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金碧辉煌、庄严绚丽的紫禁城正脊之上,坐落着或大或小的螭吻。螭吻,又名鱼龙,即古人用来调风雨、避火灾、驱邪魅,起到镇宅作用的龙形屋脊装饰,它们身上彰显着华夏建筑装饰艺术魅力和造物观念,也凝聚着古人以建筑为载体的以家为重的思想。
早在公元前134年,中华大地上就诞生了迄今为止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古人安身立命的观念和龙图腾崇拜,让螭吻这一带有吉祥寓意和实用功能的神兽站上屋脊。
“螭吻”二字,较早记载于宋代纪传体史书《江南野史》中,其原文曰:“初,台阁殿各有螭吻。”到了明朝,则有了“龙之九子”的说法,传说螭吻是龙和鱼的孩子,其外貌结合龙和鱼的特点,像是一只被剪去尾巴的四脚蛇。
其实,螭吻最初并不是龙鱼的形象。据相关资料分析,螭吻的形象大致经历了鸱尾、鸱吻、螭吻三个阶段。
最初只是一个类似尾部的造型,相传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太平御览》中记载:“‘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青箱杂记》又云,“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可见古人早已把鸱尾当做避火镇邪的宝物了。到晚唐时期,鸱尾的造型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张口兽头,尾巴相比之前偏短,且卷起上翘。明清时期,螭吻也逐渐变成龙的形状,随之“龙之九子”的说法逐渐传开,且吻上常常插有宝剑。
该宝剑相传是宋代被封为“神功妙济真君”许逊之物,古人将其插于螭吻背上,一来是想让螭吻永远在此镇宅,二来是想恐吓妖魔鬼怪。古人丰富的想象力,给螭吻增添了不少神秘的气息。
实际上,螭吻是艺术性和功能性相结合的产物。以紫禁城为例,据史料《明史五行志》记载,在紫禁城所遭受的十三次雷击中,有六次击中了螭吻,此时的螭吻相当于避雷针,帮助故宫免于遭受雷击的破坏。另外,螭吻还能起到稳固房屋结构、防止房屋渗水等作用。
古人的聪明才智造就了神兽螭吻,它不仅是古人造物思想和东方独特审美的体现,更是我们追寻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感的“时空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