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央企整合,避免海外恶性竞争

国家重点整合内耗严重、附加值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行业

□ 本刊记者 尹洁 《 环球人物 》(

    人物简介:管清友,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现任民生证券总裁助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

    继去年末中国南车集团公司和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两者简称南北车)宣布合并后,2015年5月初,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简称中电投)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简称国家核电)也步入了整合之路。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日前证实,双方有意向进行合并,具体方案正在研究中。资料显示,中电投在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中位居最后,却是唯一具有核电开发资质的,而成立于2007年的国家核电,本身没有核电建设和运营的资质,双方可谓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央企“联姻”传递出中国经济改革的新动向,是否预示着2015年会掀起央企重组的大潮?《环球人物》记者专访了长期关注该领域的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在他看来,“未来的央企整合必定是谨慎而有选择地推进,市场必将经历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

    从“分”到“合”

    2003年,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成立之前,其实并没有“央企”的说法,只有所谓的大国企,而且当时国企重组的主要思路是拆分。管清友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几个月前合并的南北车就是2000年由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拆分而来的,其他影响较大的拆分案例还包括中船工业、中核工业、国家电力公司等。国资委成立后,这些大国企才被中央赋予了“中央企业”的光环,随着李荣融被任命为第一任国资委主任,央企改革的思路也从“分”转向了“合”。

    管清友认为,从那之后,央企的整合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3年3月到2010年8月,央企整合速度较快。李荣融提出“培育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并要求央企“做到各自行业的前三名”。在7年时间里,央企从196家缩减至123家,而在全球500强中的数量则从7家增加至38家,总利润也从2400亿元增长至1万亿元以上。

    但是,央企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些央企过于追求做大企业规模,并购超出自身资金实力,以致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资料显示,从2003到2010年,央企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从57%升至65%左右,远超国际平均水平。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很多传统产业的资产负债率飙升。另一个问题是“整而不合”。有些央企虽然在形式上实现了整合,但在实际业务经营和人员管理等方面并没有实现协同效应,反而因为盲目扩张增加了内部损耗。

    “尽管如此,这一阶段的改革成效是不能简单否定的。”管清友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当时有当时的背景和思路,现在经济环境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也不一样,以前的情况变成现在的问题也是正常的。”

    2010年8月王勇出任国资委主任之后,逐渐改变思路,更强调“数量服从质量”。截至目前的5年中,央企数量从123家减少至112家,这意味着每年只有两家左右央企被整合,比上一阶段的年均10家明显放缓。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基本延续了这一思路。一方面,中央仍然将做强国企作为本轮国企改革的核心目标;另一方面,央企整合的步伐仍然比较稳健,“条件成熟一家,重组一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提高国企的核心竞争力’,李克强总理在今年3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明确提出‘促进强强联合,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问题’。”管清友认为,“合”仍然是央企改革的大方向,尤其是南北车、中电投与国家核电的整合,让市场对央企合并的预期空前升温,但央企的整合是一项难度极高的系统工程,不能图一时之快而盲目合并,中央在未来一定会谨慎而有选择地推进央企整合之路。

    “强强联合”是主要方向

    《环球人物》:央企的整合重组主要有哪些方式?

    管清友:主要五种。一是行业内横向的“强强联合”,主要是将行业内业务相同或相似的央企“合并同类项”,避免恶性竞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二是行业内横向的“以强并弱”,即按照业务相关度将一家亏损企业或者弱势企业整体并入另一家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央企的核心竞争力。三是纵向的产业链整合,即按照产业链的相关性将某个行业上下游企业重组,延伸产业链,将外部交易内部化,降低企业中间成本。四是主辅分离之后的网状整合,即把央企中的非主业资产剥离出来,与相关行业的其他央企整合成新的独立企业。五是科研院所注入央企集团。目前这一轮的央企整合以第一种为主要方向。

    《环球人物》:这一轮的“强强联合”与以前的有何不同?

    管清友:以前主要是行业内非龙头企业的合并,目的是在做大做强的同时,保持业内一定的竞争,防止形成绝对垄断。典型案例是2009年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为新的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打破过去电信行业里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经过那一轮重组,电信业基本形成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新一届政府对央企“强强联合”的思路完全不同,主要是针对龙头企业进行整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品牌”,避免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产生恶性竞争、自相残杀,同时拓展海外市场、加快产能输出。像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在业务上高度重合,此前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高铁制造商,在海外业务拓展中屡屡出现恶性竞争,与国家鼓励高铁走出去的目标相悖,合并之后这一问题将不复存在。

    《环球人物》: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一轮央企合并是否与亚投行、“一带一路”等建设有密切关系?

    管清友:这一轮央企合并确实跟新常态有关,确切地说,大背景是“四个全面”,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央企经过上一轮改革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全球经济又不景气的背景下,减少央企在海外竞争中的内耗和在国内的同质化竞争是有必要的。我在央企工作过,深知同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比如一个海外油气项目,中石油想拿,中石化也想拿,你争我夺,对国家来说就是一种损失。

    另外,目前国内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必须依靠出口和产能输出来化解,而在国际市场萎缩的背景下,只有通过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实现出口的高增长。“强强联合”有助于打造国家品牌,对走出去效果最为明显。

    合并是手段,不是目的

    《环球人物》:哪些央企可能成为下一步“强强联合”的主角?

    管清友:央企涉及行业很多,并非所有央企都适合合并。从“十八大”以来的案例可以看出一些规律:

    第一,都是国家重点鼓励走出去的行业,对出口的带动作用明显。比如南北车所在的高铁行业曾被李克强总理多次出国推销,核电领域也是与高铁一样的“出海”重点领域。第二,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高附加值行业。国际市场竞争必须依靠强大的研发和创新能力,这一点上大企业显然比小企业更有优势。第三,在该领域的国际市场上已经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或者有很大潜力的企业。南北车已经是全球前两大高铁制造商,国机集团是除汽车行业外首家入选世界500强的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第四,合并企业属于同一竞争性行业,在业务上有很大重合,通过整合可以避免恶性竞争。第五,属于非生活性领域,主要面向政府或大型企业,垄断之后对老百姓几乎没有影响。比如高铁和核电,面对的客户都不是老百姓,社会阻力比较小。

    《环球人物》:央企合并重组,是否会加剧行业垄断?

    管清友:这要看具体行业的情况。比如在建筑、造船等领域现在已经很难垄断了;但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天然就具有一定的垄断属性,但现在其中下游产业链的垄断程度也比过去有所减弱,反而内部竞争显得很激烈。

    央企都是大工业、大资本,有时候不是不放开,而是放开后民企也进不来,首先技术门槛就把你屏蔽在外了。所以,真正的问题是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央企和民企一视同仁,而现在央企跟中央、部委、银行等打交道时依然具有很多天然优势,这才是需要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所谓合,不是简单合并,而是整合、重组。换句话说,合并是手段,不是目的。

    《环球人物》:央企合并后,哪些方面需要进行配套改革? 

    管清友:央企的根本问题在于行政主导过重,企业没法自主,而行政规划又往往滞后于市场,未来要做的就是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企业。还有,现在的央企管理者还属于行政任命的中管干部,不是职业经理人,这实际上是把央企当成一个部委或机关单位,在企业运行中必然带来冲突和矛盾。未来可以通过全球选聘职业经理人来监管资本,任职年限由股东方说了算,干得不好走人,干得好可以一直干几十年。

央企整合,避免海外恶性竞争
米其林家族最寂寞的人
“互联网创业就是创造,卖掉,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