄国取得了其商船通航于黑海和海峡地区的权利,但俄国军舰不能通过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

    叶卡捷琳娜的国策是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她的宠臣波将金建议,以保护克里米亚俄罗斯族人的利益为由兼并这个半岛,并亲自率军打进克里米亚,鼓动那里的俄罗斯族人自愿申请并入俄罗斯帝国。1783年,克里米亚被并入俄国。由此,俄土黑海之争进入更激烈的阶段。1787年至1791年,爆发第二场大规模的俄土战争,结果是土耳其正式承认克里米亚归俄国。

    在这以后,克里米亚和黑海问题始终是俄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砝码。欧洲各国或亲俄反土,或亲土反俄。在这一进程中,土耳其实力逐渐衰微,俄国实力逐渐增强。但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1823—1861)执政时,土耳其打了个翻身仗。

    迈吉德一世1839年登基。当时,帝国内部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欧洲列强看到它走到衰落边缘,打算重划势力范围。沙皇尼古拉一世(1796—1855)想借机占领巴尔干半岛,取得对地中海出海口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权。

    1853年7月,俄国出兵8万,占领了土耳其属地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当年10月,土耳其向俄国宣战,克里米亚战争打响。起初,土耳其军队节节胜利,但当年11月发生的锡诺普海战中,海军遭到惨败,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直接暴露在俄国军队的威胁下。

    迈吉德一世曾接受欧式教育,能讲流利法语,并与英法等国结盟。英法为了避免俄国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在1854年底对俄宣战。在联军的阻击下,俄国战败,再次退出了克里米亚半岛。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在位期间,俄国重新夺回了黑海霸权,并以“为解放巴尔干的基督徒而战”的名义,占领并控制了这一地区。此时,土耳其在黑海的雄风不再,俄国成了欧洲霸主。

    斯大林到普京,不变的是利益

    现代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1881-1938)秉持对苏联友好的态度。1921年,两国签署《苏土友好条约》,与土耳其的睦邻友好关系成为苏联外交的重要方针。

    但是,在苏联时代,欧洲大国要将其封闭在黑海之内的战略并无变化。1943年11月,英国首相丘吉尔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共进早餐时说:“从前英国人反对俄国人拥有通向暖洋的出海处,但是现在英国人对这点没有任何异议。”斯大林回答:“如果现在没有异议,那就应当重新考虑修改土耳其海峡制度。那时英国人老想把俄国卡死,如果现在英国人不想再扼杀苏联,就必须使海峡制度变得方便些。”

    收回克里米亚,重建自黑海沿岸直通世界各大洋、大洲的海上强国之路,这是苏联和俄罗斯领导人不变的目标。普京执政后,多次强调俄罗斯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成为世界大国。去年,普京不惜代价,将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是这一历史趋势的延续。俄罗斯始终认为,强国先强军,强军先强海军。政治上要保证俄罗斯在欧洲的地位和权益,军事上要保证“谁持剑来犯,必在剑下亡”,经济上要保证俄罗斯世界市场和贸易欧洲化、全球化,民族关系上要保证斯拉夫人的利益、基督教徒的利益和俄罗斯的利益。对俄罗斯来讲,克里米亚和黑海沿岸是国家生命线。不管是土耳其还是其他国家,都不能成为控制黑海的主人。不仅克里米亚“自古就是俄罗斯的土地”,俄罗斯在黑海的利益也触犯不得。

    埃尔多安,“强人”的盘算

    在现代土耳其政坛,现任总统埃尔多安是一个比较强势的领导人。但他的“大国雄心”,终于和强人普京撞出了火星。

    自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土俄双方就在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的前景问题上出现根本性的冲突。土耳其坚持要他下台,并对叙利亚的反对派武装提供支持。而俄罗斯则呼吁,在打击“伊斯兰国”的斗争中,要以巴沙尔为主要盟友。

    叙利亚局势错综复杂,叙利亚政府、温和反对派、地区民族武装、 “伊斯兰国”极端组织背后都有国际势力支持。俄军机遭击落事件发生后,埃尔多安摆出不惜与俄撕破脸的架势,有民族主义及现实利益两个考虑。

    从民族主义角度说,在土叙边境叙利亚一侧,生活着人数众多的土库曼人,他们与土耳其人同为突厥民族的一支,在语言、血缘和历史上有着紧密的联系,被土耳其人视为近亲。在阿萨德家族统治下,土库曼人的民族认知被压制,被禁止使用土库曼语出版和写作。叙利亚冲突爆发后,土耳其一直为土库曼人在叙遭遇感到忧虑,一再表示叙境内的土库曼反对派遭到俄军不公正待遇,声称俄罗斯在叙利亚表面上打击“伊斯兰国”,实际上在支持巴沙尔打击叙利亚境内的反对派。今年11月24日,土外交部针对俄军机遭击落事件发表声明说:“俄方的行动不是抗击恐怖主义,他们轰炸的是土库曼村庄的平民。这种做法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除了一心要推翻巴沙尔政权,埃尔多安也有自己的现实考量。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武装一直是土耳其的心腹大患,他们与土耳其国内的库尔德工人党相互联系,谋求建立库尔德人国家。目前,库尔德武装与“伊斯兰国”持续激烈交火,有分析认为,埃尔多安此前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逡巡不前,就是担心“伊斯兰国”被消灭后,库尔德武装坐大,使库尔德地区独立再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

    击落俄军机事件,暴露出土耳其的焦虑心态。法俄结盟打击“伊斯兰国”后,推翻巴沙尔政权不再是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先决条件,俄罗斯对中东局势掌控能力得到增强,这都使土耳其有“搅局”的冲动。有分析认为,埃尔多安的盘算是:一方面,俄罗斯军力远不如苏联全盛时代,又要顾忌土耳其的北约成员国身份,未必有对土开战的决心和胜算;另一方面,对普京而言,巴黎遭遇恐怖袭击后给俄罗斯带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欧美俄关系的焦点从乌克兰转到了中东,欧洲也不得不改善对俄关系。普京虽然怒火中烧,却不会因小失大,葬送俄罗斯复兴所需要的喘息机会。所以土耳其“闹一闹”问题不大。但事情能否真按埃尔多安所想的发展,还得走着瞧。

中传校长,顶风违纪被免职
波兰总统,在北京聊肖邦
足球大亨,当了阿根廷总统
俄土恩怨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