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讽刺与幽默 2016年06月24日 星期五

是“朝三”还是“暮四”

●文/李冬梅 《 讽刺与幽默 》( 2016年06月24日   第 07 版)

  本报2015年11月13日3版版面

  想必很多人在看到这幅漫画时,会联想这是否在垢弊当前的教育制度。在我看来,从表面上来看,是在谈论教育的现状;但从深层来说,是在剖析看待事物的角度问题。 

  想起“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宋代有个人叫狙公,他豢养了一群猴子。有一年遭遇饥荒,家中的粮食难以维持猴子正常的口粮。于是,狙公召集猴子,对它们说:“从明天开始,早上给你们三个坚果,晚上给你们四个,如何?”猴子们一听要减少口粮,非常不高兴。狙公见状,赶紧改口:“还是早晨给四个,晚上给三个吧?”猴子们听了,高兴地接受了。 

  常人看来,“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是换汤不换药。于是,就武断地认为,猴子太容易被愚弄。但或许猴子有猴子的想法:早晨吃多一点,才有能量维持一天的运动;晚上少吃一点,正好瘦身美体!这样看来,“朝四暮三”绝对比“朝三暮四”的膳食营养结构科学合理——如此推测未尝不可? 

  事实上,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漫画中第二个学生,能从55分提高到61分,是质的飞跃——当然是以60分及格的标准来衡量,他获得嘉许无可非议。 

  第一个学生因下降2分被责罚,就未必合理。首先,这里的100分已是完美,在此基础上,再想拔高,没有上扬的空间。偶尔的失误是在所难免的,少了2分,不代表他的成绩就下降了,更不能表示他没有努力。作为普通的家长,可能会在一分两分上计较。作为教师,就应理性地忽略细微差别。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第一位同学被批评,第二位同学被表扬的范例,是存在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教育要因材施教,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也就是不能拿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同的人。一个优秀的孩子即便考98,教师会对他们时刻提醒。有些学困生,即便只有一丁点进步,都要放大闪光点来表扬,以此激发他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都应有所不同。借用一句时髦话“顺境看帕克,逆境看邓肯,绝境看马努!”那些不看过程、只看“疗效”简单粗暴地看待问题的做法,是要与时俱进的!▲ 

  (本文作者系1972年生人,1991年参加高考,现为安徽巢湖市作协副秘书长、安徽省巢湖市银屏中学语文教师。)

不可倒逼着做人谋略
是“朝三”还是“暮四”
考分只选择了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