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5部电影赔了4000多万

《后会无期》制片人:电影是我一个豪华的爱好

□ 本刊记者 赵晓兰 《 环球人物 》(

    个人简介

    方励,1953年生,四川成都人。2000年后进入电影界,和导演娄烨、李玉和王超都有过合作。2014年,担任韩寒电影《后会无期》的制片人。

    电影《后会无期》上映前,便已是文艺圈里的热词——打着“韩寒”的标签,不火也难。制片人方励,则被观众称为“韩寒背后的男人”。其实,不只韩寒,从拍过《安阳婴儿》的王超,到拍过《颐和园》的娄烨,再到拍过《苹果》的李玉,方励合作过的电影先锋,可是不少。

    方励60岁出头,但“玩兴正浓”,言辞激烈时,不改“愤青”本色。说他是制片人,其实有点以偏概全了,他有着多重身份:科学家、企业家。比起各种头衔,方励更愿意当一个“大玩家”。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和方励约的采访时间是在午后,地点在他家附近的一家咖啡馆。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T恤,结账时,掏出了一把散乱的人民币。“你可能过10年见到我,我穿的还是这件。吃什么穿什么,这些事情我都不在乎。”他最在乎的是基于爱好的工作,“工作中获得的快乐不是花钱能买来的。”

    “世俗的成功学太垃圾”

    很多人都觉得方励的经历很传奇,但在他看来,传奇的是他所经历的时代。“我们这代人占了大便宜。国家经历了不可思议的变化,疯狂、保守、失落、混沌,人心的变化也大起大落。”方励点燃一支香烟,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时间回转到几十年前。“解放前夕,父亲从香港返回内地,打算等待新的政局,后来在朋友的多次劝说下又准备奔赴台湾。可一到机场就犹豫了,觉得国民党没希望,还是决定留下来。但因为这一经历,父亲一直被认为有特务嫌疑,黑锅背了20年。我12岁那年,‘文革’开始,家被抄了,父亲被关起来,母亲下放,家里保姆被轰走,弟弟寄放在街坊家里,我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

    17岁时,方励又被下放到贵州修湘黔铁路,没有工资,每月发十几元饭票。没学上,他就自己补习数学,阅读文学作品。后来回到成都,他又当起汽车修理工。1978年,高考已恢复,他报考了当时的华东地质学院,选择的专业是地球物理勘探。对这个专业他毫无概念,只是喜欢物理和地球,还渴望读书,也想有机会多踢足球,而足球一度是他自由挥洒青春的寄托。

    后来方励被华东地质学院提前录取。在大学里,他成绩优异。而盲打误撞进入的地球物理专业,也悄然改变着他的人生观。“在我们想象这个星球的变化时,时间的计量单位至少是百万年。没有100万年岩石不会被风化剥蚀,地层也不可能形成。”实习时,方励手里拿着一块三叶虫的化石发呆,它来自6亿年前。

    “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大爆炸,让地球曾毁灭过一次,到地球寿命已经过了2/3时,从埃塞俄比亚高地走出来的直立猿人,竟有幸存活了下来。我们的祖先有千百万年历史;人类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才几千年;而我们的生命,还不够100年。在这瞬息间,我们却能捕捉到那么多的精彩影像,想一想,怎能不兴奋?”

    毕业后,方励被分配到核工业部在北京的一个研究所从事地球物理勘探研究,但他很快就腻歪了这个“铁饭碗”。1984年年底,他毅然离开,进了一家外企。“在那之后的生活,对我来说历历在目,连细节都不会忘掉。而如果我一直在研究所,连办公桌抽屉的活页都不会变。人活这么短,不多走多看,让经历变得更丰富,岂不太可惜了!”

    方励始终是一个不安分的人。1987年,他带着6000美元去美国留学。1989年,他MBA毕业并和一位中国同学结了婚,第二年拿到了美国绿卡。第三年,他用攒下的5万美元,创立了劳雷工业公司,开始了他的地球物理仪器和海洋调查仪器业务,频繁地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来回奔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问他成功的经验,他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任何暴利的生意,也没有刻意要去做一个多大的企业,只是因为兴趣和贪玩,我真的热爱这些大玩具。我做的很多东西很生僻,具有高难度,也赚不了什么钱,但我觉得无所谓,钱本身就是用来买快乐的。什么是成功?做的事自己喜欢,就是成功。世俗的成功学太无聊了,我无法形容那有多垃圾。”

    “电影和科学对我来说是一样的”

    “电影大概占据您多少精力?”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问。“一半吧。但我的一半就是别人的全部,因为我舍不得睡觉。”这话不假,采访前一天,他熬了一整晚,短暂补了觉,喝点麦片就来了。

    方励一说起电影就兴奋。他说:“电影和科学对我来说是一样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核物理的原子模型,神经受什么刺激才能产生爱情……这些都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事情。而电影追求的正是不同时空里的各种体验,它既有文学的感受,又有画面和声音陪伴,离生活那么近,每看一部打动人的电影就等于多走了一段人生里程。”

    介入电影实践的想法是从1995年萌生的。当时方励在美国看了一部纪录片《中国战役》,其中有一组画面让他感到震撼——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撤离武汉时,一列列爬满了人的火车缓慢行驶,火车每走一段,农民们就在后面把铁轨扒了,不给日本人留下任何便利。方励心想,这列车上该有多少生离死别的故事。他构思出了一个剧本,名字叫《最后的列车》,讲的就是1938年国民党向西退守时,在某个列车里发生的情景。

