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老婆婆十里送粥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邱永峥 陈小茹 发自什邡 《 环球人物 》(

    军民鱼水情 

    汶川地震发生后,解放军首先冲进最危险的地区;在营救废墟下的同胞时,解放军成为主力;他们为一个个“孤岛”打通道路、修复无线电通信……但解放军并不孤单,他们有着强大的后盾——来自民间的后勤支援! 

    当两位老大娘抬着一个大锅,跋涉10多里为部队送来红薯粥时,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情。当一位老司机开着大巴跟随部队奔波于重灾区时,我们感到“淮海战役”正在重现——在60年前的淮海战役中,后方组织的民工,推着难以计数的手推车,源源不断地将吃的、用的送到前线解放军战士的手中,最终确保了战役的胜利。而今,解放军再次上“前线”,人民再次“推起小车”…… 

    在记者的印象中,老区红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受伤的子弟兵、贫困农民煮掉最后一碗粮食送给人民解放军的感人故事,只在小学课本上才看过。没想到的是,5月16日,记者赶到什邡市洛水镇空降兵某团抗震救灾指挥部后不到一个小时,就发现,战争年代的那一幕,正在地震灾区重现! 

    一场感人的争吵 

    当天下午6点40分左右,记者在洛水镇空降兵某团抗震救灾指挥部门前采访时,看到一名戴口罩、身穿T恤衫、左腕系红丝带的年轻女志愿者,与团参谋长争执着什么。谈到激动处,她居然扯下了口罩。 

    记者赶紧奔过去了解情况,通过她语气激动的讲述,才知道她是要让部队收下老乡送来的东西。战士们说,这个女孩已经在这里给他们做了半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 

    记者正要追问事情的来龙去脉,突然听到团参谋长命令5名官兵跑步前往附近的一个桥头。记者好奇地跟了上去,只见桥边坐着两位年逾花甲的老婆婆——她们头发灰白,身穿蓝底白花上衣,挽着裤腿,穿着拖鞋。两位老人脸色显得非常疲惫,气鼓鼓地坐在一根发黑的木扁担上,面前摆着一只不小的竹箩筐,筐里放着一只铝锅。 

    记者小心翼翼地问两位老人出了什么事?没想到,这一问,把老婆婆们的眼泪给问了出来。个头稍矮的老婆婆抹着眼泪说:“这些当兵的娃儿真是太辛苦了。听说从13号到现在,他们连口白米饭都吃不上,每人每天只发一包干面,两人一起喝一瓶水,还得天天到镇里救人。我们前两天看见娃儿们连涮锅的水都没有,只能拿铁锹铲黑土擦锅,真是遭罪呀!我们虽然也遭灾了,还是能给娃儿们煮点红薯粥的,但是他们怎么也不收,准是嫌弃我们,不敢吃我们的东西!” 

    刚刚赶过来的一位空降兵上尉赶紧解释说:“老婆婆,您别误会。我们是解放军,你们也受灾了,也很困难,我们不能收你们的东西。再说了,我们有纪律,不准拿群众一针一线。” 

    高个子婆婆一听,插话“质问”:“我们的心意你怎么能不收?!” 

    上尉似乎也觉得自己有点“理亏”,“底气不足”地答道:“救灾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就是不能拿大家一针一线。” 

    那个年轻的女志愿者见状,忍不住冲着官兵们大喊起来:“你们就收下吧,不然她们是不会走的,并且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认为你们是嫌她们做得脏不敢吃哩。” 

    本来是想将两位老婆婆劝回去的5位官兵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过了好一会儿,上尉才吩咐两名战士把红薯粥抬进团指挥所,并叮嘱说:“一定要记着把锅洗干净后再送还给老婆婆。” 

    当天晚上吃晚餐时,团政委告诉记者:“这两位老乡是走了十几里的路,专门给我们送粥的。”记者稍后又了解到,两位老婆婆是邻近村庄的农民,她们的家已在地震中夷为平地。 

    “太危险,回去吧” 

    在灾区采访期间,老百姓支援解放军官兵的情景,其实随处可见。 

    还是在那个桥头,就在官兵们与两位送红薯粥的老婆婆进行“舌战”的时候,一辆从成都赶来的高级轿车戛然停下。两名衣着时尚的女士下了车,拎着两大袋药品,只说一句:“这是刚买的消炎药,就想送给部队,你们收下吧。”说罢,她们把袋子往旁边一放,还没等官兵们醒过神来,就已经开车走了。 

    来自河南的小赵,是什邡市一家药业公司的业务员。在记者前往洛水镇时,他半路拦车要求同去。在车上,他介绍说:“我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到了洛水镇,那里有3台我们公司的大型挖掘机。检查完机器的状况后,我回去向老板讲了灾区里的情况,老板刚听完就决定,立即把在洛水镇的3台挖掘机派出去,支援解放军。”小赵还说,他们公司还给部分员工放假,让大家都去支持解放军的救援行动。“我们自带柴油,自己派车接送开挖掘机的司机。” 

    空降兵某部营政治部主任,对记者谈起了他5月13日晚抵达洛水镇灾区时看到的情景:“整个镇成了一片瓦砾,没有人,没有声音,安静得让人恐惧。在进入洛水镇的一个路口,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突然挡在军车前,哭着说:‘孩子们,这里太危险了,也没有希望了,你们赶紧回去吧’!”说到这里时,堂堂的七尺男儿掉下了眼泪。 

废墟上的希望
刘小桦托《环球人物》杂志给温爷爷捎口信
废墟里读书的小姑娘
靠什么延续生命奇迹
15位空降勇士的七天七夜
牛师长的“牛脾气”
每秒钟都在战斗
“飞虎队”峡谷大营救
李武:如果你难过,就咬我吧
癌症“铁人”在一线
老婆婆十里送粥
开大巴的老司机
一个镇长的决定
感人志愿者故事
海外华人赈灾实录
日本救援队的“生死时刻表”
韩国救助队队长金永锡:这是我见过最惨烈的地震
大爱无声
童心希望
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