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清晨,谷雨,湖北黄梅四祖寺中,81岁的净慧长老起身上厕所,之后回到卧室坐在床边,对侍者说:“我要走了。”侍者赶忙答:“师父,您不要这样说。”净慧沉默不语,侧卧在床上,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安详圆寂。
去年,净慧已暗中让人为自己准备后事,今年春天他因肺炎一直住在医院。4月18日,他与一名居士通电话:“后天是什么日子?”居士答:“谷雨。”“那我明天要出院回寺里。”出院回到四祖寺后,他感叹:“回来就是好。”
被卖了5块大洋
4月27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来到位于河北赵县的柏林禅寺,净慧长老曾在这里禅修了15年。这座有1700余年历史的寺庙里,前来观瞻的游人络绎不绝。寺里的持顺法师带记者从客堂七拐八拐,还开了两道门锁,才来到净慧长老生前修禅的禅房。外屋供奉着佛像,平时净慧打坐、念经就在这里进行;里屋是间小屋,是他会客的地方,座位以朴素的白色调为主。这里此时十分寂静,甚至有些清冷。
持顺法师告诉记者,净慧长老虽然患有肺病、高血压,却每天比他们这些年轻的弟子还累。“讲课、写文章、接待客人、参加活动……不管多累、多忙,他始终面带笑容,看上去很精神。现在说走就走了,很平静,也很潇洒。修行的人,身子是自在的,自己想走就走。”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净慧长老初入佛门时也是那么突然。1934年的一个冬天,在湖北黄冈县,一对父母把刚刚一岁零五个月的孩子抱到了汪集仙姑庙。他们太穷了,又遇到灾荒,实在养不起这个孩子。这是座乡下小庙,海善、仁德二位尼师原来也是穷人,心地善良,她们收下了孩子,取名为“如意”。
净慧长老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父母把我卖到一个庙里,卖了5块大洋。这5块大洋可以帮助父母度过灾荒的年景,是我对父母的回报,使他们能够走出困境,能够生存下去。”
时光荏苒,小如意渐渐长大了。庙里做法事,他在旁边听;早晚烧香,他也去帮忙。15岁时,如意离开汪集仙姑庙,到武昌普渡寺接受剃度,得名“净慧”,开始了正规的寺院生活。
18岁那年,净慧得知虚云老和尚驻留的广东云门山大觉寺要开坛收徒,兴奋不已——虚云是近现代禅门泰斗,当时已111岁。当净慧告诉虚云自己想拜他为师时,虚云不置可否,给了他一把锄头、6斤花生种子和1亩荒地,让他先去干农活。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虚云答应收净慧为弟子,并教导他:“人生在世,无论士农工商,欲求不虚生浪死,做一有用人物,首先要立志高尚。志高则趋向上,人格自高;志卑则趋向下,人格自卑。”
1956年,中国佛学院成立,净慧成为第一届本科生中的一员。他勤奋好学,成绩优良,颇得师长赞许。1962年,因编辑《虚云和尚法汇续编》,净慧被划为右派分子,到北京、广东、湖北等地接受劳动改造。直至1978年,他才被摘去右派帽子,重返北京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的各项工作。
倡导“生活禅”
1988年,55岁的净慧法师着手组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同时主持柏林禅寺重建工作。柏林禅寺最早建于东汉末年,虽几经兴衰,仍香火绵延、高僧辈出。晚唐时,禅宗巨匠从谂禅师(也被称为“赵州和尚”)在此弘法传禅40年,形成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柏林禅寺因此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座重要寺庙。
而在那时,这座千年古寺只剩下一座祖师塔和几株古柏,没有一座殿堂,甚至没有一尊佛像。看到这个情景,净慧流下了眼泪。
此后15年,净慧四处奔波,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筹资。普光明殿、钟鼓楼、观音殿、藏经楼、禅堂、佛学院、普贤阁、万佛楼等堂室相继建成。2003年,柏林禅寺的复兴工作终于完成,年过70的净慧辞去方丈之位,成了净慧老和尚。老人本想静修,却又应邀接管了湖北黄梅四祖寺,古稀之年的他,又开始殚精竭虑地工作。
