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一直对我国的钓鱼岛图谋不轨?原因就在于,钓鱼岛有着不容小觑的战略地位。
东海上的弹丸宝地
通常所说的钓鱼岛其实是一个群岛,位于中国福建正东、台湾东北的东海海域,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及几个岩礁组成,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其中,钓鱼岛面积最大,约4.3平方公里,岛上无人长期居住,该群岛即因钓鱼岛而得名。
对于中日双方来说,无论是中国东出还是日本南下,看似弹丸之地的钓鱼岛都是一个咽喉要道、一个必经之地。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钓鱼岛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价值。在我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有一条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音同逊)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这就是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第一岛链”,它加上以美军关岛基地为中心,由日本小笠原群岛、硫黄列岛和美国马利亚纳群岛等岛屿组成的“第二岛链”,形成了对中国大陆的双重遏制。在“第一岛链”的中端、我东海方向的正面,是琉球群岛和台湾岛,它们连同日本九州岛,将我东海海域与太平洋分隔开来。这样一来,处在台湾岛东北120海里、介于琉球群岛和我大陆及台湾省之间的钓鱼岛,就有了巨大的军事价值。有分析人士指出,从战略意义上看,如果钓鱼岛被日本利用,则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日本图谋台湾海峡的桥头堡或前进基地,也会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进一步控制“第一岛链”、遏制中国的关键环节。因此,对我国而言,钓鱼岛是保卫国家东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扩张势力南下、打破“第一岛链”遏制的前哨。
就海底资源而言,钓鱼岛周围海域不仅海底石油储备巨大,可达30—70亿吨,而且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每年捕量达到15万吨。1969年,联合国下属的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钓鱼岛周围海域海底有着1000亿桶的石油储量,堪称“第二个中东”。按照日本前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的说法,该地区埋藏着足够日本消耗320年的锰、1300年的钴、100年的镍、100年的天然气。由此可见,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战略价值是重大的,不仅在于岛屿本身的主权标志,还在于潜在的军事与经济价值。
主权争端来龙去脉
中日钓鱼岛主权归属争端,源于19世纪末日本对外扩张,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钓鱼岛历史上就是中国固有领土,在行政上明朝年间隶属于福建,清朝初年起隶属于台湾。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完成的《顺风相送》一书中首次提到钓鱼岛。1561年,明朝的地图便将钓鱼岛纳入中国福建的海防区域内。到清朝,中国与琉球的界线位于钓鱼岛南面海槽一带,已成为中国航海家的常识。1719年赴琉球的清朝康熙册封使徐葆光所著《中山传信录》更加清楚地指出了他赴琉球的海上航路:从福建出发,经花瓶、彭佳、钓鱼各岛北侧,自赤尾屿达姑米山(久米岛)。书中还援引了琉球权威学者的观点:琉球的姑米山乃“琉球西南界上之镇山”,即镇守琉球边关之山。上述历史记载充分证明,中国明清两朝政府一直视钓鱼岛为中国领土,并将其列入中国的海上防区之内。
1895年1月,日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局已定,通过“内阁决议”将钓鱼岛编入其版图,并秘密在岛上建立桩标。同年4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攫取了台湾岛及钓鱼岛等附属岛屿。1900年,日本给钓鱼岛起了日本名字“尖阁列岛”,但这一名称是从英文意译而来的(英国人在19世纪末称钓鱼岛为Pinnacle Islands,pinnacle意为尖顶)。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根据先前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规定,钓鱼岛本应作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归还给中国。但是,二战后美国托管冲绳,并根据1951年的美日《旧金山和约》把钓鱼岛划入冲绳。对此,中国政府当时发表声明:旧金山对日和约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因而是非法的、无效的。1971年,美日两国在签署“归还冲绳协定”时私相授受,把钓鱼岛等岛屿划入“归还区域”。这一交易遭到中国政府强烈抗议后,美国政府表示,归还冲绳“施政权”对钓鱼岛主权问题不发生任何影响。尽管如此,我们不难看到,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需要,不惜在中日之间埋下钓鱼岛问题的祸根。
中日东海争什么