    后来,方励认识了青年导演王超,资助他拍摄了《安阳婴儿》(2001年)。这是他首次介入电影创作,但因为没有申请拍摄许可证,遭到广电总局电影局的禁令。王超解禁后,方励又资助他拍了《日日夜夜》(2004年)。2004年,他资助的第三部电影——娄烨导演的《颐和园》开拍,因为导演违规遭到禁映。他与女导演李玉合作的首部作品《红颜》(2005年),因演员没有名气,无法在影院收回制作成本。和李玉合作第二部电影《苹果》(2007年)时,方励请来了范冰冰、梁家辉、佟大为等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但电影没上映几天就被紧急下档,再次被禁。

    以上5部电影,没有一部回本,算下来赔了4000多万元,方励投入的都是自己做科技公司赚得的真金白银。因为这些片子曾是“禁片”,方励一度被人称为“地下电影教父”。对此,他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喊冤:“我是‘被地下’的啊,第一次做电影时,根本都不知道还有电影局这样的单位。电影本来就是做给观众在电影院看的,和商业对立就是死亡,谁没事非做地下电影啊,浪费精力和财力。”

    2011年,方励终于凭借《观音山》打了一个翻身仗。这部由李玉执导的电影,不但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大奖,还在内地斩获了8000万元票房,创造了文艺片的票房纪录。2012年的《二次曝光》,方励乘胜追击,影片票房过亿,也形成了方励、李玉、范冰冰的铁三角创作模式。方励终于证明了他并不是个偏执怪人,做既关注现实、又为观众喜欢的电影,才是他多年来的目标。

    方励介入电影是多方面的,不仅提供拍摄资金,从创意、题材选择、故事策划、剧本发展,到创作班底的搭建,拍摄及后期制作,他都亲自参与,甚至还客串了一些影片中的小角色。“我一直强调,我不是投资人,而是电影制片人。我也算金融科班出身,投资能否有回报,一下子就能算出来。对我来说,电影只要不亏本就是赚了,它是我一个豪华的爱好吧。”

    “同龄人都养老去了”

    方励最新一部担任制片人的电影是和韩寒合作的《后会无期》。说起韩寒,他赞不绝口,说他和自己年轻时很像,两人一拍即合。

    和韩寒的渊源,要追溯到2011年,当时《观音山》的主演张艾嘉给方励推荐了韩寒的小说《长安乱》,方励看了很喜欢,就去找版权人路金波买电影改编权。后来制作《观音山》和《二次曝光》两部电影时,为了吸引年轻人,方励请韩寒写主题歌。韩寒答应得很爽快,而且报酬分文未取,并说:“帮朋友嘛。”方励就跟韩寒讲:“你以后做电影时,我也帮你做制片人,也不收报酬。”

    方励说,韩寒拍电影并不是跟风。两人第一次见面时,他就劝韩寒:“你有写故事的能力,又对电影那么感兴趣,为什么不尝试自己拍呢?”韩寒说:“其实一直打算拍电影,只不过还没把故事想好。”2013年5月,韩寒构思出《东极岛少年往事》,方励和路金波觉得这个故事有感觉,作为一个公路电影,又非常适合韩寒赛车手的身份,最终三人决定启动这个项目。

    一位对电影创作参与度很高的制片人,和一位个性鲜明坚持自我的新导演,合作起来不免相互角力。“韩寒对人很有礼貌,但他永远不会轻易接受你的建议,他总有18个理由来反驳你,我也会一遍又一遍地试图说服他。”拍摄中,韩寒经常因为新的创意打乱方励的计划,剧组本来就要在全国各地多次转场,一旦打乱计划就非常费劲,但韩寒的新创意又真的很棒,方励既要千方百计实现他的要求,又要赶拍摄进度,不免对他又爱又恨。不过两人从未吵架:“有才华的年轻人都非常有个性,我也有个性,有冲突分歧是正常的。经常都是我让步,毕竟他是导演,但我们都是为了电影好。”

    在方励眼中,《后会无期》是一部好看的公路悲喜剧。“韩寒是个极具幽默感的人,所以他的电影里面人物的台词、剧情都充满了喜剧色彩。几段爱情也是公路片的期待,在路上,大家都期望艳遇。这个电影里也充满了离别的忧伤和命运的无奈,再加上地理环境的丰富变化,这个电影是既好看又打动人的。”

    方励是个创作型制片人,也是个工程师。《后会无期》中,他还参与了一个巨大的火箭残骸的道具制作。“一个电影,只是让我投钱当老板,我没兴趣,我做电影是为了乐趣,若是投资,有的是投资平台,何必来做风险巨大的电影呢?”在方励看来,一个电影没有合格的制片人,肯定好不了。每一个导演都需要帮助,导演经常很个人,而制片人更要代表市场和观众,“个人”和“观众”之间需要平衡,“电影是个大众观影的作品,不是回家自己收藏的东西。有导演牛哄哄地说:‘看不懂跟我没关系。’——那你做大银幕干吗?观众看不懂当然跟你有关系。”

    从影以来,方励发现身边已没什么同龄人,“他们都开始养老了”,而他一直和年轻人合作。“岂止是导演,摄影、编剧、化妆,剧组里有很多新人。中国电影现在大发展,最缺的还是人才。我和年轻人能打成一片,未来的人才就在他们中间。”方励有点自得地说,“我不是刻意去扶持年轻人,我是真的欣赏他们的活力、创造力和热情。帮助他们,也成全自己,有什么不好呢?”

《后会无期》制片人:电影是我一个豪华的爱好
作家张嘉佳:“人本来就是跌跌撞撞活着的”
聂鲁达,没有永恒的恋人
周邦彦,一手好词给了歌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