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地女士驱车来到了美国阿拉斯加州最大的城市安克雷奇市,她在停车场停好自己的车,准备到第五大街购物去。 在出口处,她礼貌地向停车场管理员微笑致意,并习惯性地对管理员说:“你能给我打一点折扣吗?”由于她并不熟悉当地的方言,管理员听到她所表达的是:“ 你能给我一点称赞吗?”
这是一个并不常见的要求,但管理员没有吝啬,他爽快地回答道:“当然可以!你是一位充满魅力的女士,美丽而又充满朝气,特别是一头飘逸的长发,令人印象深刻。”
受到称赞的女士大为受用,她喜滋滋地向管理员道了谢,心情愉悦地开始了她的购物行程,在她心里,这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可比不到一美元的折扣珍贵多了。
不止这位女士,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和需要积极的、鼓励的、肯定的言行。马克吐温就说过:“一句好的赞美足以陪伴我两个月。”他还说:“如果你实在没有办法从别人那里得到一句赞美,那就自己送自己一句吧。”
与这位女士相似,我也有一段难忘的“求赞”经历。作为一名经理人教练,我每年都会进行数十次演讲。有一次,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听众说道:“在我一生中,我演讲的次数已经多到无法准确统计了,但我从来没有享受过一次全体观众起立鼓掌的待遇。”那天的观众是如此地善解人意,他们全都站了起来,给我以最热烈的鼓掌和喝彩。虽然我明白这一场景完全是我求来的,但它带给我的震撼却难以想象,让我更充分地认识到鼓励、肯定类言行的巨大作用,它不停地鞭策我从内容到形式去提高我的演讲水平,以期某一天听众们能发自内心地给我一次真正的“起立鼓掌”。
我仔细读过我的好友、心理学家艾伦·鲁瓦撰写的一篇心理实验文章,文中详细地描述道: 小学二年级的年轻教师索菲娅遇到了一个头疼的问题,特地找到鲁瓦,向他求救。索菲娅介绍说,她所教的这帮孩子,简直是当地所有好动孩子的集中和汇总。上课不久,很多孩子就坐不下去了,纷纷站起来,摇头晃脑,东摇西摆,难以安分,有的则干脆在教室里溜达、闲逛起来,迫使索菲娅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维持秩序,一而再地要求孩子们“坐下”、“坐好”,但几乎见不到任何效果,以致她的课简直没法继续下去。
鲁瓦敏感地意识到,这或许就是一个有趣且有研究价值的心理学现象,便和另一位心理学家在教室的后面观察了整整一周,结果发现,在每20分钟时间内,孩子们平均站起、坐下360人次,有三到四个孩子几乎每一分钟都要起坐一次,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会在自己座位附近闲逛,而索菲娅会严肃地说7到8次“坐下”,会3次批评四处乱逛的孩子。鲁瓦等两位心理学家认为,并非好动的孩子都集中到了这个班里,而是很多孩子因为受到传染而变得好动起来。
出于研究和实验的考虑,鲁瓦给索菲娅老师三种方案请她一一尝试:一是更严厉地发出“坐下”的命令;二是柔和地说出“请坐在你的座位上”;三是将“坐下”的命令增加一倍,即在20分钟内至少说15次“坐下”。鲁瓦发现这三种方式都没能改变现状,有的甚至让情况变得更糟。
鲁瓦最终给出了他的“杀手锏”方案:他要求索菲娅老师在20分钟内发出“坐下”命令不得超过3次,取而代之的是想方设法去发现、去鼓励、去称赞那些比别的孩子“坐”的好的孩子,哪怕只是比别的孩子坚持多坐了一分钟。鲁瓦强调,找到和发现孩子的“好”并加以肯定和称赞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索菲娅做到了,效果非常显著,第一周,有11%的学生坚持坐了20分钟,第二周,坚持坐了20分钟的孩子达到33%,第三周,这样的学生已经超过一半。索菲娅相信,坚持下去,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鲁瓦在文中说,肯定的力量是巨大的,那些拥有非凡人格魅力,能将很多人吸引到自己身边,并激发出他们更多正面行为的人,无疑都是智慧的,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鼓励多于批评,肯定多于指责。
如此看来,那位外地女士“ 你能给我一点称赞吗?”这句口误其实是一句极好的要求,求赞并无过错和不妥。我想说的是,无论别人是否求赞,只要有机会,请不要吝惜,尽可能多地给出你的称赞和肯定吧,它是货真价实的正能量。▲