如今,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角力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东海划界、油气资源、战略航道成为双方在东海上的矛盾焦点。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这“一水”之间,却纠结了太多恩怨。资料显示,东海海域位于中国大陆和日本琉球群岛之间,南北长约700海里,东西最宽处360海里,最窄处不过167海里。 据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公约》,靠海各国都有主张自海岸基线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权利。然而,中日相隔这“一水之间”,平均宽度仅为210多海里,这就导致中日各自要求200海里的海域管理权产生了重叠,需要进行划界。但双方在划界依据上的分歧巨大,中国主张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第一项原则,即大陆架原则,划分专属经济区,日本则坚持按照“中间线”划分。
1982年,日本驻华大使馆将一幅标有“中间线”的地图递交给中国,之后,“中间线”原则成为日方的一贯说法。日本主张的“中间线”,是先把中国钓鱼岛划为日本领土,然后以日本北部岛链和钓鱼岛作为其领海基点,对从这个基点到中国大陆沿岸岛屿的海域进行“等距离划分”。日本据此占有的海域,比中国按照大陆架原则划分的,多出16万平方公里。按照日本的划法,中国整个进出太平洋的路口都被封堵死了。而且,这条“中间线”刚好处于中国大陆武力投射的范围边缘。所以它从未被中国承认与接受。
春晓油气田,位于距离上海东南270海里的东海海域,距离日本所谓的“中间线”2.7海里,由春晓、平湖、残雪、断桥和天外天等油气田组成,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田。中日东海能源之争就始于2004年中国对春晓油气田的成功开发。2004年5月27日,日本《东京新闻》记者和日本某大学教授平松茂雄乘坐飞机对我国春晓油气田开发状况进行了所谓“考察”。次日,他们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开始大肆炒作这一事件,宣称“中国向东海扩张”、“中国企图独占东海资源”。虽然日本承认,春晓油气田在中国的大陆架范畴之内,但却仿效伊拉克当年针对科威特提出的“吸管效应”理论,指责中国打算先下手为强,企图窃取日本资源,因为春晓接近“中间线”,可能会把另一侧日本的原油吸光。对于日本的无理指责,中国不为所动。至此,中日两国的东海能源争端公开化。
战略航道问题实际上是东海划界问题的延伸。“西南航线”一直被日本视作海上生命线。这条漫长的弧形航线,从中东过印度洋、马六甲,到南海、台湾海峡、东海直至日本本土,是日本获取能源、输出产品的重要渠道。2009年3月中旬,日本两艘尖端驱逐舰从日本本土启程,一路南下,然后向西经马六甲、印度洋,抵索马里海域“打击海盗”。随即有学者指出,日本海上军事力量并不弱,派舰索马里暗含跟中国竞争的意味。
美国幕后操纵
就在中日钓鱼岛争端日趋紧张之时,今年9月16日,美国防长帕内塔以“调停者”的身份开启了中日之行。他在行前强调,美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不持立场”,此行意在敦促中日双方“以尽可能和平的方式解决这些争端”。然而,纵观中日东海冲突,随处可见美国背后操纵的身影。
美国不仅是制造中日钓鱼岛领土主权矛盾的始作俑者,也是扩大矛盾的元凶。美国对日本侵占钓鱼岛一直持默许态度,近些年来更是公开支持。2001年12月,美国助理国务卿福特公开表示:“钓鱼岛一旦受到攻击,美国有可能对日本提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灿荣教授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它说明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这种变化,美国将日本拉入到其所实施的战区导弹防御计划,如果日本参与其中,美军就会驻扎到钓鱼岛”。2004年3月,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艾利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美国终遂日本之愿。2009年7月,美国国会议员称,日本在二战之后实际控制钓鱼岛,美国事实上已经承认钓鱼岛是日本领土。这无疑打破了美国向来在表面上对中日之间领土争端问题采取“不介入”的态度。2010年10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又一次向日本外相前原诚司承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目前,美国已经将钓鱼岛列入《美日安保条约》范围,驻日美军还和日本陆上自卫队举行了联合夺岛军事演习。
日本在东海划界问题上提出的“中间线”原则,实际上也是由美国主导的。美国企图利用它在日本和中国之间做一定程度的军事、军力划分,这样一来日本的自卫队和海上保安厅就可以利用这条线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共同监控中国大陆的一举一动。
不过,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格局中,美国的最大战略利益是既要中日之间存在适度紧张,使之相互牵制,谁也不能坐大成为美国的威胁;也要避免双方爆发战争,这同样会危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美国玩弄平衡术,无非是想在一个大的框架之下操纵中日关系,实现其国家战略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