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炕王”郭继业:有炕就有家

他说,以前研究怎么把炕搭好,现在则是把它当做一种文化来保护

本刊特约记者 郭星 《 环球人物 》(

    对于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人们来说,炕并不是件稀罕物。特别是在农村,这一铺用砖或土坯砌成的床榻,是每家每户必备的“大件”。从婴儿时的第一声啼哭到生命旅程的结束,老一代人一辈子在炕上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如今,当平房逐渐被一座座高楼替代,当一批批年轻人远走他乡来到城市打拼,炕,似乎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

    近期,韩国对“温突”(指朝鲜民居特色的地热取暖系统,并不是中国人理解的火炕)申遗的消息,触动了人们的神经,这个小小的误会再次让炕回到大家的视线内。而对郭继业来讲,这是个机会——这位66岁的老人专注研究炕已有40多年,被称为中国“炕王”。现在他正忙着联络各路专家,为中国炕申遗做准备。

    炕是一个社交场所

    在郭继业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大书柜,里面摆满了大大小小跟炕相关的书和资料。“如果中国对炕文化进行申遗,都得到他那儿找资料”,辽宁省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会长唐春福说。

    记者眼前的郭继业一点不像大半辈子跟炕打交道的人。他面容白净,带一副细框眼镜,两眼炯炯有神,腰板笔直,不问年龄,真以为是50岁出头。

    刚落座,郭继业就问记者:“你是北方人吗?有没有睡过炕?”听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开心地笑了。就像一名教了一辈子书的老先生,希望人人都读过四书五经一样,在他看来,炕就是北方文化的血脉中最地道的一支。“炕真是个好东西”,郭继业说,“原来人们都爱讲,‘老婆孩子热炕头’,那就是最幸福的生活了。”

    在中国,炕的历史很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发现过它们的踪迹。炕大致可分为三类:火墙、火炕、地炕,地炕后期演变成地暖。说起炕,郭继业如数家珍:“中国各地炕的种类不一,形式多样,东北是炕连灶,西北的则炕是炕,灶是灶,这些资料也需要进一步收集研究。”

    在东北,炕历来有“在睡眠中自然养生”的美誉。白天辛勤劳动,晚上往炕上一躺,腰酸腿疼很快就消失。“理想状态下,炕在人胸部位置维持在20℃、腰部40℃、脚部30℃时,人体感觉最舒服。如果腰部有病,就让炕中部温度高点;有肩周炎,就让炕头温度高点;脚底凉的,就让脚底温度高点。”郭继业耐心地向记者解释着,北方的冬季天寒地冻,热乎乎的火炕不但可以抵挡寒气进入体内,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是预防和治疗关节炎、风湿病的好帮手;另外,炕面的硬度有利于颈椎、腰椎疾病的康复,对预防小孩驼背也有效果。“所以现在虽说有了各种各样的床,很多人还是喜欢睡炕。” 

    “除了保健,炕也是一个社交场所。这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吧。”郭继业从小在沈阳长大,对炕在东北人心中的感情最为了解。家里来了客人,关系一般的,坐炕沿上聊天;关系好的,放上炕桌喝酒。在东北的农闲季节,女人们凑到一块,在炕上缝炕被、做棉衣;男人们围着炕桌喝酒聊天;孩子们则绕着炕桌玩耍嬉闹。

    在郭继业的记忆里,过去家家都以炕大为荣。炕大,暗示着家里子孙兴旺,多子多福。炕是房子的中心,是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场所。一个人在家里的地位和受重视的程度,从他在炕上睡觉的位置就能看出来。火炕邻近灶口的位置称为“炕头”;邻近烟口的位置称为“炕梢”。家里最受尊敬的老人和最受宠爱的孩子,夏睡炕梢,冬睡炕头。

    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炕上摆一桌酒席,一家人紧挨着坐在一起。至今,在许多漂流在外的北方人心中,炕仍然是家的标志。

    把搭炕当成艺术

    说起怎么和炕结了缘,郭继业笑了:“我是被炕害了一回,反倒对它产生了兴趣。”那是1964年冬季,郭继业刚刚16岁。一天母亲在厨房叫郭继业吃早饭,可是喊了十声八声没人应,跑进屋里一看,郭继业口吐白沫昏迷在炕上。家里人连忙把他抬到院子里,呼喊、撬牙、灌醋,几个小时后,郭继业才醒过来。“那时候因为烧炕煤气中毒的人很多,我就想怎么才能又舒服又安全呢?”

