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国际“名局”,宴无好宴

德川家康设宴试政敌,赫鲁晓夫席间会美人

□ 陶短房 《 环球人物 》(

    宴无好宴。何止中国,其他国家也都谙熟这四个字。

    与“鸿门宴”一样悠久的,是耶稣和十二门徒“最后的晚餐”。仅在文艺复兴时期,以“最后的晚餐”为题材创作的绘画作品就有几千幅。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达·芬奇那幅同名画作。他将这场饭局中的被害者、背叛者、惊慌者、疑惑者、不知所措者……描画得栩栩如生。

    根据《新约》记载,在犹太人的逾越节将近时,耶稣前往耶路撒冷过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上帝带领被奴役的以色列人离开埃及。

    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犹太教的祭司长和经师们开会商量,希望借机抓住耶稣。他们担心百姓骚乱,想趁着夜色动手,却苦于不知道耶稣晚上住在哪里。后来,他们打听到耶稣十二门徒中的犹大非常贪财,就找到犹大,用30枚银币收买了他。

    当晚,耶稣和十二门徒共进晚餐,手提钱袋的犹大最后一个到场。晚餐中,耶稣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众门徒闻言面面相觑,挨个问耶稣:“是我吗?”耶稣说:“我给谁一点饼,就是谁。”这是耶稣最后的努力,因为递饼给他人,在当时是非常友好的表示。但犹大心意已决,接饼之后飞快离去,其他门徒一头雾水。很快,犹大又领着人回来了。他走到耶稣跟前,说了一句“你好”,并亲吻了耶稣——这是他们约定的暗号:“我亲吻谁,谁就是耶稣。”来人一拥而上,将耶稣捉拿,连夜送到祭司长那里。第二天,祭司长将耶稣交给了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的总督彼拉多。彼拉多在仇视耶稣的犹太宗教领袖的压力下,判处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

    虽然人们对“最后的晚餐”是否真有其事说法不一,但千百年来,耶稣的饭局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世界舞台上,任何一个国家攸关历史走向的饭局,都不比这个宗教经典里记载的饭局逊色。

    饭桌上的一条死鱼

    15世纪,日本爆发了应仁之乱。此后,日本各地的大名(割据地方的封建领主)相互征伐。1560年,来自尾张国的大名织田信长率2000人马击败了今川义元的4万大军,名声大振。随后他修筑了宏大的安土城,麾下云集了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一批附属势力,开创了安土时代。

    按照正常的逻辑,织田信长很快就能统一日本,结束分裂状态。但一个饭局逆转了他的人生。

    1582年5月,德川家康为了增加自己的领地,来到安土城找织田信长商议。织田信长派自己的亲信明智光秀设宴接待德川家康。据说,明智光秀尽心尽力操办这场宴会,然而不知为什么,开席之后,大家闻到浓浓的腥臭味。各自低头一看,发现竟然是德川家康的饭菜里有一条死鱼。

    织田信长大怒,吼了一声“明智光秀”,当着众人的面,扬手给了他几个耳光,破口大骂。这顿饭自然吃得很不愉快。饭局散了,但织田信长还没消气,决定剥夺明智光秀的领地和俸禄,让他率兵去前线,支援正在外作战的丰臣秀吉。

    明智光秀颜面扫地,还要被剥夺封地,开赴危险的前线,心中忍无可忍,对织田信长动了杀心。那个月月底,外出征伐的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休整。刚踏上援助丰臣秀吉之路的明智光秀得知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向士兵下达命令:“敌在本能寺。”掉转马头向本能寺扑来。此时,织田信长身边守军不足百人。在兵力悬殊之下,织田信长一把火烧了本能寺,自焚而死。不久,织田信长的长子也在和明智光秀的交战中失败,自杀身亡,织田家族就此覆灭。

