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天下长河》里,有这样一幕:河道口人群熙攘,差役押着五花大绑的囚犯正要行刑,突然,一布衣男子冒死高呼:“慢!黄河大堤溃决,一半天灾,一半人祸……若说失守河防该杀,那黄河中下游所有河道官员都难辞其咎!你们怎能杀一功臣顶罪?”
剧中,那位险些被处决的囚犯是清代治水能臣靳辅,而阻止行刑的布衣男子则是后人心目中“世所罕见的治河奇才”陈潢。这里所说的治河,自然不仅仅是黄河,还包括淮河和运河。上述刑场救人的一幕纯属虚构,但靳辅千辛万苦疏浚运河、治理水患,却一度被弹劾、被革职、被处罚却是史实。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靳辅被任命为河道总督。他发现“淮溃于东,黄决于北,运涸于中”,经实地考察并广泛询问当地绅士、兵民、工匠、夫役,认为要黄、淮、运,统筹治理,上下游通盘考虑。他主要采用“束水攻沙”之法,又在宿迁、桃源、清河一带开了一条新运河(即中运河),将黄河与运河分流。
然而,靳辅的治河策略遭到不少大臣攻击和反对。其中反对最激烈的,有“直声震天下”的御史郭琇,还有大名鼎鼎的清官兼能臣于成龙(“小于成龙”)。朝中大臣分成了“挺靳”和“挺于”两派。在朝廷辩论中,于成龙力主开浚海口故道,靳辅则主张筑长堤束水。
双方的主张各有利弊,而在完工见效前,谁也无法证明自己才是利大于弊,就连康熙帝也拿不定主意。于是,靳辅屡遭围攻,被革职,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复任不久后病逝,临终前居然上疏康熙推荐于成龙接任河督。
《清史稿》载,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正月,皇帝召见时任河道总督于成龙,问:“你从前说减水坝不该开,说靳辅浪费钱粮,现在呢?”于成龙认错:“以前是我乱说,如今我全都是按靳辅之法来实施的。”康熙又说:“既然你说得不对,靳辅做得对,为什么不告诉我,你是还想留待诬陷他吗?”康熙谕示:“从前,于成龙上奏说靳辅没有在河堤上种柳树来固土,我南巡时指着河岸上的一排排柳树问他,他无言以对;他还上奏指责靳辅放水淹了民田,我又到实地去看,发现绝不会淹到麦田。明明都是诬陷,可王骘、董讷等都附和于成龙,一起排挤靳辅!”
经审议,于成龙被革职留任,王骘被勒令退休,董讷被革职。
回顾靳于之争,不禁感慨。双方都并非为了私利,可争执的结果却使一心为公者蒙冤,还差点让治河大业毁于一旦。世间事多么复杂,哪能遇到不同意见就上纲上线一棍子打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