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解意而非解义。意乃会意字,听话要听音,言为心声,心音即为意。此处解的是“民不能忘”的大意,而不是个别字义。
清朝有个汤斌,今河南睢县人,顺治九年(1652年)考中进士,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内阁学士擢升为江苏巡抚。临行前,康熙告诫他:“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尚华侈,其加意化导,非旦夕事,必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并赐予鞍马、御书等。当年十月,康熙首次南巡,至苏州,再次示斌:“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意经商)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又赐御书及狐腋蟒服。
汤斌不负厚望,整吏治,肃积弊,毁淫祠,敦风化俗。江南殷富名声在外,赋税沉积使百姓不堪重负。汤斌查明实情,据实奏报,先后奏免赋额数十万两。汤斌天性淡泊,生活崇尚俭朴,终年以韭菜、豆腐羹下饭,百姓昵称“豆腐汤”。巡抚江苏两年,凭着“豆腐汤”之道,赢得了百姓爱戴。汤斌离任返京,苏州民众哭泣挽留未成,停市三天,拦路烧香为他送行。乾隆元年(1736年),赐予汤斌谥号“文正”。为铭记这位勤政爱民的好巡抚,苏州百姓在接官厅建“民不能忘”石坊,1976年因防震拆除,2009年在百花洲公园重建。
无独有偶。潮州也有一座“民不能忘”坊。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韩江洪水泛滥,广济桥(俗称湘子桥)被冲垮。其后虽经修缮勉强能够通行,但“过客皆叹其病涉”。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刘浔出任潮州知府,为保障百姓安全渡桥,主持重修广济桥,可不久因升职离开潮州。此后,盐运分司吴均代理潮州知府,接棒继续修桥,带
头“捐廉五千金”,盐商、富户齐聚力,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竣工。百姓不忘刘、吴的功德,集资在桥上修建“民不能忘”坊。光绪年间敕建专祠于广济楼,立“民不能忘”牌坊于东关外广济桥。2007年重建于东岸桥墩上。坊额上书“为清道光太守刘浔、分司吴均建”。“民不能忘”的“忘”写作“”,乃忘的异体字,以“心上有人”会意。
有坊也有匾。樊城的汉江土堤遇洪即溃,郑敦允任襄阳知府后,募捐把土堤改建成石堤。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一场亘古未有的大洪水后,新堤塌陷过半。已调任武昌粮储道的郑敦允闻讯,执意回任原职,完成未竟之愿。百姓听说郑公回襄阳,“走迎三百里,日夜牵挽而至”。郑返任后,立即修堤,日夜巡视,积劳成疾,于次年不幸离世。“民哭公,如哭私亲”。他去世的第三年,襄阳百姓自筹资金,于公馆门外,建郑公祠,在条石驳岸正中镶嵌阴刻“民不能”石匾。
“民不能忘”意深深。它萌生于《大学》“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之善境,发乎百姓心灵深处之情感。它不是官对民的要求,而是百姓之间的叮嘱,是官员不能忘民真情投入的“爱出者爱返”,也是民为官颁授的金质勋章。
爱民,乃为官之大道。民不只有仇官,也爱官感恩官。若说仇,仇的只是那些尸位素餐、渎职滥权、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奸佞宵小。而民之所爱,正是那些亲民、为民、惠民的忘我者。民心似镜,读人若秤,孰好孰孬门儿清。官民之爱不是单向单为,而是双向互为。就像异体“”字,官“心上有民”,则民“心上有官”,世间便生“民不能忘”。古贤如此,当代焦裕禄等优秀领导干部又予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