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朴槿惠如今有了个令人颇感亲切的“称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6月 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她会谈时说,总统女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经多次访华,也希望这次中国之行给你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此前的6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记者会上也用了这一称呼。韩国媒体称,只有长期和中国交流、理解中国文化、双方情感互通的人才能享有这一称谓。
从“恋上赵云”到崇敬诸葛亮
从出生起,朴槿惠就跟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父亲、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翻着汉字词典为她取名,“槿”代表韩国国花“木槿花”,也有“国家”之意;“惠”则体现“恩惠”之意。
朴槿惠从小爱读历史小说。她上小学时,父亲送她一本《三国演义》,对她说:“这本书可能有点难,但我想槿惠你会喜欢。”从此,她“仿佛遇见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就连上课时也想赶快奔回家看这本书”。有一天,父亲问她:“槿惠你最喜欢《三国演义》里哪个角色啊?”朴槿惠毫不犹豫地回答:“赵云。”她后来以幽默的方式写道:“现在回想起来,甚至怀疑自己的初恋对象会不会就是赵云,因为每次只要他一出现,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小鹿乱撞。”那时,她玩耍也喜欢用树枝做成宝剑,想象自己就是赵云式的猛将。而据韩国媒体报道,这次中方欢迎朴槿惠访华的晚宴上,演出的文艺节目就有京剧《长坂坡》,主角正是赵云。
随着年龄增长,朴槿惠欣赏的三国人物,似乎从赵云变成了诸葛亮。1991年9月26日,她在日记中如此写道:“诸葛孔明曾鞠躬尽瘁辅佐的蜀国早已消失了。蜀国是三国中最小的国家,没有能力完成统一三国的大业。而诸葛孔明又不是一国之君。然而诸葛孔明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睿智的军事谋略在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失去光泽,一直被人们称颂。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不计其数,可被人记住名字的又有几个?只要人类历史不消失,像诸葛孔明这样的人物永远不会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2005年5月,作为大国家党党首的朴槿惠访问了四川。她后来回忆此行说,四川美食辛辣又爽口,正合韩国人的口味。此外,四川让她想到的就是诸葛亮。那次,她特意去了成都的武侯祠。接待她的讲解员回忆,朴槿惠下车后看到匾额上写着汉字“汉昭烈庙”,马上念出声来,表情有些惊讶。讲解员说,这其实是刘备的祠堂,汉昭烈帝是刘备死后的封号,但同时供奉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劳苦功高,世人将这里称为武侯祠。朴槿惠点头微笑。在张飞殿,讲解员说张飞在历史上其实是个美男子,朴槿惠听得哈哈大笑。在诸葛亮殿,朴槿惠颇有感触地说:“他很辛苦,所以过世很早。”“诸葛亮祖孙三代忠于国家,在世人心中地位很高。”她还说,很多韩国人喜欢读“三国”,她的同行者中有一位读过13遍《三国演义》。
这次访华,朴槿惠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时,又提起了“三国”。她说:“我从小通过《三国演义》和其他相关的书籍,了解到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我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拜读过中国古典和哲学方面的书籍,从中领悟到了克服苦难的办法,与中国有着很深的缘分。”她在清华大学演讲,提到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她说,这些句子让她体会到“无论遭受多大的考验,只要与患难为友,把真诚视为前行道路上的灯塔,那么绝望也会成为一种锻炼”。
能讲汉语,会唱中国歌
朴槿惠能讲中文,这拉近了她和中国人的距离。这一点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注意到了。今年5月14日美韩首脑会晤时,奥巴马曾说,朴槿惠的汉语很好,“这将有利于强化韩中关系”。
朴槿惠是30多岁时通过收看EBS教育电视台的中文教学节目开始学习中文的,还随身带着磁带,一有空就反复练习。出访时,她常向随行翻译询问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慢慢地,她不仅能用中文进行一般会话,还可以用中文发表演讲。她曾向韩国媒体回忆早年访问中国的一段趣事。“当时,一位中国官员邀请我有机会来中国旅游,我当时用汉语回答他:我哪有这么好命啊!”那位官员对她的汉语水平感到很惊讶。
朴槿惠曾在回忆录中提到2005年的访华故事。“我与胡锦涛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面。”“我以苦学的中文向胡主席打招呼,胡主席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并露出了亲切的笑容。”那次中国之行,朴槿惠曾在北大演讲,用中文做了开场问候。此后,在一位地方领导举行的欢迎晚宴上,她用中文致辞。那位领导问她是否会唱中国歌,她说会唱《夜来香》和《甜蜜蜜》,大家立刻希望听她高歌一曲。她也很想唱一曲,但因为当时得了重感冒,声音完全出不来,没法“独唱”,最后和随行人员一起合唱了一首《阿里郎》。2011年,她作为大国家党前党首访华,在晚宴上没看稿子就用汉语致辞近3分钟,还用汉语接受采访。
