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唐绪军:微博情绪不是社会主流情绪

他认为,正确使用微博能推进中国民主进程,但不加规制,也会带来麻烦

本刊记者 王乐然 《 环球人物 》(

    “可以了吧?”采访中,唐绪军回答几个问题,就要重复一遍这句话。6月27日下午,他刚和两位副研究员完成了一次网络直播访谈,似乎不太愿意继续面对媒体,而下属在一边等候,更让他显得不自在。身为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的唐绪军虽研究媒体多年,却不愿意把自己变成报道的主角。“这几天实在是太忙,约访电话一个接一个,当然,我们很感谢媒体的关注。”坐定后,他先做了番解释。

    让唐绪军和他的团队成为媒体焦点的,是2013 年 6 月 25 日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部分涉及对微博发展态势与用户特征、谣言传播特征、网络反腐态势、意见领袖特征等热点问题,其中有关中国微博使用人群呈现“学历低、年龄低、收入低”的“三低”特征,引来一片质疑声。

    “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个人感受当作常识去相信,而我们做研究,实际上就是要超越常识。”作为该报告主编的唐绪军如是说。

    “大V”们掌握微博话语权

    环球人物杂志:这份报告是以新媒体发展为题,但最引人关注的似乎都是关于微博的?

    唐绪军:这份报告涵盖了新媒体发展的众多方面,由1个总报告和27个分报告构成,微博只是其中之一。只是因为微博使用者众多,所以,大家关注更多。

    环球人物杂志:作为研究者,您怎么看待微博?

    唐绪军:微博是新媒体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很好的公众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正确地使用它,能推进中国民主进程;但如果不加规制,也会给社会带来麻烦。

    环球人物杂志:《报告》中令许多人质疑的“三低”结论,数据从何而来?

    唐绪军:这个数据有3个来源,一个是互联网信息中心实时的调查,样本量大概是4万左右。第二个是我们的数据提供方所做的调查,样本量大概是2万左右。第三个是我们所的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我们自己做的独立调查,样本量大概是1万左右。这三方数据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通过相互印证和比对得出的结果。而且,微博用户的基本结构特征,与整体互联网用户的基本特征吻合度相当高。当然,我们也并不认为我们的方法就一定可靠,得出的结论就一定正确。

    有质疑很正常,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统计数据,也会有很多人感到跟实际情况不符。每个人感受不一样,并不能以此否定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环球人物杂志:在您看来,做这一调查的价值何在?

    唐绪军:微博经过几年的发展,拥有超过3.09亿的用户,我们实际上是为微博用户画一个像:年龄、性别、收入等等,这个画像的结果就是所谓的“三低”。在此认识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微博产生的社会效应进行一系列分析,比如说微博引发出的言论是否理性?我们就有了一个判断的标准。

    环球人物杂志:那么您认为种种由微博引发出的言论是否理性?

    唐绪军:在许多热点事件中,微博言论的情绪化特征很明显,甚至很冲动。一方面,我们不能说微博上反映出的内容不代表民意;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说微博上呈现的情绪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情绪。

    环球人物杂志:虽然“三低人群”是微博上的主流,但我们也能看出来,真正享有微博话语权的并不是他们。

    唐绪军:微博给了每个人发言的机会,但不是随便一个声音都能被听到。草根声音确实很难让别人听到。

    你声音的大小,是和你在现实中的身份相关的。现在,不少热点事件是从微博爆出的,但如果深入了解微博信息的转发过程,你就会发现: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人,那他发出的声音往往是被淹没的,但如果有位“大V”帮忙转发,那结果立马不一样了。如果他再义愤填膺地加上些评论,很可能就形成一个社会热点事件。

    另一方面,声音的大小也可以和你在网络中建立的影响力相关。一个叫“传媒老王”的微博用户,现实中并不著名,但在网络世界,传媒圈的人很关注他;还有“染香”,现实中没有人知道她是谁,但在网上有大量粉丝,言论也受到追捧。

    环球人物杂志:去年发生了一系列起源于微博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吴法天约架,方舟子和韩寒掀起骂战……这让很多人产生了疑惑:难道微博成了“大V”们的私人领地?“大V”在网络环境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唐绪军:微博上的舆论的确很有可能被“大V”所利用,甚至控制。那些“大V”,因为具有影响力,所以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我总结就是:理性思考,谨慎言说,慎重转发,但“大V”们的道德水准最终需要靠他们的自律来维持。

    近几年网络上的言论已经越来越理性化了。但是,利益多元化,每个人的诉求不同。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之间的争论,这个恐怕永远避免不了。所谓公共舆论空间,就是每个人都能表达意见,只要理性,这种辩论对社会是有益的。真正需要规范和避免的,是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 

    网络谣言和微博反腐亟待规制

    环球人物杂志:之前某媒体根据你们的这份报告,发表了以“微博热点1/3是谣言”为题的头版文章,引发不小争议。“1/3”这个数据,是真实的吗?

    唐绪军:这是媒体误读了。我们的原文是:“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在这100个舆情案例中,有1/3的事件出现了谣言,一个舆情案例有个发生、发展、演变到衰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谣言,尤其是一些突发性事件。但不等于说,1/3微博热点是谣言。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环球人物杂志:在您看来,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热衷于在微博上散布谣言?