主持柏林禅寺期间,净慧提出和倡导“生活禅”,即“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并在1993年创办了一年一度的“生活禅夏令营”。净慧的弟子明影告诉记者,学佛的人以长者居多,为了让年轻群体,尤其是大学生了解佛法和禅修的理念,净慧长老提出,要特别为18到30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组织夏令营。第一年,就有100多名各地的大学生参加,此后每年大约有200人前来找净慧长老答疑解惑。
首届夏令营活动中,净慧告诉营员们,生活与佛法密不可分。“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跟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否则生活归生活,信仰归信仰,把生活与信仰分成两节,那我们学佛永远都不会有收获,不会有真正的体验。”而生活禅,正是要解决人们生活中的种种疑惑与彷徨。他说:“生活禅就是要把少数人的佛教变为大众的佛教,把彼岸的佛教变成现实的佛教,把学问的佛教变成指导生活实践的佛教。”
有营员问他:“大师,我是一个学医的,佛说不能杀生,但我们上实验课的时候,往往要伤害到动物。这个问题很困扰我。”净慧答:“我们要了解,你做实验是为自己个人的利益,还是为大众的利益;是从仇恨心理出发将动物置于死地,还是从社会大众的需求出发来做这件事。尽管直接杀生有责任,但从动机和效果来讲,这个责任很轻。就像执行死刑的人一样,从法律上来讲,杀人是要偿命的,如果执行死刑的人也要偿命,那谁去做这件事呢?这是国家的命令,是人民大众的需求,必须有人去执行这件事。那么责任由谁来承担呢?我们所有享受国家安定,受到国家保护的人,都要来分担这个责任。”
净慧长老到湖北后,又将“生活禅夏令营”办到了湖北。如今,全国各地类似的活动越来越多。
慈祥幽默的长老
在台湾著名佛教学者黄连忠看来,“净慧长老可能是当代长者中最具学术识见的一位出家法师,不仅思虑缜密,脉络清晰,更是融会了禅悟的智慧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观照,用平浅的对话,开示了明朗亲切的法语,内蕴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生活禅机。净慧的慈悲与智慧,严谨的修持与高僧的风范,是平生极为少见的。”至今,他还对第一次与净慧谈话的情景记忆犹新。“长老第一句就是:‘你是台湾来的黄老师。’并且连讲了两次我的姓名,又说:‘我记住了,欢迎常来!’这让作为晚辈的我感动莫名。以后每次开会,长老都记得我。”
净慧长老不但亲切、慈悲,有时也会开开玩笑。1989年,美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比尔·波特与净慧相识,并在他指点下开始寻访中国隐士,最终完成了《空谷幽兰》一书。“净慧总是抓着我的胳膊,带着我到处走,就像我奶奶。”2006年,比尔再次见到了净慧,并告诉他自己刚刚翻译完《六祖坛经》,译稿参照了《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净慧闻言皱起了眉,并且大摇其头,告诉他,敦煌发现的《坛经》所录慧能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其中第三句是错的,正确的版本应该是“本来无一物”。就在比尔因为净慧的批评而尴尬语塞时,净慧却突然抓住比尔的胳膊,大笑起来,仿佛是在说:“跟你开玩笑呢。上当了吧!”比尔也随他笑了起来。
这位平易、睿智的老人,还是博学的。位于北京东北部的赵州茶馆是柏林禅寺的法师带居士修禅的僻静之地,记者在这里看到,到处是满满当当的书架,架上的书大都由净慧长老编著,有他的诗集,也有弟子把他的文章或讲禅的内容整理成册,有的还翻译成了英文、日文。
黄梅四祖寺网站的“日日生活禅”栏目,每天都会更新净慧长老的禅语。3月31日,净慧长老留下了最后一条生活禅语:“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如白驹过隙,光阴迅速,日月如梭,人生苦短,要及时行善积德,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我们才不会空过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