    “究竟是谁在那顿饭菜里做了手脚?”织田信长的旧部在凭吊他时,纷纷猜测。有人说明智光秀是自己疏忽,有人说明智光秀是被人陷害。有日本史学家认为,如果这顿饭真有其事,出手陷害者应该是丰臣秀吉。织田信长死后,正是他从内部争斗中胜出,成为实际接班人。

    吃完饭决定杀孙女婿

    若真是丰臣秀吉在这个饭局上动了心思,他可能想不到,自己的后人也终因一顿饭惹来杀身之祸。

    1598年,丰臣秀吉去世,原本臣服于他的德川家康开始凌驾于丰臣家族之上,建立了实际最高权力机构——德川幕府。丰臣秀吉的独子丰臣秀赖成了看似地位崇高、实则徒有虚名的傀儡,实力充其量就是德川家康手下的一个大名。

    不过,由于丰臣秀吉生前的威望很高,上至天皇朝臣,下至黎民百姓,对丰臣家族仍然有很深的好感。德川家康的许多部下和诸侯,原本也是丰臣家族的部下,对故主仍有感情。这让德川家康很不放心。

    但是,丰臣秀赖没有出格的举动,而且和他有亲戚关系——德川家康的三子德川秀忠的妻子与丰臣秀赖的母亲是亲姐妹,德川秀忠的女儿又嫁给了丰臣秀赖。换句话说,丰臣秀赖是德川家康的孙女婿。德川家康担心,自己贸然下手会引起公愤。

    既然硬的不行,就来软的。1611年,德川家康趁日本天皇到京都附近的二条城之机,派人告诉丰臣秀赖:“务必来二条城赴宴。”丰臣秀赖左右为难:去了,不光丰臣家族“跌份”,也可能在饭桌上遭到暗算;不去,万一德川家康借此翻脸,自己不是对手。几番权衡利弊,并得到曾是丰臣家族心腹、如今是德川家康手下名将的加藤清正等人的担保后,丰臣秀赖决定赴宴。

    19岁的丰臣秀赖在千人卫队的护送下,从丰臣家族居住的大阪城出发。加藤清正和丰臣家族的另一名部下浅野幸长在丰臣秀赖的车子边步行保驾。丰臣秀赖到达京都附近后,沿途百姓夹道欢迎,丰臣家族的旧臣不论在德川家康手下做到什么高官,也都用对待旧主的礼节,毕恭毕敬地跪迎。德川家康听说后,更加不是滋味。

    两人终于见面了,德川家康隆重接待了丰臣秀赖。见面前,德川家康总听别人说,丰臣秀赖懦弱、愚笨,有很强的恋母情结。然而在席间,他却大吃一惊:丰臣秀赖不仅仪表堂堂,而且举止大方,谈吐得体。

    德川家康扫视整个饭局,隐约看见陪同丰臣秀赖的加藤清正怀中暗藏一把短刀,看样子,如果自己跟丰臣秀赖翻脸,这个已经臣服的名将就会跟自己翻脸。池田辉政虽是自己的女婿,现在却对丰臣秀赖万分尊敬,言谈举止尽是对丰臣家族的恋恋不舍。德川家康看看丰臣秀赖,还不到20岁。再看看自己,已经69岁了,来日不多。一旦自己去世,德川家族的基业岂不是很危险?

    当时,日本的“国宴”也不过三菜一汤。因此,这顿饭很快就吃完了。德川家康食不知味,丰臣秀赖则不卑不亢地起身告辞,在众人恭敬的目光中回到大阪。

    表面上,这顿饭皆大欢喜:德川家康终于让丰臣秀赖登门拜访,丰臣家族算是向德川家族服软了;丰臣秀赖也是平安离开。但正是这顿饭让德川家康起了杀心。

    终于,在宴会过去3年后,德川家康不惜动用全部兵力,挑起了大阪之战。1615年,德川家康攻破大阪城,逼迫丰臣秀赖母子自杀,丰臣家族退出历史舞台。就在大阪城破的第二年,除掉心腹大患的德川家康病逝了。虽说“一山不容二虎”,德川家康对丰臣家族下手是必然的事。但如果不是二条城的这场饭局,德川家康未必会对自己“懦弱无能”的孙女婿如此赶尽杀绝。

