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国学·经典

讽刺与幽默 2024年08月23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古人其实也前卫

文/林永芳 图/肖文津 《 讽刺与幽默 》( 2024年08月23日   第 13 版)

  有个流传甚广的小故事,一位游客来到一个小镇,打算住宿。他交了100元押金,服务员带他上楼看房间。店主迅速跑出去,将100元交给对面肉铺,还了自己欠的买肉钱;肉铺老板迅速将这100元还了所欠隔壁服装店的购衣款;服装店老板拿着这100元冲进这家旅馆,还了上月欠下的住宿钱。此时,游客看完房间,不大满意,拿了100元钱走了。

  

  就这样,这张百元大钞在小镇转了一圈,回到了游客手中,却让小镇这么多人都还清了所欠债务。这就是流通的力量。反之,如果大家都把钱捂起来不敢用,结果又会怎样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章中说:“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它是一种运动。”“它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在这里,价值经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运动,在其中它保存自己,同时使自己增殖,增大。”对此,有人留下了简明扼要的读后感:运动是资本增殖的必要非充分手段。

  

  之所以想起《资本论》,想起“一张百元大钞的小镇之旅”,还是因为大运河,因为诞生于大运河畔的名著《金瓶梅》。

  

  运河,就是一条汇集商品、货币、文化、观念等要素的流通之河。而《金瓶梅》之所以饱受争议,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符合扫黄打非的要求,以致一向严格听家长话的我,直到最近得知它生动再现了运河沿线市井风土人情、被称为“用文字绘就的清明上河图”之后,才搜来洁版翻了几页。

  

  一翻就发现,书中揭示了天机——古人其实很有金融意识啊!就连妇道人家孟玉楼都说:“休说买卖人家,谁肯把钱放在家里。”反面典型西门庆说得更直接,“兀那东西是好动不喜静的,怎肯埋没在一处,也是天生应人用的。一个人堆积,就有一个人缺少了。因此,积下财宝极有罪的。”

  

  四五百年前,运河沿线民间商界就有如此前卫和非主流的观点——钱就该拿来用;有钱攒着不用是一种罪恶。这与我们长期所受的“节约”“能省则省”理念多少有点相悖,却与数千年前为国理财的高手管仲所见略同。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指出,管仲认为“俭则伤事”,如果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活动;只有富裕的人不断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

  

  有人对比了“运河奸商”西门庆的挥金如土和“大唐诗人”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前者是能赚会花,赚的比花的多,却败在纵欲无度;后者是把仅有的一点值钱物品都换了酒,只花不赚,完全不管妻儿吃什么、明天吃什么,幸好有那么多千古名篇救了他。孰是孰非,任你评说。

  

  可以肯定的是,大运河沿线商品经济活跃带来观点的自由与活跃,给后人留下了相当现代的金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