这次访华,她在中韩元首会谈时以汉语问候习近平,使气氛更加融洽。据说,行前朴槿惠特意邀请中文老师来改进自己的汉语发音。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她用中文写下“人生在世,只求心安理得就好了”的人生信条。在中韩商务合作论坛上演讲,她用汉语说“先做朋友,后做生意”,称此话折射出韩中两国关系的过去和现在。在清华大学演讲,她的开头和结尾使用汉语。她引用《管子》中的一段话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今后各位的想法和热情将会给中国开启美好的未来。”她还提到不少中文成语和俗语:“我以前去过苏州,切身感受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管鲍之交、三顾茅庐等中国成语,被韩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读冯友兰书,获中国智慧
在清华大学,朴槿惠得到一份珍贵的礼物:已故哲学家冯友兰书法作品手迹。这是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宗璞得知朴槿惠来访后,特意托清华大学赠送给朴槿惠的。这幅书法作品是冯友兰89岁时所写,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常用来形容人的高洁品格。
冯友兰在朴槿惠心目中有特殊地位。2007年5月,朴槿惠在韩国《月刊随笔》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遇见我人生的灯塔东方哲学》。她写道:“有一本书悄悄地走进我的心房,成为了人生的导师,那就是冯友兰先生所写的《中国哲学史》。东方哲学与重视逻辑和论证的西方哲学不同,讲究领悟。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战胜人生磨难的智慧,让我领悟到了如何自正其身,如何善良正直地活着。”“读《中国哲学史》时,我把每个引起共鸣,让我有所领悟的句子都写在笔记本上,将含蓄的文字和字里行间蕴藏的真理刻在我心里。现在偶尔也会翻开以前的笔记本来回忆当时的感受。”“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把深藏已久的东方精神遗产挖掘并擦亮,使其成为闪闪发光的宝石,让我们明白如何坚定地走过这花花世界。对于我来说,遇见这本书,是无比珍贵的缘分。”
朴槿惠读过大量的中国古典书籍,如《论语》、《贞观政要》、《明心宝鉴》、《近思录》等。这次访华,她不时引述中国的经典名句。她引用《中庸》“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的语句,提出希望韩中两国共创东北亚新时代的构想。谈到半岛局势时,她引用了《论语》中的话:“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刚刚出版的中文版《朴槿惠日记》,透露出她经常从中国典籍中汲取智慧。提到“玄武门之变”时,她不胜感慨:“他们之所以同室操戈就是因为那里有一只蜜罐,即掌握王权成为天下第一统治者,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大凡人类往往在这种诱惑前翻船,这种诱惑足以使人变得‘六亲不认’。”她也写下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审视自己,如果觉得没什么缺陷和愧疚,那么就意味着自己已经践行了中庸之道。善行本身包含着喜悦和回报,如果一个人觉得只有别人的赏识、别人的称赞和上级授予的勋章才是喜悦,那么只能说他是一个不懂善行真谛的人。”
了解中国,重视中国
朴槿惠入主青瓦台前,曾多次访华,与不少中国领导人有过交往。2006年,她曾在中央党校演讲,介绍她父亲推动的“新农村运动”,听讲的有公务员、中央党校的研究生等数百人。那年,她到山东参观,看到当地领导积极推动中韩间火车渡轮的运行,颇为感动。临走那天早上,正在外地出差的一位地方领导连夜开车7小时来见她,谈的还是火车渡轮一事。中国官员锲而不舍的精神给她留下很深印象。她后来写道,中国人“如果有需要学习的事情就会向任何人请教,若有成功的制度就会直接植入。靠着这样的热情和努力,不难想象中国未来的发展将有多迅速。”
朴槿惠了解中国,十分重视对华关系。她在就职演说中论述外交重点时,把历任总统的政策表述“美日中俄”改成了“美中日俄”,把中国排在了日本前面。历届韩国总统上任后,一般都先访问美日,后访中国,而朴槿惠此次却先于日本访问中国,也打破了惯例,她还带来了韩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经贸代表团。
她也得到中方的高规格接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6月27日举行欢迎晚宴后,次日又与夫人彭丽媛一起设午宴款待朴槿惠。朴槿惠赠送给习近平一套茶具和一个朱漆盒。习近平赠送她一幅书法作品和一件陶艺作品,书法作品内容是唐诗《登鹳雀楼》。韩国总统府表示,中方表达了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境将中韩关系推上新台阶的愿望。韩国媒体甚至计算出“朴槿惠与习近平两天来接触的时间长达7小时25分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也与朴槿惠会见。朴槿惠见到李克强时说:“总理先生有着Mr.Li Style的称号,在国内外都受到好评。”这种轻松的互动背后,也与她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分不开。
朴槿惠的对华友好,来自她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她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说:“现在中国正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朝着中国梦奋勇前进,韩国也正朝着韩国梦迈步前进。”“韩国与中国共同分享的梦将是美好的,韩国与中国和谐相处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