    “梦露饭局”

    时光走到现代,国际宴会上已经没了古人的刀光剑影,然而宴请一国元首,宾主双方依然会各有心思。

    1959年9月21日,美国好莱坞举行了一场匪夷所思的宴会。宴会主宾是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名义上的主人则是红极一时的影星玛丽莲·梦露。

    当年9月15日,赫鲁晓夫开始了自己的美国之行,成为第一个正式访问美国的苏联领导人。当时,美苏两国关系非常微妙:不久前赫鲁晓夫还声称要像“生产腊肠一样”制造洲际导弹,并且还和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进行了著名的“厨房辩论”;另一方面,两国关系在“柏林危机”之后,进入相对缓和的状态,双方都试图摸索出一条“和平竞争”之路。

    赫鲁晓夫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访美的。许多美国人讨厌他,“不接待赫鲁晓夫”的贴纸一度十分畅销,马萨诸塞州州长甚至公开表示,希望不要安排赫鲁晓夫经过该州。但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觉得赫鲁晓夫“可以接触”,和他多交流是有益的,决定好好宴请他。可是,赫鲁晓夫对白宫国宴和戴维营便餐都不感兴趣,“我们俄国的大缸果汁汽水比可口可乐好喝多了”。他让艾森豪威尔答应他两个条件——逛逛迪斯尼乐园,并和梦露共进晚餐。

    逛迪斯尼乐园被美方以“不太安全”为由一口回绝了,要是“梦露饭局”也泡汤了,是不是太不给赫鲁晓夫面子?因此,美国国务院的官员硬着头皮去游说梦露。没想到梦露“单纯”得出乎他们想象:虽然梦露都不知道赫鲁晓夫是谁,但听美国官员说“在苏联,可口可乐和梦露就意味着美国”,她便欣然同意了。

    美国人断然不会安排一次“二人世界”,而是安排了400人作陪客,包括政治、经济、娱乐界的众多名人。梦露虽然在主桌上,但也没有坐在赫鲁晓夫身边。

    这顿诡异的盛宴开席了,席间演技高超的好莱坞明星不少,但他们都没有赫鲁晓夫一个人的表演精彩。

    首先,赫鲁晓夫回忆了自己贫寒的童年,并语带双关地说,自己本来是邻居眼里的乖孩子,长大之后却被一些人视作“无恶不作的坏蛋”。接着,他问候了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的老板斯库拉斯,夸张地称之为“自耶稣诞生以来的老朋友”。随后,他话锋一转地表示,自己是来“自由的国度感受自由气息的”,可是连去迪斯尼乐园的“小小要求”也得不到满足:“那个乐园里有什么不能让我看?有导弹发射架吗?”

    赫鲁晓夫的话让在场的人如坐针毡,不知道怎么回答。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但此时,梦露开口了,而且只说了一句话:“您刚才的话真的很有意思。”

    这句话瞬间让气氛变得轻松起来。赫鲁晓夫马上改用亲切的口吻和明星们攀谈,陪客们也不再如开场时那般拘束。赫鲁晓夫还盛情邀请梦露到苏联做客:“您将吃到别处绝对吃不到的苏联风味馅饼。”考虑到礼仪,赫鲁晓夫很快也向同桌其他明星发出了邀请。

    以冷场开始的宴会最终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散席时,赫鲁晓夫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可以回家了”。在随后举行的苏美领导人戴维营会谈中,双方虽未签署任何协议,但紧张的气氛大为缓和。回国后,赫鲁晓夫一反常态地盛赞美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并提出著名的“和平竞赛”理论。

