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爱拿中国说事,干预亚洲事务

美政坛“亲日派”,把日本当棋子

本刊驻美国特约记者 胡国泰 本刊记者 李静涛 《 环球人物 》(

    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民主党参议员吉姆·韦伯一向不甘寂寞。他当过海军陆战队员,曾任海军部长,也做过律师和记者。本届国会会期行将结束,他不再竞选连任。临走前,他做了一件让很多中国人气愤的事:推动参议院在12月4日通过《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修正案,明确钓鱼岛是《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的适用对象。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达巍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涉及钓鱼岛的内容是个附加条款,和法案本身要解决的国防开支问题没有关系。《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涉及共同防卫问题,如果日本受到武力攻击,美国可采取行动应对共同危险,包括军事行动。由于国会议员们不需要承担政府那样的政治责任,加之国会中支持日本的议员数量较多,在钓鱼岛、加强美日同盟关系等问题上常比政府走得更远。

    达巍说,由于国防授权法案关系到美国政府下一年的国防开支,总统很难否决,国会议员常借机塞进自己的“私货”。以前,亲台议员就曾在法案中加入涉台内容。因此有人说,韦伯等人的做法是美政坛亲日势力搞的“小动作”,也有人说,他们考虑的其实也不是日本的利益,而是美国的政治需要,把日本当成一枚棋子用。

    娶了越南新娘的老兵

    1946年2月9日,韦伯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约瑟夫市。他的家族来自爱尔兰,18世纪移民到了弗吉尼亚州山区。韦伯后来从政,也是以弗吉尼亚为“根据地”。

    1968年,韦伯从美国海军学院毕业,参加了海军陆战队。1969年,他被派往日本冲绳驻扎,然后上了越南战场。因为“作战勇猛”,他获得过银星勋章、海军十字勋章等。后来,他当过排长、海军陆战队预备军官学校的武器教官、海军部长的随员等。1972年,他离开海军陆战队,到华盛顿的乔治敦大学法学院读书,197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他开始写以自己越战经历为素材的小说《炮火场》。3年后,小说出版。此后,韦伯一直以作家身份自居,认为自己首先是作家,其次才是政客。他担任过电影《交战规则》的编剧和执行制片人,还曾以美国公共广播电台记者身份,深入报道驻贝鲁特的美海军陆战队,并因此获艾美奖。2004年,他还采访报道了驻阿富汗的美军。

    韦伯结过3次婚,第三任妻子是越南人,名叫黎红(音译),她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1975年,越南人民军攻占西贡。7岁的黎红跟着父母,从西贡东南的一个小村庄搭上美国军舰,逃难到了美国。1990年,黎红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1993年又获得康奈尔大学法学学位,随后在华盛顿当了律师。1994年,她和比自己大22岁的韦伯在一次商务午餐会上相识。2002年,两人都离了婚,并开始约会。那时韦伯已结过两次婚,育有4个孩子,黎红也和前夫生有一女。2006年,两人结婚,又生了一个孩子。“越战老兵”韦伯会讲越南话,但他对“越南难民”黎红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据说曾嘲笑妻子:“如果当年没有被(美军)抢救出来,你现在可能牙齿不齐地在西贡街头兜售铅笔。”曾有韦伯的政敌指责他在小说中描写了一些色情场面,是对妇女的亵渎。他还曾写过一篇文章《女人不能打仗》,也受到批评。黎红倒是为丈夫辩护,称丈夫并不漠视妇女权益,还一直支持自己出来工作。

    不断找中国的茬

    韦伯的经历,使他的政治生涯形成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他特别关注美国的国防利益;二是喜欢插手亚太事务。他是参议院国防委员会成员,也是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亚太组的主席。韦伯原是共和党人,2006年国会中期选举前转投民主党。他拉来当时还是参议员的奥巴马为自己助选,吸引了非洲裔选民。当时,民主党将抨击伊拉克战争作为竞选武器,而韦伯的一个儿子正在伊拉克前线当兵。于公于私,韦伯都反对伊拉克战争。他穿着儿子的沙漠战靴参加竞选集会,言辞激烈地抨击共和党的战争政策,最终以不到1%的微弱优势击败共和党的对手。2007年,新一届国会议员即将宣誓就任,时任总统小布什在白宫为新议员举行招待会。韦伯拒绝站在第一排迎候小布什。小布什在人群中认出了他,礼貌地问他在伊拉克战场的儿子的情况,他却冷冷地回答:“总统先生,这是我和我儿子之间的事。”韦伯后来代表民主党对布什的国情咨文发表评论,呼吁结束伊拉克战争,俨然成为反战阵营的代言人。韦伯还提出要改善退伍老兵待遇。上任第一天,他就提出了一个士兵福利法案,赢得了退伍军人好感。到今年总统大选时,他为奥巴马助选,争取了退伍老兵的支持。

