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讽刺与幽默 2019年03月01日 星期五

拿什么考验“宽容”

文/王乾荣 《 讽刺与幽默 》( 2019年03月01日   第 07 版)

  《联合国宪章》序言中说:“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世界之大,如何制止仇恨,使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成为全球性的严重争战。因此,联合国将1995年定为“国际宽容年”,同时决定每年11月16日为“国际宽容日”。 

  文友林永芳借着2018年的这个日子,写了篇文章《假如鲁迅登了基》,说:“回望鲁迅和那么多人一言不合立即恶语相向乃至宣布绝交,我不禁惶恐战栗:假如鲁迅登了基,会不会把‘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梁实秋抓来打倒批臭再踏上一万只脚呢?”这意思是,根据鲁迅的一贯作为,假如他得势了,他或可把他的论敌致残甚至弄死——这显然与《联合国宪章》提倡的人们要“力行容恕”背道而驰。而“宽容”之道,不仅要在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之间施行,在不同的人之间,顺理成章也应遵循。 

  然而鄙人以为,宽容虽是美德,但人们理念不同,笼统地尊“宽容”为圭臬,或是做不到的。 

  鲁迅的所谓“不宽容”,早成为批评者津津乐道的标本。 

  对于鲁迅思想和为人的看法,从未同于一尊。我小时一位同学就表示:京剧演员里他最不喜欢男扮女装的梅兰芳;画家里他最不喜欢画画只划拉两三笔的齐白石;作家里他最不喜欢不近人情的鲁迅。 

  小孩子的看法不提。话说2000年《收获》发表了一作家《我看鲁迅》一文,以游戏笔墨,撰写了一篇严肃批判鲁迅“不宽容”的非游戏之作。此人不是鲁研专家,写这个干什么呢?有人说他就是要亵渎神圣、消解崇高。所以,与其把他的言论看作学术批评,不如当作一种时尚化的酷评。说“时尚化”,是因其时批判、嘲讽鲁迅几成风气或潮流。有人更直接赐鲁迅以“老石头”等雅号,并蔑称鲁迅作品为“鲁货”。他们并不宽容鲁迅。如此这般,以各种方式或角度批判、贬损鲁迅或鲁迅思想和著作,并非新鲜事。 

  而鲁迅的“不宽容”,我倒觉可以理解。他说了:“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不光不接近,更重要的是,尚须反击之。那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单以文化界而言,鲁迅面临的是一个四面楚歌的环境。他被人赐予“堕落文人”“法西斯蒂”“封建余孽”“双重的反革命”等高帽,诬他“收卢布”,是“日本汉奸”云云,杀气腾腾,极尽攻击污蔑之能事。当局对他的残酷压迫,更不用说了。他全力反击,但他在新文化阵营和旧文化营垒之间,几乎呈现“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狼狈样子——我觉得他真有点儿可怜,至少很令我同情。 

  哲人有言:“当你处于少数一方时,请考验你的勇气;当你处于多数一方时,请考验你的宽容。”我觉得战士鲁迅所不宽容的,是他坚决反对的反动“理念”或“势力”,而非具体的“人身”。他若宽容了他之所“非”,那便是伪善,是对自己信仰的背叛,是助长恶,至少是随波逐流,而放弃了公平正义。在这个意义上,他是连自身的“鬼气”和“毒气”,也“不宽容”的。 

  宽容本是有前提的。或问:您宽容东郭先生救下的狼,宽容腐败或曾经的“腐败有理”论吗?其实那些批评鲁迅“不宽容”者,从来就没有宽容过鲁迅,是吧?

先贤祠的“门槛”
拿什么考验“宽容”
“打抱不平”被判道歉赔偿,冤也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