    不过,饭局的女主角梦露却被遗忘了。只有她自己认为,她挽救了世界和平。据说,梦露后来津津乐道于这次“约会”,认为自己的影响力成功地让苏联领导人打消了核冒险的念头。然而,梦露的传记作者们认为,她是个热情但头脑简单的人,之所以敢在饭局关键一刻发言,并非是对政治敏感,而是因为“没心没肺”,歪打正着。

    2006年前后,美国媒体报道,历史学家看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解密文件。这些文件显示,1962年7月,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接到报告——梦露向别人透露过她与肯尼迪总统的谈话。梦露问了总统许多重要问题,肯尼迪也都做了回答。联邦调查局怀疑梦露口无遮拦,使得两人的谈话内容传到了克里姆林宫。一个月后,肯尼迪兄弟不约而同地断绝了与梦露的往来。梦露意识到危险后,曾打电话给好友,说自己知道一些“危险的秘密”。第二天,她被发现死在洛杉矶的公寓中。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发现了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而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正是梦露的“约会对象”赫鲁晓夫。

    这些事是否真与“梦露饭局”有关?或许永远也没有答案。这个离奇的饭局也成了当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绝唱。

    缺席者搅起腥风血雨

    饭局的缺席者往往会被人忽略,但有时候,缺席者却是最有想法的人。只不过,他们脑子里未必都是好想法。

    1965年12月31日晚上,中非共和国总统达科在国家宫举行新年晚宴,军政要员都应邀参加,唯独陆军参谋长博卡萨以军务缠身为由,没有出席。达科是博卡萨的表弟,眼见哥哥缺席,心里或许还有几分欣慰:公而忘私,不是坏事。

    宴会接近高潮时,宪兵司令伊扎姆接到一个电话,正是博卡萨打来的:“喂!老兄,喝得痛快吗?我这里有一份法国国防部发来的文件,要你签个字。文件是绝密,只好请你提前退席来一趟,实在对不住。”放下电话,伊扎姆心情不错:他和博卡萨政见不同,关系不好,已经很久不搭理对方了。他心想,博卡萨既然主动联系,那就是想和解了。既然如此,就趁着辞旧迎新的机会,和对方握手言和吧。

    伊扎姆的汽车刚进陆军司令部,他就发现自己错了——几支枪管按在了他的脑袋上。在控制了伊扎姆之后,博卡萨带着800名士兵包围了举行宴会的国家宫。达科发现情况不对时,已经无路可走,被博卡萨带来的士兵打翻在地。政变部队还放火烧了部长们的公寓,整个首都火光冲天,枪声不断。一场迎接新年的盛大饭局,就这样变成了灾难。

    经过一夜交火,博卡萨控制了首都的局势,总统达科以及其他官员被他用军车送进了监狱。清晨,中非国民在广播中听到了博卡萨的演讲,他宣称军队已经接管政府,正义的时刻来了。各国驻中非的外交官也对这次政变毫无准备,他们根本不认识博卡萨是谁。

    后来,外交官们通过各种饭局,拼凑出了博卡萨的清晰形象:他1921年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军人。二战爆发后,博卡萨被送进宗主国法国的军队,并在二战中获得多枚勋章,随后又随法军在越南作战,服役23年,一直以法国公民自居。1960年中非独立后,法国依然控制着中非,并派忠于法国的博卡萨回到中非组建军队。1963年,他被任命为军队第一任参谋长,野心开始膨胀。

    博卡萨利用人们在宴会上喝得面酣耳热、放松警惕的机会,骗来了政变的最大障碍——与自己不和的宪兵司令伊扎姆,并控制了局势,政变成功。他上台之后独裁专制,暴虐异常,1976年甚至上演了一场称帝的闹剧,自封为中非皇帝。直到1979年,独裁统治13年的博卡萨才被推翻。正因如此,那场新年饭局成了中非人最不愿回忆的往事。

那些饭局
国际“名局”,宴无好宴
精彩的是局,不是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