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铅笔夫妻”,捐助也上瘾

14年来,他们给8000多名贫困学生送去了60万元的文具

本刊记者 | 刘心印 《 环球人物 》(

    夏治国和妻子陈玉珍近来很忙。4月9日,他们在北京领了“中华慈善奖”。回到长春后,除了照顾店里的生意,夫妻俩还要参加各种经验交流会,接受媒体的采访,招呼不时来探望的人。“老夏,我孙子在电视上看见你了,问我这是不是那个卖文具的爷爷?我一看,还真是你,了不起啊!”“回来啦,奖杯在哪儿呢?快拿出来给我看看!”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采访几次被这样的来访打断。对朋友们的赞扬和羡慕,夏治国显得有点腼腆,并不说什么,只是拄着双拐站起身,憨厚地笑着。

    “你看有多重!”夏治国小心地把奖杯从丝绒礼盒中拿出来,放到记者手上。“这个奖太重啦!我们就是普通的老百姓,做了一点小事,能够得到这么高的荣誉,还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那个心情,真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了。”

    夏治国口中的“一点小事”,在常人看来并不普通。14年来,他们夫妻俩给30多个乡村小学的8000多名贫困学生送去了总价达60万元的文具,被称为“铅笔夫妻”。

    而夏治国夫妻的生活并不富裕,他们在长春市光复路上经营着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文具店。一张破旧的小书桌占据了店里1/4的面积,剩下的地方只能勉强容纳两个人,狭小的空间里堆满了货物,货架上放着一台老旧的卡带录音机。“这录音机还是我们俩结婚的时候买的,用了32年了。” 陈玉珍说。

    被“大眼睛”触动

    “中华慈善奖”是由民政部颁发的我国最高规格的慈善奖项。今年的100名获奖者中,只有夏治国、陈玉珍夫妇是以夫妻名义得奖的。在颁奖典礼上,陈玉珍说:“我认为夫妻和睦,共同去做一件事,那也是幸福。” 

    今年58岁的夏治国,退休前曾是长春市第五十六中学的一名体育老师。“1977年从长春市师范学校毕业后,我一直当老师,后来身体不太好,50岁办了病退。因为有过当老师的经历,所以我对孩子特别有感情。”夏治国说。陈玉珍和他是经人介绍认识的,“那时候,我非常崇拜老师。后来,和他接触下来,就觉得这个人心眼特别好。”

    促使夫妻俩开始做慈善的,是一张照片——希望工程宣传海报上的“大眼睛”女孩。“我看了以后,特别受触动,还有这么多需要帮助的孩子!”1998年的一天,夏治国带着自家店里的几件文具找到了长春市希望工程办公室。“这些东西你们需要吗?”工作人员一看,高兴极了:“你这东西太好了!”“你们要,我就给你们。”那一次,夏治国带着几个工作人员,从仓库里搬出了一箱箱的作业本、钢笔、铅笔、橡皮。“把仓库都搬空了,3辆小货车装得满满的,车胎都快被压瘪了。我们也没算过那些文具值多少钱,但听别人说,每辆车的货最少得值5万。”

    1999年的春天,夏治国夫妇又装了一车文具来到九台市郊的一所农村小学。“那所学校穷得连围墙都没有,我们带去的文具,一下子就被孩子们抢光了,他们都没见过这么好看的东西,太需要了。”那之后,每到春秋两季开学的时候,夏治国夫妻就会给孩子们送去他们需要的文具。夏家的店,起初卖的主要是办公用品,学生用品不多。为了满足孩子们的需要,他们慢慢削减了比较赚钱的办公用品,进了更多、利润更薄的学生文具。“店里没有的,像书包、篮球就得去别人家买。”长春市妇联有一个儿童部,掌握各地留守儿童的情况,夫妻俩定期去查询哪里的孩子最需要他们的帮助。“我们去的都是边远的交通不方便的地方。东西少的时候就坐车去,多的时候就雇个车,有一次光运费就花了800元。”夏治国说。

    有爱就有力量

    长春市光复路是近些年新兴的文具批发市场,和周围的店面相比,夏治国的店显得很寒酸,其实,他们在这条街上可是“老资格”了。“1983年,我父亲就在这条街上做生意,最早是推车卖;1992年建了商场,就租了个柜台;商场倒闭以后,就利用商场的楼梯搭了个简易房;2010年,简易房被拆了,就变成现在这样了。”夏治国很自豪地对记者说:“我做这个做得非常专业,他们没有的东西都来问我。我能告诉他们这个东西成本多少钱,在哪里有工厂,非常清楚。”“这里条件不好,冬天冷,夏天热,但这儿也是我们两口子的心血。”陈玉珍说。他们的文具店主营的是批发生意,利润很低,一支圆珠笔赚2分钱,一个账本赚5分钱。每天下午,夫妻俩都会将挣的钱留下一部分买菜,剩下的就存到银行攒着。