    唐绪军:网络谣言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现实社会的原因,也有网络特性的原因。就网络的特性来看,想说就说,没有顾忌,可能是最主要的。其中也有一些是草根为了吸引眼球放出来的。比如说,今年4月一个名为“温州焦点新闻”的用户发微博称:“有6名越狱杀人犯已经杀害78名女性,强奸16名女性,今天逃到灵溪已经奸杀两名女性……”最后证实这是个谣言。

    环球人物杂志:网络谣言与传统意义上的谣言有什么不同?如何杜绝?

    唐绪军:我们称网络谣言为“新谣言”,以区别于传统谣言。首先,大多数新谣言背后,并无显著的恶意动机,而是觉得好玩。其次,传统谣言多是缺乏事实依据的谎言,而有一些新谣言则是“真实的谎言”——内容虽虚假,但社会真实恰恰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再次,网络谣言是一种“替代性新闻”,用以弥补正式渠道信息不足。还有,与传统谣言相比,网络谣言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新媒体时代,对于网络信息真假的甄别复杂而艰巨,没有什么手段能够杜绝谣言的产生,但应该有手段遏止谣言的传播。这也给传统媒体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非常严峻的课题:如何通过自己的公信力与权威的信息核查手段及时准确地公布信息,阻止谣言?

    有了突发事件,如果政府、传统媒体不首先发声,那么网络自会有渠道发声,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会伴生谣言,而且传播会非常快。所以说,应该给具有公信力的传统媒体更多话语空间,否则就是拱手把舆论场让给了谣言。

    环球人物杂志:您对网络反腐也做了很多研究。从刘志军案、刘铁男案,到雷政富不雅视频,以及纪英男曝光政府官员,如今很多案件是通过微博曝光的,您怎么看网络反腐?

    唐绪军:网络反腐有几个特征:第一,数量迅速攀升;第二,在网络上首次曝光的反腐事件明显多于传统媒体;第三,主要目的是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第四,涉及的对象级别在升高;第五,腐败事件的发生与曝光之间的时间差明显缩短。网络反腐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化、情感化的,比如刘铁男事件,资料主要是他的情妇提供的。

    传播速度快、成本低、隐蔽性强、网民参与的积极性高、互动性强,这些都是网络反腐的优势。但网络反腐是一把双刃剑,同样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举报信息鱼龙混杂,有些人或为了利益、或为了赚眼球、或为泄私愤,进行一些不实的举报。其次,没有查证的网络曝光或者人肉搜索,很容易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构成了网络暴力。另外,网络反腐的低俗化倾向严重,很多举报信息往往和“情妇”、“二奶”等字眼联系在一块。

    微博名是大学时的绰号

    外界对这份报告的质疑,还延伸到了唐绪军和他的团队身上。就在《报告》发布会举行同时,有人发微博嘲讽:“一帮没微博账号的人居然敢研究如何使用新媒体?”“我们团队每个人都有微博账号。没有使用就没有感悟,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但反过来,你只使用,没有研究,对新媒体也就一知半解。”对这个质疑,唐绪军理直气壮地反驳。

    早在2011年微博兴起时,唐绪军就以“唐太重”为名注册了。说起这个微博名,一直表情严肃的唐绪军笑了起来,显出几分轻松。“这个网名源于我大学时的绰号。我这人从小就心宽体胖,体重超重,有同学跟我开玩笑,仿‘唐太宗’的谐音,给我取了这么个绰号。我觉得挺好,所以开微博就用了这个名字。 ”

    今年54岁的唐绪军,玩微博的技术不比任何年轻人差。“我每天也会刷微博,关注的更多是传媒圈的同行。对我来说,微博是一个搜集材料的新渠道,可以让我在最短时间了解最新信息;我还和国内外许多传媒研究者相互加关注。”

    “对于微博,我既要身在其中,又要跳出圈外,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吧。”微博对于唐绪军来说,研究的意义远大于使用。“我使用这些工具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观察、感悟和研究。”

    唐绪军从事了近30年的传媒研究。1999年,他的专著《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获得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近几年,他深切感受到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巨大冲击。“传统媒体现在的心态很复杂,心有不甘,想方设法要维护自己既有的领地。其实更应该考虑的是,传统媒体如何在新条件下发展?”这让他开始投入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研究。

    与人们印象中文弱学者的形象不同,唐绪军身材魁梧,给人一种威严感。但聊得久了发现远不是表面所显现的那样,他幽默、诙谐,善于自嘲。在记者为他拍照时,问他可不可以把眼睛再睁大一点,他努力地睁了一下,然后一脸无奈:“实在没办法,我天生眼睛就小。”

    唐绪军曾在微博中分享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有朋友看到他使用手绢,就断定他是传统男人。“我是一个用手绢的男人,生活习惯上确实很传统,但思想上又比较现代和开放。做研究嘛,讲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思想是一定要开放的,思想不解放就容纳不了新事物,但做研究就必须小心,要扎实地去做。

唐绪军:微博情绪不是社会主流情绪
陈能场,用水稻给土壤“解毒”
郑一鸣,开美国航母的中国人
美国名记,死在真相大白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