    很快“文革”开始了,大把时间没处打发,天性勤快的郭继业就跟着大人们搭炕干活。他自幼就喜欢瓦匠、木匠活,左邻右舍谁家做工,他都乐意守在一旁盯着。1968年,郭继业主动报名,就近下乡插队成了知青。临行前,他带了3个大木箱子上了公共汽车。接送的人都很惊讶,“别人都带一个箱子,你怎么带这么多行李?”其实,3个箱子中只有1个装的是铺盖卷和日常用品,另外2个箱子里装着满满当当的瓦工、木工工具。郭继业舍不得放下自己爱好的手工活,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在农村他因为搭炕出了名。从小队到大队,人人都知道郭继业炕搭得好,家家户户凡是炕不好烧的,都排队等着郭继业出马。渐渐地,“炕神仙”的外号就传开了。

    炕看起来结构简单,搭起来却很有讲究。温度过高,人睡在上面容易上火,温度过低,又容易感冒。“就像大厨烧菜做饭,搭炕也讲究火候,同样是一门艺术。”郭继业搭起来的炕,火苗呼呼往炕里抽,一会就烧得冒出腾腾热气,屋子里一下就暖和了。

    在“炕王”比赛中脱颖而出

    传统的炕散热面少,费柴不说,热效率也低。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开展“节柴改造,利国利民”运动,辽宁省在各地搜罗搭炕人才。大学教师精通理论但缺乏实践,炉灶工搭炕好却说不出道理。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却能写出40万字搭炕册子的郭继业,跳入了省农业部门领导的眼中。为了测测他是不是真正的“炕王”,省里特意举办了一场搭炕比赛。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时间,郭继业夺得第一。凭借这身本事,郭继业作为特殊人才调到了省农业局工作。

    在那里,他开始了对炕的专门研究。郭继业曾在辽宁农展馆里搭了10铺炕,上面罩了玻璃,观察烟的流动情况。一本名为《火炕专辑》的小册子介绍了郭继业研究的炕的60多种搭法。很多地方开始邀请他讲课办班,从东北到西北,郭继业在全国培训了上万人。农业部还授予郭继业“首席炕专家”。

    “我研究这个,起初就是为了搭出好烧又节能的炕,后来慢慢发现,炕还蕴含了许多中国的历史文化在其中,现在我把它当做一种文化来保护。”说起自己的研究,郭继业很自豪。

    年轻时,郭继业因为搭炕,不仅鼻孔、手是黑的,就连吐口痰也是黑的,手指干裂出大口子。每天回家后,妻子都得帮他拆换一次手指上的胶布。现在年纪大了,自己不动手了,有人找他搭炕时,他主管设计,指导徒弟搭。和炕打交道将近50年,他深知其中的辛苦,更能感受到幸福。

    申遗并不是最好的保护

    韩国“温突”申遗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让郭继业既觉得郁闷,又从中看到了希望。郁闷是因为,早在2007年,发起此次申遗的韩国教授金俊峰就曾在中国举办“国际温突会议”,为申遗做铺垫。与此同时,一场名为“中国炕的现状与未来”的研讨会也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香港大学和内地多所高校,与郭继业所在的辽宁省农村能源办公室一道,举办“中国炕研究会”的筹备会议。现如今,金教授的申遗成了现实,而“中国炕研究会”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建立起来。

    但郭继业也在“温突”申遗中看到了希望。“韩国的这一举动也许能唤起政府和更多专家对炕文化进行保护。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会搭老式炕,这一古老文化需要传承。炕文化的传承,再不努力就晚了。”

    为炕申遗,成了郭继业现在最重要的事。“申遗并不意味就是对炕最好的保护,但能让国际认可炕文化起源于中国。如今,许多地方搞城市化,让农民住上楼房,实际上也把农村的一些传统文化毁掉了。清华大学有学者提出,农村城市化可以让‘农村的房子有农村的样,农村的屋里还有农村的炕’,这才是对炕文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方法。”

    当年在“中国炕研究会”筹备组里最年轻的郭继业也已经66岁了,他担心,“如果再不对炕进行保护,我们这一批老家伙走了,谁还会搭炕呢?那时,炕或许真的就消失了。” 

    人物简介

    郭继业,1948年生,祖籍山东,幼年迁到沈阳,现任辽宁省农村能源协会秘书长。他从一个搭炕工人成为农业部、人社部认定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曾登上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讲坛。

催眠是个精密的技术活
争议中的日本弃婴岛
“炕王”郭继业:有炕就有家
马尔伯勒公学,盛产官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