    与捐助的慷慨相比,他们的生活是节俭甚至寒酸的。“我这条裤子是在批发市场买的,32块钱,穿了两年了,还挺好的。这个新毛衣是为了去北京领奖买的,100块钱。平常我们穿的都是三五十块钱的衣服。我不讲牌子,只要干净就行。”夏治国说。他们的店每天早上7点开门,晚上6点关门,一天11个小时夫妻俩都待在店里忙活着。中午吃的是5块钱的盒饭,“早上从家带一壶开水,或者在附近买一壶开水,一块钱一壶,可以喝两天。做生意赚钱就是辛苦,不辛苦也做不好。”

    4年前,夏治国得了双侧股骨头坏死。“犯病的时候动不了,只能平躺着,非常痛苦,靠吃中药,治了一个多月,缓过来了。现在保养得还挺好。生病以后,一下子白了头发,但皱纹一点没有,还是显得挺年轻的。接触过我的人都很纳闷,你咋这么快乐呢?我这个人特别阳光——人就是得有一点向上的进取精神。”

    夏治国的姐姐夏默茹对记者说:“我弟媳妇对我弟弟做的事情特别支持。店里卖的东西要靠手推车一趟一趟地从仓库里搬过来,我弟弟腿不好,都是她来回搬货。都是50多岁的人了,再说,两个人都有退休金,不干这个也行,在家里享享清福呗。但是他认为,他干的是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事。家里人都支持他们。但从我这个姐姐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他俩太累了。” 说到这,夏默茹的眼中泛起了泪光。

    现在夏治国仍然需要拄着双拐才能行走,病情暂时靠吃中药维持着,每年需要花费1万多元。“看病不耽误捐款,只要我拄着双拐还能走,就会去看孩子们。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就支持我捐,将来我的儿子还要把爱心传递下去。”夏治国的儿子夏亮目前和妻子在吉林市经营着一家餐馆,对父母的捐赠也全力支持,有时间就开车带着文具和父母一起去学校看孩子们。

    很多夏治国曾经帮助过的孩子,都来看过他。夏治国的家里贴着一张孩子们送给他的画,画中间写着:有爱就有力量。

    “我是第四个和总理握手的”

    环球人物杂志:您说您的捐助方式是“微捐”,怎么理解?

    夏治国:“微”就是很小,每个人都可以做,它没有什么门槛也没有什么限制,有钱没钱都可以做。你看我们夫妻俩,力量就很小,但是积累起来,不就大了吗?捐助爱心这个事情,不应该用钱去衡量,更不应该用多少去衡量。和我一起领奖的有很多捐助几个亿的大老板,像万达的王健林,和人家比起来,我们是太小太小了。但是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总理接见的时候,我在第一排,王健林在第四排,我是第四个和总理握手的。温家宝总理说,“向你学习。”哎呀,这分量多重啊!

    环球人物杂志:看得出来,这次去北京领奖,让您非常激动。

    夏治国:太开心了。这么多年没去过的北京我也去了,这么至高无上的奖我也得了,太激动了。之前在火车上一夜没睡好,领奖回来也激动得睡不着。

    环球人物杂志:您周围的人理解您吗?

    夏治国:我家里人都支持。别的人理解不理解是他们的事,帮助有需要的人,做好事,我觉得很时尚。去北京领奖前,有人说,这次你去北京得给你奖励多少钱啊?我说慈善哪有挣钱的!做买卖是挣钱的,搞慈善是花钱的,我不理解他们的想法。做慈善需要很有耐心、爱心,还得坚持,要有信念。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来自各方面的关注多了,对您的生活有影响吗?

    夏治国:主要是耽误做生意。找我去开会,店里就得关门了。不过去交流交流经验,我觉得也是值得的。其他的没什么影响,得不得奖,我都这样。每次看到孩子们爱不释手的样子,我就很快乐,把快乐送出去很幸福,分享快乐就更幸福。我们两口子要是长时间不见孩子们,就睡不着觉。每到开学了,我就惦记他们,给他们送文具过去,看他们一眼,才能踏实。我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困难的时候,哪怕你给他一个眼神,对他都是一种鼓励,他都忘不了。我爱人说,捐助也能上瘾。

清华法学博士“赢了”省政府
“铅笔夫妻”,捐助也上瘾
美国瑜伽大师的邪恶一面
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餐桌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