    但是,在涉及中国的时候,韦伯就不那么“和平”了。相反,他被很多人认为是个“鹰派”人物。2006年底,韦伯刚当选参议员,就加入了施压人民币升值的阵营。他声称,人民币被人为低估,使美国日益依赖中国。美国近年大力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曾明确表示,要把推动TPP作为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一个重点。美国的目的是以TPP为突破口,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跨太平洋的亚太经济合作体系和美国主导的“亚太自由贸易区”,赢得全球战略优势。韦伯则直言不讳地表示其针对中国的意图。他说:“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与东盟国家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会给中国带来关税优惠。原本我还有点怀疑TPP,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我现在很赞成。”

    韦伯曾告诉美国媒体:“上世纪80年代,当我在五角大楼工作时,我首先提出,美国未来的战略要集中在东亚而不是北约。1984年前后,我提出我们需要战略平衡。我到参议院以后,每天都在推动这个工作。在希拉里·克林顿当上国务卿的前后,我几次和她谈过这件事。” 他认为,原先美国将太多的资源投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是一种“偏差”,如今则是“为了我们的战略利益”而“回归正常”。于是,他在参议院“努力成为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成员”,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新加坡”,以及“第六个国家缅甸”。“这是我们的战略视角。”

    2009年,韦伯刚担任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亚太组主席,立即举行了一场有关南海主权争议的听证会,敦促到场的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官员要警惕中国在南海的“扩张”。他后来还表示,对一些国家在南海的挑衅行为,美国应“站在他们一方”,并说“美国应该在防卫南海区域方面有更具体的动作”,美国“希望在该区域成为‘平衡’中国的势力。”2011年6月,他在美国广播公司的一个节目上要求中国政府停止在南海所谓的军事行动。今年4月,中菲黄岩岛事件发生后,韦伯牵头举行了有关中国南海争端的听证会。7月24日,海南省三沙市成立,韦伯敦促美国国务院对中国政府此举是否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行调查。8月20日,他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署名评论《南中国海上聚集的风暴》,指责中国“咄咄逼人”,并说“正因为美国政府模棱两可的立场,事实上成为了中国侵略行为的帮凶”。 

    在有关东南亚的事情上,韦伯也没闲着。他在湄公河流域水资源问题上无端地指责中国,称“中国是少数几个不尊重下游水资源权利的国家之一”。今年11月19日,奥巴马首次出访缅甸,幕后推手就是韦伯。早在2009年8月,韦伯就访问缅甸,是10年来第一个访问缅甸的美国议员。当时,他与缅甸领导人丹瑞及民主运动领袖昂山素季会面,并争取缅甸释放了被判7年劳教的美国人耶托。随后,韦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3次秘访缅甸。从2010年开始,美国全面修改了对缅政策,公开向缅甸伸出了橄榄枝。自称喜爱越南文化、并娶了越南妻子的韦伯,对越南更是另眼相看。他在2009年8月访问越南时说,美国应该做出更多努力,以“平衡”中国在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势力。

    实施“重返亚太”战略需要日本

    在韦伯眼里,中国对美国的威胁与20年前的日本相似,且“在规模和国家安全问题方面更加具有危险性”。这让他对日本分外“上心”。早在2006年,韦伯参加参议员竞选时,就常在公开辩论中问对手一个问题:“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处理钓鱼岛问题?”这一次,在参议院全票通过国防修正案的当天,韦伯在接受采访时再次强调,“这个修正案表达了我们对亚太地区一个重要盟友的支持”。在他看来,美国实施“重返亚太”的战略离不开日本这个盟友,这是他长期思考的结果。

