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适用房,本来是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社会保障性商品住宅,但近些年来,很多经适房变成了公务员或央企员工的“福利房”,这已成为了一个公开的秘密。最近,位于北京东四环外一个名为“广华新城”的经适房项目,被媒体爆出是定向销售给某中央部委和某央企的楼盘。据报道,这个楼盘分给内部员工的售价可能只有1万元/平方米左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区域商品房售价已经达到5万元/平方米左右。
1:5的悬殊价格比,就像中国男足不久前1:5输给泰国队一样让人感觉触目惊心,继而是深深的不满、不平。目前,中国的公务员群体与国企工作人员,工作稳定性相对较高,还享有完备的薪酬体系和福利制度,但与此同时,其福利制度的不透明也一直为社会舆论所诟病。更令公众产生负面情绪的是,每次爆出这种消息,相关部门总是支支吾吾、不敢正面回应,或者采取其他措施,让被曝光事件迅速被冷处理。这些治标不治本的举措使舆论的火气只是暂时被压制,一旦有新的事件出现,往往会有更加强烈的反弹。
另一方面,很多普通公务员也大有苦衷。仅靠工资薪酬,他们无法在北京这样的高房价地区买上一套商品房。笔者身边就有不少公务员朋友,他们同样在抱怨高房价。但是,公务员买不起房就该享受福利分房?高房价应该是一个地区居民共同面对的问题,是每个人应该平等面对的压力。在我们的社会中,比公务员工资低的大有人在,他们只能默默忍受高房价的折磨,选择租房或者申请进入保障性住房的排队名单,没有享受福利分房的特权。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如果只有公务员或者央企职工等特殊群体能够以工资低为名义获得分房,显然不公平,这样的住房就成为体制护佑下获得的权力副产品。
更难以接受的是,现在存在一种将福利分房合理化的解释,认为公务员的货币工资太低,需要以福利形式予以补贴。在这里,我们先不讨论公务员工资是否过低,福利补贴这种形式本身,就具有十分显著的弊病:太不透明,太不公开,容易滋生腐败。这种福利多少,甚至可根据某位领导或者某个部门权力的大小而变化:权力大,福利好。很多领导干部与部门,也用类似的“福利”关照下属,以便笼络人心、提高“凝聚力”。在各方心照不宣的情况下,这种福利内不可控,外不可察,很难为社会监督。近年来“房姐”、“房叔”层出不穷,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反映。
发生在经适房上的种种问题,首先在于经适房政策本身就是一个早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怪胎。在过去的近20年中,经适房是中国用于住房保障的重要部分,但在实际操作中,经适房反倒成了中低收入者申请不到的房子。还有不少地方政府,没有认真思考经适房的定位,把经适房建成了几百平方米一套的“豪宅”,一点都不“经适”,中低阶层谁也买不起。尽管从2008年开始,一些地方陆续退出经适房体系,转而推出以公租房为主的住房保障形式,但其发展速度与住房刚需相比仍嫌缓慢,经适房的后遗症仍在贻害社会,其负面效应并未随着其规模变小而消减。
当然,经适房政策本身也许是无辜的。在当今社会,很多美好的东西只要和权力沾上边就会变味。因此,要从根本上约束的,还是权力本身。比如,要改变当前福利分房的弊病,必须从改变公务员的薪酬制度做起,令其透明化。无论福利多少,都要写到纸面上,让公众看得见、摸得着。该补贴就补贴,该有的福利也要有,让得利者心里踏实,百姓心里明白。其次是出台政策,有效监管中央某些部委和国企等单位的权力,如果内部得不到很好的约束,外部就更不能缺乏监督。
在6月下旬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上,中央再次提出:“要统筹制定领导干部办公用房、住房、配车、秘书配备、公务接待、警卫、福利、休假等工作生活待遇标准。”显然,公务人员的住房等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不过,具体的制度会是什么样,何时推出,目前仍无定论。我们当然希望在这一方面能出现根本性的改革,让福利房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制度,被更加透明、更加符合公平原则的住房政策所替代。触动既有利益的改革必然困难,但要解决问题别无他法,只有对症下药、增强约束、加强监督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