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讽刺与幽默 2016年06月24日 星期五

考分只选择了跑道

●文/孙建兴 《 讽刺与幽默 》( 2016年06月24日   第 07 版)

  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是指知识文化;别样,是指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是科学的、是有答案的;别样就不同了,答案只会来自社会的评判。 

  学生是知识的受体,用考分强化科学标准固然无可厚非。但学生更是社会的新生代,是国家未来的寄托,承继大业仅考量分值是不够的。 

  朋友圈流传过这样一道考题:这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人?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以吾学境,第一份名单的人应该是陌生的,而第二份名单的人尽是名传史典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红顶商人。 

  看过答案,不禁令人惊叹: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科考落第秀才。如果可以归纳主题,这份试卷无非是告诫人们:考分,只是选择了人生的跑道,最终的结局,是取决于自我的博弈而非跑道的优劣。 

  中国的教育、社会、家庭似乎从未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悟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正涵义,认为考分是检验人生成败贵贱的唯一标准。受应试制度影响,学校成了“高考工厂”,学生成了“高考机器”,高压下的新生代,不得不在高考前的最后一刻,以砸西瓜、踩气球、撕书本为代价,赎回压抑已久的瞬间的快乐天性! 

  教育透支着知识,学生透支着青春。透支的结果,教育成了纯粹的“分”教,学生成了纯粹的“分”奴。中国教育已不再记得因“低能儿”被撵出学校的爱迪生和印刷徒工出身的富兰克林。 

  就这样,中国学生的字典里,没有成熟,只有成绩;没有退步,只有进步。就像呀呀学步的幼儿,从蹒跚到流畅每走一步都会令人开心,而走过成熟的人,从流畅到蹒跚每走一步都会令人担忧。 

  如果不顾成长,一味地追求分值的高低,就算在人生的起跑线选择了优势的跑道,这种优势,学生又能保持多久呢?▲ 

  (本文作者1958年出生,未曾参加过高考,现为辽宁省杂文学会副会长,自由撰稿人。)

不可倒逼着做人谋略
是“朝三”还是“暮四”
考分只选择了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