    韦伯多次去过日本。2010年2月访问东京期间,他在日本的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演讲,然后去了冲绳。他的感觉是“他们喜欢美国人”,但双方的安全关系“不那么稳固”。当时,“民主党领导人小泽一郎带了约200人完成了中国之行。”但是很快,日本于2010年9月“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方面发生了冲突”。“我认为,这导致日本人以及这个地区的人们开始以不同的方式考虑问题。”说到美国的角色,韦伯也是直言不讳:“总的问题是要认可美国的活跃角色,以及这个地区的多边合作,这在南中国海主权问题以及湄公河下游环境纠纷等问题上都是至关重要的。”他称朝鲜半岛是“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的利益直接相交的地方”,“几个世纪以来,每当这三种力量中的任何一个变得太强大,就会带来波动”。而美国是“该地区的平衡力量”。“如果没有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就不会有东南亚的稳定。”

    说到美国在东亚的军力,韦伯的主张是“加强”。他说得也很直白:“我相信我们在东亚的力量布置在靠前位置,对我们的反应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冲绳和关岛很重要。反过来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在错误方向重新布置我们的军队,就会对该地区的战略平衡发出负面的信号。美国海军陆战队是唯一适合在该地区作出即时响应的部队。我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现在我们海军的规模与以往不同,但海军陆战队这个特点仍然没变。”

    不过,谈到日本的军事力量,韦伯语带保留。他说:“当我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主张日本在与我们的联合行动中做更多的工作,尤其是在海军方面。我的结论是,日本的宪法不排除日本在联合行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这里还有一些历史问题继续存在,也不是小问题。日本不得不处理好自己在该地区的关系。”

    “亲日”的制约因素是美国利益

    在美国政界,“亲日派”不止一个。早在2009年,日本冈崎研究所所长、前外交官冈崎久彦就发表文章《日本的奥巴马机遇》称,亲日的奥巴马内阁官员将帮助深化日美同盟关系。文章将奥巴马政府中的亲日官员罗列出来,首个就是美国国务院主管东亚与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柯特·坎贝尔。文章称,对坎贝尔的任命“表明奥巴马政府再一次展现它对日美同盟关系的坚定承诺”。

    坎贝尔毕业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主修科技与公共事务,并在苏联亚美尼亚的埃里温大学获音乐(小提琴)及政治哲学文凭。其后以马歇尔学者身份获英国牛津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学位。凑巧的是,坎贝尔也是个有军人背景的外交官员。他曾是海军军官,在海军情报部门工作过,并担任克林顿政府的国防部副助理部长,是当时政府中少数几个支持美日同盟关系的官员之一。《美日安保条约》曾在上世纪90年代进行过一次修订,当年美方主导此事的官员就是坎贝尔。从此他与日本结下不解之缘。在加入奥巴马政府之前,坎贝尔创立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也曾在华盛顿不同智库出任要职。但不论是在朝还是在野,坎贝尔与日方官员和学者互动都非常频繁。

    在华盛顿外交界,坎贝尔一向被视为“亲日派”,是民主党中的所谓“鹰派”。2009年,在参议院对他任命为助理国务卿的听证会上,坎贝尔称,与中国打交道的最好方式就是维持与日本最大限度的伙伴关系,而且“告诉日本朋友,我们会在背后支持他们”。2012年9月,钓鱼岛问题升温,坎贝尔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强调3点:第一,美国对钓鱼岛最终的主权归属不持立场;第二,美国明确认知,日本对钓鱼岛保持有效的行政管辖;第三,有鉴于此,《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款明显适用于钓鱼岛。坎贝尔虽也呼吁中日双方和平解决争议,并称中日之间如果发生冲突,全世界的经济都会承担不起,但他丝毫没有批评日本。

    美国国防部负责远东事务的原助理部长华莱士·格雷格森也比较亲日,他曾是美国海军驻冲绳的前司令,对日本很了解。不过,他在2011年4月主动辞职,原因据说是其顶头上司、国防部副部长米歇尔·弗卢努瓦对他的工作不满意。此后,他的职务由奥巴马的心腹马克·利伯特接替。他是精通中国事务的专家,曾在北京大学学习中文,也是奥巴马的外交政策高级顾问,自奥巴马当联邦参议员的时候起就开始辅佐奥巴马,2009年任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2010年到阿富汗任海军特种部队情报官。这一人事变动,对“亲日阵营”自然也有影响。当然,美国官员对日本有多“亲”,最终的制约因素还是美国利益。

张满贵,状告顶头上司的村主任
公务员有啥心病
美政坛“亲日派”,把日本当棋子
文在寅,难民营走出的韩国政治家
才女赖斯,吃亏在于脾气暴
埃及新总统,困在老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